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最美麗的風景在哪裡?看許冬林《走淮河》賞淮河人文情懷

2020-11-30 大息地

去訪了龐灣古村落。村子幽靜,水泥路迤邐伸向村落深處,一座座紅牆灰瓦的老房子,披覆陽光與樹蔭,像默坐在時光裡的安詳老者。

走走,就有了發現:這些老房子,幾乎一律都建在一兩米高的石頭壘砌的高臺上。向隨行的息縣朋友詢問緣故,答曰:防洪用的。

也難怪,這裡靠近淮河,從前淮河一泛濫,河水漫過來,便淹了田地,淹了莊稼,淹了房子,淹了牲畜……

淮河水裡討光景,豐年能收萬擔糧,一半乾飯一半饃;荒年,則顆粒無收,舉家逃荒。1931年,洪水五次過息縣,洗了又洗,將息縣洗到赤貧。洪水過處,收割回來的小麥,要麼被洪水衝走,要麼被洪水漚爛;沒有收割的小麥,則是沉在水底,慢慢化為淤泥。等到洪水過去,農民趕緊夏播,結果又來了兩次洪水,新生的莊稼又被淹掉。到了立秋,不甘心的農民們又搶種蕎麥與蔬菜,不料秋天又來了兩場洪水,生生逼人到絕處。這大約是息縣歷史上最悲慘的一年水害。

一條河,以他喜怒無常的性情,左右著淮河兩岸人的命運。

記憶中,我從報紙電視上所遇到的關於淮河的新聞,似乎總是淮河發大水。以至,在幾十年的歲月裡,我遊歷了大江南北的許多山水,卻遲遲不願意,去一睹淮河的容顏。

淮河似乎總是在發怒,發怒,像一個火氣重的中年男人,又粗糲又無情,談何風情!

現在汛期時,水還會進村子嗎?我謹慎地問同行的息縣朋友。

早不了。這房子都是以前修的,現在房子不這樣建了。朋友答。

真好!我心裡一嘆。

太多太多的苦難,就讓它像淤泥一樣,永沉河底吧!

傷害過我們千百次的淮河,從此敦厚和善,滋養淮河兩岸。

淮河美景

(六)

下午去息縣東嶽鎮的五七幹校舊址。

平坦開闊的淮河大平原上,玉米、花生、大豆之類的農作物在炎陽下蓬蓬生長,空氣裡充滿了陽光的味道,和各種植物開花結果散發出來的微甜的清氣。江山如畫,山河錦繡,大抵就是這樣吧。

路很直,拐了幾個直角彎後,路就細了,我明白,我要去的地方,是一處怎樣偏僻的地方。遠遠看見田野中間,一排紅磚房子,同行的朋友指說那便是其中一所五七幹校。和現在的房子相比,那所幹校的老房子顯然低矮得多,在蔥碧的莊稼之間,透著一股垂暮之氣。

在當年息縣的五七幹校裡,住過文學家錢鍾書夫婦,住過何其芳,住過俞平伯……還住過經濟學家顧準、吳敬璉……當年照應管理過他們的生產隊隊長至今依然康健,他身材高大,站在花生地頭邊說:這些房子都是他們自己造的;才來的時候,什麼都不會,水燒開了也不知道,切菜都害怕,生怕切破手指……

我聽了莞爾,又忍不住的,心上浮起一層酸澀。

時間退回到1969年11月15日的那個冬天,天空飄著小雪,一行從北京來的國家高級知識分子,冒著嚴寒,扶老攜幼,竟有一百七八十人,到了河南信陽地區。沒過兩天,一行人馬被安排到羅山縣,後又轉到息縣的五七幹校,開始生活和勞動。

從息縣回來後,我翻讀顧準先生的《息縣日記》,錄下幾句:

1970年9月22日

糧價,外貿與發展

昨天運麻淋雨,晚上喝了幾口酒,早早上床,不能成寐。酒力促進狂想,對糧價外貿與發展有了一些新想法。

今後三十年,我國如果不斷以躍進步伐發展經濟,全國有半數以至2/3人口進入城市經濟,糧價要調整了,外貿要佔領世界市場……

1970年9月26日

本來預報今要轉多雲,昨晚東北風強,今天依然是細雨不絕。昨天下午,傳達康生同志關於整黨的報告,我們沒有聽,抓時間把擱在屋裡的玉米脫粒完了。今天上午革命同志討論康生同志報告,我們八時半起剝黴綠豆。

