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海洋強國夢 建功立業新時代——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

2021-01-08 同花順財經

  編者按:201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學何炎平研究員在內的8位專家被授予了「船舶設計大師」榮譽稱號。「船舶設計大師」榮譽稱號主要表彰在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船舶設計專家,是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2008年起每兩年評選一次。何炎平是高校中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

  何炎平,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所(下稱「設計所」)所長。自1996年參加工作以來,何炎平秉承著設計所的理論基礎好、重視技術創新和從事實船設計的優良傳統,結合國家戰略、經濟建設和重大基礎工程建設需求,一直致力於船型開發、海洋平臺開發、作業設備開發和設計技術研究等工程設計與科學研究工作。何炎平主持或參加了百餘艘船舶或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負責船舶總體設計、特殊作業裝備開發和作業機理研究,十餘型船舶或海洋平臺為國內首次開發,多項研發成果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上海市科技獎二等獎二項、上海市科技獎三等獎一項和中國航海科技獎三等獎一項。在科學研究方面,何炎平主持或參加了多個國家九七三、自然科學基金、工信部高技術船舶以及國家支撐計劃等的科研項目。

  目前,何炎平帶領的設計所團隊得到了國家部委、上海市政府和骨幹企業的支持,正致力於混合能源動力船舶、智能船舶和水下無人疏浚裝備等創新裝備與船型的研發工作。

  鑄造大國重器,打破國際壟斷:研發設計中國海上大型挖泥船

  對於成果豐碩的何炎平來說,主持研發、設計系列海上大型挖泥船,無疑是科研生涯中的一大亮點,也在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現代疏浚業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疏浚業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行業,涉及沿海和內河的港口航道建設與維護、臨海工業區建設、沿海城市發展、取沙、採礦、圍海造地、水利防洪清淤以及環境保護和改善等多方面。如今,中國年疏浚量已超16億立方米,是少數幾個能夠自主開展大規模吹填造陸和航道疏浚工程的國家之一。

  大型絞吸挖泥船是疏浚行業的最重要船型之一,是結構複雜、技術含量高的特種工程船。然而,在2000年之前,中國的大型挖泥船還是主要選擇國外建造引進的方式。據介紹,當時大型絞吸挖泥船的整船設計、關鍵設備及相關技術主要集中在歐洲,國際招標的大型疏浚與填築工程,主要被世界上五、六家擁有大型絞吸挖泥船的大型疏浚公司奪得。相關疏浚船舶設計製造公司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進行技術封鎖,僅向我國提供整船。1966年從荷蘭引進自航耙吸船「津航浚102」輪時,中交天航局曾花費了折合4噸黃金的高價。

  依賴進口不僅需要巨額資金和不能掌握關鍵技術,而且因相關公司的生產能力有限,不能滿足國內基礎建設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需求,嚴重限制了我國疏浚企業發展。2002年,為滿足長江口工程建設需要,上海交大與上海航道局率先開展了海上大型絞吸挖泥船的研製,2004年建成國內首艘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的大型絞吸挖泥船「航絞2001」,她的成功建成和投產為中國自主設計建造大型先進絞吸船積累了寶貴經驗,揭開了自主設計建造的序幕。

  第一次「吃螃蟹」的過程並不輕鬆。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何炎平感慨不已,「我們從2002年開始商討設計方案,實地調研了國內所有的船型,不斷修改完善,那時候很多技術和設備還要依賴進口,畢竟是受制於人,經過幾次顛覆性修改才把相關的方案敲定下來。」

  有了第一艘大型絞吸挖泥船的突破,之後的發展邊駛上了高速路。由於「航絞2001」的成功研製,設計所團隊在絞吸挖泥船核心技術方面越來越成熟。設計所先後設計了國內首艘水下泵、絞刀與絞車採用變頻驅動和採用剛性長軸驅動絞刀的「宇大1號」,時為亞洲最大的「天麒號」和「天麟號」非自航絞吸挖泥船,「鐵建絞01」、「長獅10」和「新海豚2」大功率絞刀非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驊」、「天驥」、「天杉」和「天柏」四艘全電高效絞吸挖泥姊妹船,世界最大的非自航絞吸挖泥船「新海旭」和「新海陽」,「海陽」、「海旭」、「海神浚」和「頂峰浚」等十餘艘兩泵緊湊型絞吸挖泥船,長江口專用絞吸挖泥船「青草沙」和「瀏河沙」等等。在大型絞吸挖泥船船型開發的過程中,團隊持續引入和使用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材料,不斷突破和創新,先後引入了電軸、變頻、雙電機驅動和超長軸驅動等技術,自2002年至今共設計了六十多艘絞吸挖泥船,使得上海交大佔據了60%以上的絞吸挖泥船國內設計份額。

