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1/5)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1/5)

"← →"翻頁

5月23日,在江蘇省泗洪縣石集鄉桂臺村的涵橋水利施工現場發現疑似大型古代動物化石現場,經多日清理,已基本確認了化石的分布和保存情況。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同號文教授進行現場考察、細緻查看每一塊骨骼化石後,認為這是一具保存相當完整的淮河古菱齒象的骨骼化石。據他介紹,該古象骨骼化石距今約五六萬年,從臼齒磨痕判斷象齡約50歲,正直壯年。劉林 攝

發布時間:2016-05-23 18:22:29 【編輯:楊彥宇】

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萬餘年前大象曾生活在信陽 息縣發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古菱齒象化石
    □大河報記者何正權李鑫通訊員姜烽烜文圖  本報信陽訊不久前,在息縣孫廟鄉月兒灣村胡莊組南900米淮河河漫灘,工程隊施工時發現了一些零碎的動物骨骼(如圖),息縣文物部門接到情況報告後,立即趕赴現場勘察。
  • 遷安博物館:古菱齒象全國最大保存最好
    現有館藏文物1000餘件,包括骨器、石器、石刻、銅器、鐵器、陶器、貨幣、繪畫、書法及近現代文物等十幾個類別,其中最珍貴的是諾氏古菱齒象。  這頭古菱齒象是一頭生活在1.2萬年前的雄性古菱齒象,年齡大約在15-20歲之間,1991年7月31日出土於遷安市彭店子鄉楊家坡村。古菱齒象是生活在更新世晚期的大型哺乳動物,主要活動在華北、華東等地區。
  • 5到10萬年前江蘇居然有大象 還是非洲象祖先(圖)
    5萬~10萬年前,江蘇就有成群的大象,它們是非洲象的祖先,學名淮河古菱齒象(簡稱淮河象)。近日,宿遷市泗洪縣國土資源局在進行土地整理時,發現了一具很完整的象化石,它的象牙長2.2米左右,肩胛骨、肋骨、腿骨分散,疑是一頭慘死的成年公象。專家鑑定後認為,這是一頭淮河象,在目前發現的個體中是世界最大的。
  • 古代恐象、猛獁象、黃河象誰更強!——大象的起源與進化史
    一 、 古菱齒象是生活在距今1萬-20萬年的晚期更新世的大型哺乳動物,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大象,成年古菱齒象體重可達10-14噸。其主要活動區域是在華北、華東等地區。由於這類象的臼齒磨蝕到一定程度後,齒板的中央就會擴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古菱齒象的臼齒適應咀嚼帶有少量纖維的多汁食物,它們主要是山地森林和平原林地的居住者。
  • 歷史傳說女媧曾經用象腿再造天柱,沒想到居然得到了考古實證
    歷史傳說女媧曾經用象腿再造天柱,沒想到居然得到了考古實證在甘肅省平涼市附近,長久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年盤古開天闢地之後,盤古用自己的身體化作了天地山川、草木百花、風雨雷電、陰晴雨雪、飛禽走獸。這一切雖然都有了,但就是天地間缺乏靈氣。
  • 山東臨沂疑現5萬年前象牙化石(圖)
    11日,記者請省博物館專家對其進行鑑定,「怪石」竟是生活在距今大約5萬年前的古菱齒象臼齒化石。  11日,臨沂市蘭山區棗溝頭鎮村民劉宗貴聯繫記者說,7年前,該鎮東風村村民張樂成在自家菜園內挖水井時,在約8米深的地下挖出一件乳白色「怪石」,有十幾斤,長約38釐米,高約20釐米,搬起來比同體量的石塊略輕。
  • 中國首次發現柱鏟齒象――粗壯柱鏟齒象
    [導讀] 粗壯柱鏟齒象(Konobelodon robustus)(王世騏供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柱鏟齒象是一個鮮為人知的長鼻類類群, 1990年在美國首次報導。
  • 猛獁象公元前2000年才滅絕
    ,上頜沒有長牙,下頜長著一對彎鉤狀的獠牙,雄性恐象一般肩高接近5m,估計體重超過15.6噸,事實上,它們也只是長鼻目進化史上的一個旁支,跟現代大象關係不大。,生活在亞洲和非洲,中國的劍齒象化石非常多,種的數目也比較多,有師氏劍齒象和東方劍齒象,1973年1月,在甘肅省馬蓮河畔,發掘出一具劍齒象化石,身高約4米,體長約8米,門齒長3.03米,是世界上已知個體最大的劍齒象之一。
  • 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這裡曾是一片動物的天堂