玉米脫粒和剝黴綠豆的味道我並不是不熟悉的。1960年剝野綠豆和搜集殘粒玉米,然後危坐終日加以處理,質量與今天相仿……

我讀到這些日記時,心裡百般滋味。這是我們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不在辦公室裡,不在資料室裡,而是在偏遠的河南息縣,在陰雨連綿的淮河之畔,於運麻和剝豆之間,思考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個人的遭際,似乎不值得想起和提起。

顧準先生當年所在幹校前面的那口水井還在。炎陽下,穿過一片花生地,就到了水井邊。水井早已荒廢,井邊叢生雜草和一棵瘦弱的桑樹苗。水井是當年那幫知識分子親手打的。

何其芳先生當年在幹校養豬,他在水圩子裡養豬,以為水圩子可以擋住豬不外跑,孰料豬會遊泳,常常半夜就跑了,何其芳就打著手電到處找豬。遇上雨天,他穿著雨衣雨鞋,一身泥濘,滿地找豬,叫人看了哭笑不得。「豬憂亦憂,豬喜亦喜」,這是何其芳先生在幹校養豬的座右銘。

「生活是多麼廣闊/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去參加歌詠隊,去演戲/去建設鐵路,去做飛行師/去坐在實驗室裡,去寫詩……」曾經熱情洋溢寫下《生活是多麼廣闊》這首詩的作者,大約如何也不會想到,生活還會廣闊到,在陰雨連綿的淮河邊尋豬餵豬,寫養豬日記。

錢鍾書先生來信陽地區後,開始是和吳曉鈴燒開水,兩位老人,圍著鍋爐,燒成唐詩裡的賣炭翁一般,十指蒼黑。冬天,北風老往膛裡灌,裡頭加熱,外頭加冷,水總燒不開。後來到了息縣東嶽,錢鍾書在幹校當了郵差,管收發,去公社的路上,他都會帶一本詞典,邊走邊看。

在東嶽鎮的那片莊稼地中間,我們尋到了錢鍾書當年住過的房子。房子早已大半坍塌,門前的場地上,蒿草茂盛生長,及至人腰,幾乎探腳不得。濃密的樹蔭裡,偶爾稀疏的幾聲鳥叫,人跡更是罕至。我們站在房子前,久久無語。說什麼呢?

陪同的息縣朋友為房子坍塌感到遺憾,他想呼籲,想呼籲有人出來修繕這些名人住過的房子。我理解他的心情。

其實,這不是普通的名人故居,這些房子背後有太多我們今天咀嚼不盡的意味。

我想,不毀不修,大約是最相宜的做法。許多時候,陳跡有陳跡的力量,廢墟有廢墟的意義。

還有俞平伯,他是攜著他的夫人一起來幹校的。一對老夫妻,年近七旬,重活做不動,便做些輕活——搓麻繩。想像那情景,一對白髮蒼蒼的老人,住在老鄉的低矮的茅草房子裡,相顧無言,各自搓著手中的麻繩。他們搓得一絲不苟,門外雨在飄著,天光一點點暗下去……

春天,苦楝樹開花,一點點的淡藍淡紫色,成為俞平伯先生鄉居日月裡最動人的時光。我讀著他的楝花詩,感嘆一位老知識分子在那樣低矮幽暗的日月裡,竟能那般淡然謙卑豁達和通透。

他的《楝花二首》:

天氣清和四月中,門前吹到楝花風。南來初識亭亭樹,淡紫英繁小葉濃。

此樹婆娑近淺塘,花開花落似丁香。綠蔭庭院休回首,應許他鄉勝故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的中國文人傳統,在俞平伯先生身上不難發現。即使身處這塊偏僻的土地上,可是他能做到不以為意。家信裡惟說「其室雖陋,而周圍環境頗佳,非常清曠」。所謂環境佳,不過是池塘邊長有一棵苦楝樹而已。