  通過「天鯨號」及五十六艘大型絞吸挖泥船的成功建造,我國大型絞吸挖泥船設計建造實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多項技術達世界領先水平。年設計挖泥能力超過10億立方米,形成了不同驅動形式、不同作業能力和不同定位方式等完整絞吸挖泥船船型系列,帶動了疏浚行業裝備技術與產業的高速發展,實現了我國大型絞吸挖泥船從「被封鎖」到「出口管制」的歷史性跨越。目前,絞吸挖泥船大部分疏浚設備由上海交大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所研發、設計,國內廠家製造,國產疏浚設備裝船率超過95%,總造價不足國外同類型船的50%,與國外同類產品比,具有性價比高和維修服務便捷等優勢。

  助力工程建設,服務國家戰略:大型挖泥船效用卓著

  系列海上大型絞吸挖泥船在遠海島礁建設、一帶一路國內外港口、長江航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為我國領土/領海權益維護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大國重器,有力助推了「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

  在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設計所團隊研製的大型絞吸挖泥船先後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工程、長江口整治工程、曹妃甸首鋼工程、環渤海灣經濟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工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為我國航道疏浚、填海造地和港口碼頭建設等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以首鋼搬遷建設為例。為了2008年奧運會和還首都人民一個藍天,國家決定把首都鋼鐵公司搬到渤海灣的曹妃甸海邊,要在海邊吹填100多平方公裡作為首鋼的新廠址,需要幾億立方米的沙土。該工程時間緊,任務重,最遠取沙距離超過10公裡,上海交大與天津航道局研製的海上大型絞吸挖泥船在該工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完成了絕大多數的吹填土方量,成了建設的主力軍。

  目光轉向深藍,中國既是一個陸地大國,又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近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國土,是世界上海島最多的國家之一。向海圖強,向洋圖興,遠海島礁建設是維護國家權益、民族利益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國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更好地履行國際義務的積極行動。在遠海島礁建設中,設計所團隊研製的系列海上大型絞吸挖泥船,經受住了遠海高溫、高鹽、高溼環境的檢驗,在極為惡劣的土質工況、自然工況條件下依靠強大挖掘能力打通堅硬環礁口門,在不到20個月內吹填造島近14平方公裡,創造了世人矚目的中國速度,在島礁建設工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隨著國內疏浚市場日漸飽和,大國重器用武之地的空間在哪裡?「一帶一路」倡議無疑指明了新航向。曾幾何時,荷蘭、比利時等國的四大疏浚公司擁有龐大的挖泥船團隊,長期壟斷亞洲、非洲疏浚市場。然而,自2005年以來,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設計所團隊研製的海上大型絞吸式挖泥船承擔了海外工程21項,足跡遍布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十七個國家。巴基斯坦卡姆西發電廠港池與航道疏浚工程、伊朗阿巴斯港工程、新加坡集結地吹填等項目亮點不斷;沙特吉贊人工島疏浚項目,有力推動吉贊經濟城的整體施工進度;馬來西亞關丹深水港項目,提升東海岸及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阿爾及利亞舍爾沙勒新港口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地中海最大的海上運輸中心,也被稱作「通往亞洲之門」……上海交大研製的海上大型絞吸挖泥船憑藉著過硬的技術實力,在海外擎起了中國疏浚裝備的旗幟,為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助力。

  大國有重器,團隊有擔當

  這一系列海上大型絞吸挖泥船的背後,凝聚著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所全體設計人員的智慧和汗水,承載著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幾代人的為國奮鬥的抱負和決心。

  乘改革開放東風,圖海洋強國之志,楊槱教授於1978年創辦了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所並擔任首任所長,經過四十年的發展,目前設計所團隊擁有包括船舶總體、結構、建造工藝、輪機電氣等在內的各專業科技人員,其中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等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二十餘人,楊槱院士擔任團隊的技術顧問,何炎平為現任所長。設計所團隊成長的四十年,是順應改革開放需求、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培養海洋強國人才的四十年。

  四十載風雨兼程,團隊在船舶設計與新型船型開發、海洋工程、海上施工技術與裝備的設計研究、海上風能開發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和設計成果,設計開發了各種類型的船舶和海洋平臺產品,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做技術和智力支撐。

  四十年春風化雨,團隊適應海洋工程的快速發展,在原有船舶與海洋工程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加入大量設計開發創新類課程,組織團隊研究生結合國家重大需求和國家高技術船舶開發科研課題,進行新船型研發和深入的理論分析研究,為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事業培養了一批批高級設計研究人才,將一批批精尖技術投入市場,完全實現了絞吸挖泥船設計製造國產化和自主智慧財產權,助力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有效支撐了遠海開發戰略的實施,使我國快速進入了世界疏浚大國和強國行列。

