他詩書畫三絕,筆下畫竹更是無人能及,就算窮得賣書畫為生也依舊傲骨挺立,不卑不亢。他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直到49歲才混了個七品芝麻官,後還因拒絕奉承,丟了官帽。此人便是清朝第一怪人,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是也!
「麻丫頭」鄭燮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冬,鄭板橋伴著漫天大雪降生到了揚州興化一個鄭姓書香門第。鄭家這個小孩出生後娶乳名為「麻丫頭」,直到十歲父親才為他取名鄭燮,字克柔。(後來的鄭板橋)
鄭板橋的一生充滿怪誕,連剛出生時父親起的乳名都是怪怪的。明明是一個男孩、一個公子,卻偏稱為「丫頭」,還要在前面加個麻字。(可能是為了好養活,參考古代各種狗蛋、狗娃、丫丫之類)
一般人長大懂事後,都很忌諱別人叫他乳名,但鄭板橋就是怪。他不但不嫌棄乳名難聽,反而津津樂道,而且還刻了一枚印章「麻丫頭針線」,並還經常蓋在成名之後的書畫之上。(各位可以搜搜家裡書畫,如果有這種印章的書畫,現在就值錢了。)
板橋軼事
因家住興化縣城東門外,在護城河上就有一座木板橋,鄭家人進出都要經過板橋,長大後鄭燮因對家鄉思念,念念不忘故居門前的木板橋,故自號「鄭板橋」。
鄭板橋中入仕之前,道中落,生活也難以為繼,他只好靠教村孰為生。一年春天的夜晚,一個小偷光顧了板橋的教館,翻牆入室,摸到了米缸前準備偷米。可不料搞出了動靜。響聲驚醒了鄭板橋,接著月光他已經看見是一小偷,他沒有立馬叫喊,也沒有抓賊。只是默不做聲,假裝繼續沉睡。
小偷暗自慶幸,繼續伸手偷米,一探米缸,結果大吃一驚,因為根本沒有米。鄭板橋此時已經看清楚了小偷樣子,看他衣裳破爛、瘦弱矮小不但早已不想抓他,並且還可憐他起來,可轉念一想,人窮志不能窮,做「梁上君子」總歸不光彩,於是怪人想怪辦法,他忽然大聲呤道:「大風起兮月黃昏,有勞君子到寒門。」
小偷一聽,膽都快嚇破了,趕緊躲到暗處。板橋又呤道:「詩書腹內藏千卷,稻米缸中無半升。」小偷一聽知道他是個窮書生,今夜肯定是撈不到油水了,開始慢慢向門口移動,準備逃走。板橋立馬又呤道:「出門休驚黃尾犬,翻牆莫碰蘭花盆。」
小偷聽完立馬不敢向門口逃走,還是原路翻牆逃走了,翻牆時果然看到了牆上數盆蘭花,這是板橋還閉著眼在屋裡高聲呤道:「夜深不及披衣送,收拾雄心回家門。」看完鄭板橋送小偷的詩,在佩服其文採幽默的同時,也不禁感慨,只有他這種怪人才能想出來這種怪招。
康熙年間(公元1717年),板橋考取了秀才,雍正年間又考取了舉人,此後他也沒在執著於功名,一直過著宜詩宜酒,琴棋書畫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過了十幾年,不知何原因,鄭板橋開始潛心研究四書五經、發奮苦讀,終於在第二年即乾隆元年四月,考取了二甲進士第88名。加上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的話,鄭板橋是第91名。
為了紀念人生的三次轉折點,鄭板橋請人刻了幾枚閒章:「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反映出他喜悅中帶有的一種心酸,自信中又含有某種自嘲的心理。考取進士後,他就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可等到皇命出來時,一共任命了一百四十六名新科進士,而成績名列第九十一的鄭板橋卻榜上無名,因為他朝中無人。
直到49歲那年也就是乾隆七年,鄭板橋終於接到吏部通知,任他為山東範縣知縣,雖是七品終也算入仕了。鄭板橋當了縣令後,斷案也常常是怪招頻出,剛到範縣時,因一和尚與,小尼姑私下約會,被村民以私通捆綁兩人到了縣衙大堂,要求縣令重判,以正民風。
百姓聽說新縣令堂審桃色事件,一時間旁聽人異常多,瞬間就將縣衙大堂擠得水洩不通,尤其封建制度下,僧尼私通可是國法、佛法所不容的。審理中,鄭板橋了解到這一僧一尼自小青梅竹馬,長大後礙於父母之命不能結合,無耐之下只能雙雙出家殉情。雖已皈依佛門,卻還是忍不住互相愛慕,只好經常私下幽會,不幸這次被人發現。
問清楚事情原委後,板橋對他們既理解又同情,但眾目睽睽之下,不審判又難以服人,於是提筆寫下判詞,大聲宣判道::僧尼偷情,佛法難容,責令還俗,成其良緣。此時圍觀群眾本來就是抱著看戲心態來的,看著想像中的遊街示眾和浸豬籠並沒出現,不禁有點失望和不滿。
鄭板橋一看情形,驚堂木一拍,大聲呤道:
一半葫蘆一半瓢,合來一處好成桃。
從今入定風規寂,此後敲門月影搖。
鳥性悅時空即色,蓮花落處靜偏嬌。
是誰勾卻風流案,糊塗縣令鄭板橋。
眾人聽完一樂,也就釋懷了。
以我的角度看世界
以你的感觀了解我
還原事情本質,解剖歷史真相。大家好,我是作者獨行浪子,關注我,不定時帶你了解不一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