回望這些老先生們,不論是搞經濟的顧準先生,還是搞文學的俞平伯先生,他們不論在日記還是在詩文裡,表達個人的低徊黯然都是那麼節制。

他們在生活裡謙卑,在文字裡節制。

他們也是遷居者,地理上的遷居者,命運上的遷居者。他們,以一場遷居,映射著一個時代的光與暗、昂揚與低迷。

五七幹校

(七)

黃昏時到了淮河灘,以最近的距離看淮河。

淮河在我們腳邊,低低地流淌,沉默,靜穆,很難讓人想起他會暴怒。

我想,淮河是一條父性的河流,長江是母性的。誕生在淮河流域的古代聖賢如老子、莊子,他們是以深厚的思想關照大地,像是一場又一場深長的心靈的低語。淮河不奉獻激情澎湃靈光乍現的詩句。它像一個老者,在大地上,深青布的背影遲緩地走遠。

如果今天,我們可以給歷史上那些名人安排棲居之地,我們仍然會讓老子住在淮河流域,會讓李白一路沿長江放歌喝酒和作詩。

是六月中旬,夏水還沒有兇猛漲上來,寬闊的河灘上,是收割機工作之後留下的一畦畦麥茬,和麥茬間隙生出來的粗壯野草,綠意蔥蘢。臨水的河畈斜坡上,野雛菊開著黃色的小花朵,星星點點的,在風裡微微地起伏,爛漫得像成群結隊的村姑。河中的小洲上,岸邊的堤畈上,有一棵兩棵的綠樹,樹陰團團。大約是柳樹吧,可是不飄拂不搖曳,沒有陰柔婉約之美,只是實實在在地生長著,綠著,有種蒙昧的未開化的天然的草莽氣。

我們坐下來,坐在河灘上,坐在野雛菊花叢裡,聽淮河流淌。這裡是淮河上遊,河水真是靜,靜得幾乎看不到它的流動。不遠處,有一群牛在河灘上吃草,沒有牧童,也沒有放牛的老農,牛兒們憨厚悠閒,仿佛在河灘上已是幾千年。近處有幾隻大白鵝,在河邊的沼澤與浮萍之間或行或浮,見人也不叫。擱淺在岸邊的一兩隻漁船上,也沒有漁民出來,估計是空船,有種「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況味。

只是奇怪,在上下十幾裡的息縣段淮河灘上,我沒有看見過一根蘆葦,不知道是水土的原因還是氣候的原因。《詩經》裡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句子,說的是蘆葦,讀起來很美。淮河,少了蘆葦,就少了一種柔弱的風情。後來問安徽蚌埠的朋友,他們說蚌埠境內的淮河邊,是生有蘆葦的。

在淮河灘上,一切仿佛都是天然的姿態。不被修改,不被打擾。

在今天,在長江流域,在珠江流域,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工業城市沿著河流兩岸排列,像植物的藤曼上結出的一個個飽滿的果實,可是,淮河是寂靜的。

淮河不是一直寂靜,而是,有過疼痛和茫然。

住在淮河邊,不喝淮河水。這是我到息縣之後才知道,知道後,驚訝半天。

為什麼不喝淮河水呀?因為淮河水汙染,汙染到已不可飲用。

息縣之前有三大支柱產業:水泥,化工,造紙。這三大產業都是重汙染的產業,都坐落在淮河邊。一個身處中原地區相對落後的息縣,曾經依靠著這三大產業,解決就業,創造稅收,書寫了一段小小的工業輝煌。

但是,水汙染了!

是要環境,還是要發展?

痛苦的掙扎與思索中,最後的選擇是:要環境,也要發展。保護環境,發展,另覓他途!