    【走進自然科學博物館】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王雯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琳  全球唯一一套鏟齒象從幼到老的頭骨化石、瞬間埋藏的巖塊狀各類動物化石、難得一見的和政羊頭骨化石壁、陸龜化石壁、鳥類瞬間埋藏的化石標本……走進甘肅省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塊巨型浮雕,它們無聲矗立
  • 古脊椎所在中國首次發現柱鏟齒象(Konobelodon)
    中國甘肅省臨夏盆地的晚中新世地層中,發現了很多長鼻類化石,在此前的研究中,均簡單將這些材料鑑定為保德四稜齒象(Tetralophodon exoletus)。而希臘的研究成果給了研究者以重要的提示。
  • 消失的遠古怪異巨獸——鏟齒象,它有多奇特?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哺乳類展廳中,有一具模樣怪異的幼象化石常能吸引人們的眼光。這是一頭幼年的鏟齒象骨架,它屬於舊大陸一類形態非常特殊的嵌齒象類。鏟齒象長期以來作為中中新世時期亞歐大陸最具有代表的標準化石,其中以亞洲的化石最為豐富。它們的主要特徵是擁有延長的下頜和寬大的下門齒,形狀非常像一把鏟子,所以中文得名鏟齒象。
  • 世界上最小的象有多小?
    大象是現存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在非洲安哥拉有一頭成年雄性非洲草原象,它的體重重達13.5噸,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大象,這個體重相當於4-5頭成年白犀牛的總體重,可見現存最大動物不是浪得虛名的。不過,你可能不會想到,即使在大象的隊伍中也有「冒牌貨」,它們的體型很小,甚至不如一匹成年的馬大。
  • 淮南挖出淮河古象化石,有人慾下賊手(圖)
    然而,次日凌晨,幾名不明身份人員闖入工地,欲挖走化石,好在被工人及時制止。昨天,記者了解到,被發現的象牙化石經鑑定為距今30~50萬年的淮河古象。  工地疑似挖出象牙化石  發現象牙化石的施工現場位於淮南市公安局潘集分局附近。「6月29日下午4點多,工人在挖地下車庫地基時,挖掘機一鏟下去,發現泥土裡夾著一些白色物體。
  • 遠古巨獸-互稜齒象
    大象家族曾是地球上最佔優勢的動物類群之一,目前已發現400餘種化石。但由於歷史上氣候和人為原因,導致這個族群的種類越來越少。目前地球上大象僅剩下2屬3種:亞洲象、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且它們也正受到嚴重的威脅。在遠古時代,有一種象,叫互稜齒象,是晚中新世至早更新世時期廣布於歐洲、亞洲和非洲的一類短呼乳齒象。
  •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古動物演化領域,傳統觀點一直認為已絕滅的圓柱齒鼠類起源於北美。不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團隊最新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的圓柱齒鼠類化石證據,並認為亞洲存在發現更為原始的圓柱齒鼠類的可能。
  •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孫自法)在古動物演化領域,傳統觀點一直認為已絕滅的圓柱齒鼠類起源於北美。不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團隊最新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的圓柱齒鼠類化石證據,並認為亞洲存在發現更為原始的圓柱齒鼠類的可能。
  •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地方,是化石的王國,還是古動物的伊甸園
    這裡是化石的王國,世界的和政;這裡是全國最大的古動物的伊甸園。這裡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的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 亞洲圓柱齒鼠類化石研究獲進展
    圓柱齒鼠類是一類已絕滅的、半穴居或穴居類型的嚙齒類動物,分布在亞洲和北美,化石在北美最豐富、從下始新統到上漸新統均有發現。過去有關圓柱齒鼠類的研究集中於北美,近些年來亞洲才有零星報導,因此,認為北美是該類動物的起源和主要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