  「大國重器,築夢深藍」,實現著中國的海洋強國夢想,也凝聚著高校科技創新的智慧,和一流學科的助力。

  附:歷年船舶設計大師名單

  2008

  楊葆和(上海交大校友)

  宋學斌

  俞寶均(上海交大校友)

  胡可一(上海交大校友)

  2010

  夏飛(上海交大校友)

  王立祥(武漢理工大學校友)

  趙耕賢(上海交大校友)

  周國平(武漢理工大學校友)

  範模(上海交大校友)

  2012

  馬運義(上海交大校友)

  徐青(上海交大校友)

  徐紹衡(大連海事大學校友)

  張錦嵐(華中科大校友)

  蔡洙一(哈工程校友)

  費龍(華中科大校友)

  2015

  李小平(上海交大校友)

  樓丹平(武漢理工大學校友)

  伍朝暉(上海交大校友)

  彭戈

  劉文民(大連理工大學校友)

  嚴俊(華中科大校友)

  2018

  胡震

  殷洪

  吳崇建

  何炎平(上海交大教師)

  湯敏

  姜福茂(上海交大校友)

  蔡乾亞(上海交大校友)

  毛獻群(上海交大校友)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xxx

相關焦點

  • 船舶與海洋工程最「頂尖」的9所大學排行榜
    船舶是重要的運輸工具,船舶與海洋工程便是一門專門研究船舶的學科,包括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輪機工程、水聲工程等專業方向。隨著國際交往與運輸的頻繁化,船舶與海洋工程成為了維護國際交通、捍衛疆土完整的重要學科。
  • 武漢理工大學舉辦第九屆全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發展論壇
    趙經表示,聚焦船海工程科技前沿、推進科技創新、引領船海工程技術未來發展方向,服務國家交通行業及海洋經濟重大發展戰略,是包括武漢理工大學在內的眾多高等院校的重要職責。在武漢主會場的主題報告中,江蘇海事局局長朱汝明、海軍工程大學副研究員李彥、中國船級社武漢規範研究所所長羅肖鋒,船舶設計大師、武漢理工大學特聘教授湯敏分別以《智慧海事賦能航運高質量發展》《船舶機械低頻線譜主被動隔振技術研究》《航運綠色低碳發展趨勢與思考》《船用設備智能化發展的思考》為題作報告並回答了現場提問。
  • 最專業︱船舶與海洋工程:中國的巨無霸,海洋霸主高薪邀你……
    學生在本科階段除力學、數學、外語、計算機等公共基礎課外,主要課程還包括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結構力學、船舶動力學、船舶靜力學、海洋工程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原理、船舶設計原理等。如今,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不斷與新興的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等學科相聯合,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 華中科技大學成立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
    該校黨委書記朱玉泉宣讀了學校成立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的有關決定。據了解,為了做大做強該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在深入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今年2月下旬,該校研究決定組建華中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聘原任該校機械學院機械電子信息工程系副主任、FESTO氣動中心主任的李寶仁教授任院長,並撤銷該校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黨政建制。
  • 適應海洋強國交通強國建設要求 推進國家海洋救助保障體系建設...
    ■編者按: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海洋事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交通強國的戰略目標,並就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海洋救助是適應海洋強國、交通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突發事件應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上海海洋大學與西湖大學聯合出徵馬裡亞納海溝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崔維成擔任「沈括」號海上總指揮,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潘彬彬副研究員擔任技術副總指揮,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劉如龍副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曹軍偉副研究員擔任首席助理。
  • 為海洋強國建設奮鬥不息——訪大連海事大學原校長司玉琢
    在海洋執法方面,2013年,國務院重新組建了國家海洋局,推進海上統一執法。通過對國家海洋局的海監、公安部的邊防海警、農業部的中國漁政、海關總署的海上緝私警察隊伍進行整合,以中國海警局的名義開展海上維權執法,接受公安部業務指導。同時,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的主要職責是維護海上交通安全。自此,「多龍治水」的亂象得到改善,變成了「二龍戲珠」。
  • 上海交通大學召開「大海洋」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
    2021年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大海洋」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在閔行校區轉化醫學大樓C100會議室召開。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副校長奚立峰,副校長毛軍發,副校長王偉明,校務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吳旦,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孟光,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海洋水下工程科學研究院、海洋裝備研究院、大學科技園、人力資源處、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財務計劃處、研究生院、資產管理與實驗室處、基建處、重點建設辦公室的負責同志及參與「大海洋」工作的教師代表參加了會議