我想起當天上午,去濮公山腳下的一個名叫「清華園」的社區。整齊的樓房,樓房與樓房之間,是花圃,小橋流水,別有情致。荷花在開,紫薇花在開,抬頭仰望不遠處,就是林木森然的濮公山。如果不是當地的徐則林老師介紹,我們怎麼也不會想起,這裡幾年前,還是一塊塵煙瀰漫的水泥廠廠區。那時,濮公山上的石頭開採下來,就近煅燒,廢水髒水曲折流進淮河。

現在,水泥廠拆了,還這塊綠地以家園。

晚宴時,息縣文聯的孫豔掏出手機給我看一個視頻,那是息縣原來的一個化肥廠的造粒塔爆破拆除的情景。一座標有「亞洲新能源」的白塔高聳入雲,一聲巨響之後,高塔慢慢傾斜,轟然倒地,塵灰揚起。這一天是2017年5月15日,距離我到息縣,將近一個月。

我看著高塔倒地化為碎片的那一刻,心上似有激流滾過,一時感動不已。我仿佛看到,那把屠向河流的血淋林的刀劍,正一點點收回,入鞘。我們虧欠河流的,我們會還。因為,我們傷害河流的同時,也是在傷害自己。我們與河流,從來都是同命運。河流暴怒的時候,我們在受苦;我們貪婪的時候,河流在生病。

這個曾經一度依靠這些重汙染企業來發展經濟的中原古老的縣區,今後,新的經濟發展的基點在哪裡?我仿佛看到了另一場無形的浩蕩的遷徙即將上演。

窗外夜色已深,息縣文聯的金主席滿懷信心地跟我說:許老師,過個幾年,你一定要來息縣看看,那時,你看到的息縣一定一定比今天要好,因為,今天很多很多才開始。

我明白他說的很多很多。息縣地處中國的南北分界線上,各種植物幾乎都可以在此生長;息縣又擁有廣袤肥沃的淮河大平原,可以廣種糧,種好糧。他們的理想是,把息縣打造成國人的生態綠色廚房,他們熱氣騰騰地走在這條實現理想的大路上。即將上演的大型水利工程「大別山引淮灌溉工程」,項目已報國務院。從息縣回來之後的7月29日,徐則林老師從微信上給我轉來一則新聞:河南省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灌溉工程規劃報告審查會在京召開。

是的,一切正在開始。一個農業大縣,重新找準了自己的位置,做特色農業,做生態農業。

我想起黃昏時佇立淮河岸邊,看見水是綠的,樹是綠的,草是綠的,牛在岸上吃草,鵝鴨在水中嬉戲……最好的生活,是最本真的生活。

又想起傳說裡的舜來到這淮河之濱,他俯下身子手捧泥土時的驚喜。所謂息壤,在我看來,不過是能有一方沃土,可種五穀,可養子孫,依水而居,從此無憂無懼於天地之間。

濮公山

(八)

回賓館的路上,夜已微涼,車窗開著,從淮河之上吹來的夜風吹過我的臉龐,像深情悠遠的吟唱。

夜色中,一尊美人的塑像在窗外模糊一閃,那是息夫人。今夜,息夫人的裙裾也在夜風中輕輕地飛揚……

(許冬林,女,安徽無為人,現居合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十三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安徽省文學院第五屆籤約作家。)

相關焦點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此外,《尚書·禹貢》還記錄了分界線兩側的自然、人文差異。如竹、桔、柚多生於南側,北側雖然也有少部分水稻種植,但還是以旱糧為主。作為華夏文明生長的靠山,西段秦嶺的地位自然無人撼動,但是東段的淮河卻陷入和長江的拉鋸戰。自唐朝中期以來,「江南」意象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逐漸昭彰更是凸顯了中國人對於長江的認同正慢慢超過淮河。2017年5月18日,江蘇省淮安市,古淮河穿城而過。
  • 共和國的足跡——1951年:「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0年10月14日,政務院發布《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制定了上中下遊按不同情況實施蓄洩兼籌的方針。新中國水利建設事業的第一個大工程拉開了帷幕。治理淮河的第二期工程中,民工在河南省泌陽縣板橋水庫工地施工。
  • 淮南挖出淮河古象化石,有人慾下賊手(圖)
    埋在土裡的淮河古象象牙化石。  6月29日下午,淮南市潘集區一處工地,工人施工時挖出一根象牙化石。考古專家得到消息,準備次日前往發掘。昨天,記者了解到,被發現的象牙化石經鑑定為距今30~50萬年的淮河古象。  工地疑似挖出象牙化石  發現象牙化石的施工現場位於淮南市公安局潘集分局附近。「6月29日下午4點多,工人在挖地下車庫地基時,挖掘機一鏟下去,發現泥土裡夾著一些白色物體。用手一摸軟軟的,有點像石灰。」
  • 兩米蟒蛇驚現淮河岸邊 確定為外來物種緬甸蟒
    蚌埠新聞網訊 近日,蚌埠市淮河岸邊鍛鍊的市民,發現一條兩米多長的大蟒蛇。森林公安民警接警後立即趕到現場,經過查看確定這是一條緬甸蟒,乃市區野外首次發現的外來物種。民警表示,一些沒有天敵的外來物種會造成當地生態系統失衡,市民一定不要隨意放生。
  • 為了阻止日軍強渡淮河,他們竟數次和日軍肉搏,直至全員戰死!
    所以為咱們中國軍隊在淮河聚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時機,當時咱們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就決心要堅守淮河,依託淮河建立自己的防線,阻止日軍繼續北上。2月2號這天,李宗仁命令51軍軍長于學忠前往徐州接收任務,命令于學忠率領51軍開往淮河北岸,接替桂軍31軍的防務,阻止日軍前進。日軍第二16旅團在2月1號攻佔了臨淮關,第二天也就是2月2號的早晨,他們派出主力在進攻蚌埠的同時又出動了一個大隊。
  • 淮宿蚌城際鐵路控制性工程淮河特大橋將於12月底開工
    11月27日,《新建淮北至宿州至蚌埠城際鐵路淮河特大橋段站前工程施工總價承包招標公告》正式發布。
  • 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1/5)
    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1/5) "← →"翻頁
  • 「淮河驕子」淮南情——試論光緒帝師、晚清重臣孫家鼐的鄉土情結
    ,是淮河流域感恩文化的傑出代表之一。關鍵詞:孫家鼐;淮河文化;壽州;感恩;鄉土情結在中華大地上,淮河不長不寬不壯闊,名聲也不怎麼顯赫。全流域面積只有27萬平方公裡,橫跨豫、皖、蘇、魯、鄂五省40個地(市)、181個縣(市),人口1.65億。但是,由於它恰好處於長江、黃河兩條「天塹」之間,是中國南北分界線,又是南北文化的交匯處,所以,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天下賦之所出江淮居多」,「江淮熟、天下足」。
  • 淮河幹流及焦崗湖淮南放流魚苗500餘萬尾 含多種魚類(圖)
    從漁場起獲魚苗用於投放放流魚苗現場9月底,淮南市漁政處密集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在淮河幹流及焦崗湖等天然水域放流淮王魚9月28日,記者隨市漁政處人員來到淮河幹流田家庵姚灣碼頭,當時正下著雨,雖然給捕撈、放流增加了難度,但這樣的天氣也增加了魚苗的成活率。只見放流人員把魚苗從充著氧氣的運輸車上轉移到籃筐中,然後再抬運至淮河岸邊的躉船上,移至船邊,隨著籃筐傾倒,一尾尾魚苗隨之躍入淮河。當天,在此處淮河幹流放流江黃顙、黃顙及草、鯿魚苗65萬尾。
  • 每年萬餘噸木炭銷往韓國 暴利誘發淮河毀林運動
    第1頁:一場 「削瓜切菜」般的毀林運動 第2頁:食用菌成森林剋星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河南  一場 「削瓜切菜」般的毀林運動,正在淮河源頭愈演愈烈  河南桐柏,承載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障和淮河流域安全的森林,正遭受著多眾「產業」的重擊:木炭燒制、菌業發展、大樹進城、坑木外運、建材加工等,成為大面積毀林背後的動力源(600405,股吧)。  12月初,《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藏匿於林區內外的這些作坊項目,其數量之多難以計數。儘管地方政府多次打擊,但受暴利誘惑,毀林之舉並未收斂。