  • 築牢信仰之基 補足精神之鈣[圖]_媒體聚焦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2020年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勵志講壇特邀黃旭華院士之女黃峻走進上海交大校園,圍繞「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為主題,為師生講述這段校園佳話,講述黃老科學報國的一生,教育引導廣大學生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
  • 2020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初評會在京召開
    基於船舶活動的海洋低空通訊環境快速採樣檢測技術研發及應用中國海洋學會軍事海洋學專業委員會27南極海冰多源遙感技術及其在極區航行導航中的應用中山大學28多源衛星複雜淺海地形遙感探測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浙江海洋大學29南海西北陸架海對颱風過程的響應機制研究廣東海洋大學30沿海省市縣海洋發展綜合評價研究及示範應用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31港口航道基礎地理時空一體圖共享服務關鍵技術江蘇海洋大學32海藻活性物質的篩選及其分離純化的關鍵技術研究江蘇海洋大學
  • 第四屆高新船舶與深海開發裝備創新論壇圓滿舉行
    本屆論壇由高新船舶與深海開發裝備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海洋裝備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主辦,大連理工大學承辦,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船舶製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遼寧省海洋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中國艦船研究》、《船舶工程》等共同協辦。
  •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社會實踐總結大會舉行
    12月11日下午,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社會實踐總結大會在陳瑞球樓舉行。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校黨委組織部、校黨委宣傳部、學指委、研究生院、教務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發展聯絡處、校友總會辦公室、地方合作辦公室、馬克思主義學院等相關單位的負責人、各院系領導、參與社會實踐的師生代表約260人出席了總結大會。
  • 黃旭華與母校交通大學的「校園故事」
    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交大隻為「造船救國」交通大學的校園裡,有黃旭華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取造船繫船舶製造專業的故事。黃旭華人生最初的理想,本是成為一名醫者。在理想的支撐下,1945年7月,黃旭華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交通大學造船工程繫船舶製造專業,開始毅然追尋「造船造艦」抵禦外侮的報國夢想。9月入學報到時,交通大學尚在抗戰期間內遷到重慶的九龍坡校園,隨著抗戰勝利,黃旭華隨交大全體師生遷回上海老校園上課。交通大學擁有百餘年歷史的徐匯校園,承載著黃旭華大學時代的美好記憶。
  • 中國海洋大學這門課成爆款,上課地點、環境絕了!網友直呼...
    中國海洋大學 開設了一門海上課程: 《海洋科考認知實踐》 學生上課地點為 位於膠州灣海域的 海洋強國建設「國之重器」—— 「東方紅
  • 海納百川,海洋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簡稱中海大,原名青島海洋大學,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學校是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為北極大學聯盟、IAMRI聯盟、海洋大學聯盟成員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
  • 上海科技節重點活動之一「上海科創先鋒展」昨開幕
    2020年上海科技節重點活動之一的「執牛耳者——上海科創先鋒展」昨天在上海中心大廈126層阻尼廳開幕。在充滿力與美的「上海慧眼」旁,林忠欽、何積豐、金力、張文宏等十位滬上科學家講述自己投身科學的經歷,話語間除了對科學的熱愛,還有對下一代努力奮鬥投身創新的期許。  「海洋強國是國家的重要戰略,海洋孕育著人類未來的希望,在船舶製造和海洋工程這件事上,再難也要帶著整個行業一起完成國產化。」
  • 「海洋石油286」在漳州港成功升級
    來源:臺海網臺海網12月31日訊 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報導 12月28日,位於福建漳州開發區的豪氏威馬(中國)有限公司為中國首艘作業能力達到3000米水深的海洋工程船舶286,成功完成其深水軟管鋪設系統導向輪升級項目。「海洋石油286」停靠在漳州港碼頭。
  • 「建設海洋強國,需要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專訪上海彩虹魚...
    新華社上海6月16日電(記者張建松)成立僅三年的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公司,被稱為我國海洋界一條勇敢的「鯰魚」。它繼投資建造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科考母船「張謇」號之後,再次牽頭投資建造我國第一艘民營的極地科考破冰船「深淵極客」號。  在一般人印象中,只能靠國家投入的科學考察領域,民營企業為何涉足?
  •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副總經理滕瑤:技術型企業家的海洋精神
    作為致力於打造海上重器的企業,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下稱:中集來福士)的高管必然具備搏擊風浪的海洋精神。這一點,在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副總經理滕瑤——這位具有專家和高管雙重身份的企業家——身上有著明確的體現。
  • 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本科生開學典禮舉行
    央廣網上海9月1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上午,上海交通大學舉行2020年本科生開學典禮。校黨委書記楊振斌,校長林忠欽及全體校領導,導師代表、學生代表及全校4000多名2020級本科新生,在閔行校區霍英東體育中心等20多個會場及線上平臺,以青春告白祖國,以誓言開啟未來,共同見證大學生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