  • 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王家壩鎮多舉措推進淮河禁捕退捕工作
    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王家壩鎮多舉措推進淮河禁捕退捕工作2021-01-08 11:5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阜南縣人民政府        瀏覽量: 754 次 我要評論 為切實保障橄欖蟶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禁捕工作紮實有效,實現「六無四清」的工作目標,王家壩鎮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於淮河阜南段橄欖蟶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禁捕退捕工作決策部署,多措並舉保護淮河王家壩鎮段水域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
  • 淮河1號洪水預計7月21日自盱眙進入江蘇!
    淮河1號洪水最新情況淮河1號洪水在安徽境內形成,預計7月21日(下周二)左右從淮安市盱眙縣進入江蘇,來水將進入洪澤湖,洪澤湖將開閘洩洪。但這並不代表淮北地區防汛壓力降低,7月20日前,強降雨帶北抬影響淮河流域,屆時,淮河流域可能迎來「七下八上」(指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防汛關鍵期。
  • 從黃河以南,變成了淮河以南
    這或許是南宋最鐵骨錚錚的時代,因為這個時期的南宋朝廷,還是有點資本可以跟金國談判的。 從靖康二年,也就是公元1127年,一直到紹興七年,也就是公元1137年,這10年時間裡,宋朝和金國之間一直處於戰爭狀態。
  • 江蘇未來一周溼冷為主 24日夜裡-26日淮河以南地區有中到大雨
    根據江蘇省氣象臺的預測,預計23-27日江蘇仍多陰雨(雪)天氣,其中23日本省西北部地區陰有雨夾雪或小雪,24日夜裡-26日淮河以南地區有中到大雨,27日降水漸止,28-29日全省轉為晴好天氣。23-25日全省氣溫較低,最低氣溫:淮北地區1℃左右,本省東南部地區6~8℃,其它地區3~5℃。26-27日氣溫回升,28-29日又有明顯下降。22日進入小雪節氣。
  • 安徽淮南:淮河岸邊蘆葦叢裡驚現「全球瀕危」鳥類
    最近,鳥類攝影愛好者在安徽淮南市淮河大壩附近的蘆葦蕩中,發現一種「全球瀕危」的鳥類。這是麻雀嗎?圓鼓鼓的身體,黃色的喙,有點兒像。照片裡不太能體現出它的個頭,它遠比麻雀大,有將近20釐米長。看起來還蠻神奇的是不是?
  • 公司名稱擬變更為淮河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決議,公司名稱擬變更為淮河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黨委書記王戎和牛佔奎先生高票當選為公司第六屆董事會董事。王戎首先就參會股東及股東代表對他和牛佔奎先生的信任,以及離任的張寶春先生、李遠和先生在任期內為皖江物流規範健康發展做出的貢獻表示衷心感謝。
  • 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順利完成勘界立標工作
    為進一步加強《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基礎建設,明確保護區的範圍、邊界和功能區,根據《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關於加快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勘界立標工作的通知》(皖農漁函[2020]878號)要求,阜陽市水產管理局組織相關專家和人員於2021年1月9日-10日,通過現場實地測繪和準確定點定位規劃設計
  • 小霞看食譜:中國獨有魚種,淮河白魚,吃法別致
    江蘇淮陰位於大運河、淮河故道與鹽河交匯處,攬高寶洪澤二湖,自古水運便利,為我國東部地區南船北馬交換場所。淮陰的湖鮮水產,資源豐富,「春有刀筋夏有射」,蝦蟹蚌蛤聯翩上市。尤其是淮陰產的白魚(又稱淮白)更為有名。淮陰烹製白魚,吃法別致,味不雷同,膾炙人口。
  • 中國最重要的一條山嶺,長度1600千米,被稱為華夏文明的龍脈
    在初中所學的地理教科書中,秦嶺一淮河被稱為我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以南是中國的南方,秦嶺以北是中國的北方,但是今天要說的只有陳玲,秦嶺山脈全長1600米,與淮河組成,是中國最重要的分界線之一,秦嶺是我國東部最高的山脈。
  • 中國「最尷尬」的省份,北方人說它是南方的,南方人說它是北方的
    中國的土地寬廣,人口非常多,中國的各省分別代表或者有特色,比如新疆的沙漠,西藏的高原,美麗的七彩雲南,四川的熊貓火鍋,山城重慶,蘇杭的小橋流水,北京的四合院等,今天小川都為大家介紹位於中國中部的一個有趣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