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餘年前大象曾生活在信陽 息縣發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古菱齒象化石

2021-01-09 大河網

  □大河報記者何正權李鑫通訊員姜烽烜文圖

  本報信陽訊不久前,在息縣孫廟鄉月兒灣村胡莊組南900米淮河河漫灘,工程隊施工時發現了一些零碎的動物骨骼(如圖),息縣文物部門接到情況報告後,立即趕赴現場勘察。「這次無意中發現的大象化石,在同類中是較為完整的,復原後有望在息縣向公眾展示。」昨日,信陽市息縣文物局局長孟凡拿著中科院的鑑定報告激動地告訴記者。數天前,該縣送檢的一份化石樣本,被中科院專業機構鑑定為「更新世晚期淮河古菱齒象化石」。目前,息縣文物部門正在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溝通,擬進行搶救性發掘便於科學研究。

  孟凡介紹,2017年12月22日,一支施工隊在地處息縣孫廟鄉月兒灣村胡莊組南900米淮河河漫灘施工時,工作人員發現了一些零碎的動物骨骼裸露。這些零散骨骼散落在面積約9平方米的河灘上。

  息縣文物部門接到情況報告後,立即趕赴現場勘察,並及時向信陽市文物部門報告。很快,一份標本被送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不久,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出具報告:息縣河灘發現的動物骨骼為更新世晚期淮河古菱齒象化石。

  據了解,古菱齒象一般被認為是現代非洲象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1萬—20萬年的晚期更新世的大型哺乳動物,其主要活動區域是在我國華北、華東等地區。

  孟凡告訴記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已經於上周前往化石發現地進行勘察。經過初步勘察,專家指出這批化石是已經發現的古菱齒象化石中保存較為完整的,此前發現的化石,多為古菱齒象的身體局部骨骼化石。孟凡介紹,古菱齒象化石在淮河息縣段發現,說明幾萬年前息縣氣候溫暖、溼潤,有豐富的平原林地,適合大象的生存。此次化石的發現,對象類的演化與地理分布、氣候環境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為淮河流域氣候、環境、生態、生物演化與絕滅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最近信陽普降大雪,不適宜進行發掘。」孟凡說,待天氣條件允許,專家將對化石進行搶救性發掘,並用於科學研究,條件允許的話,復原的化石有望向公眾展示。

相關焦點

  • 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1/5)
    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1/5) "← →"翻頁
  • 遷安博物館:古菱齒象全國最大保存最好
    現有館藏文物1000餘件,包括骨器、石器、石刻、銅器、鐵器、陶器、貨幣、繪畫、書法及近現代文物等十幾個類別,其中最珍貴的是諾氏古菱齒象。  這頭古菱齒象是一頭生活在1.2萬年前的雄性古菱齒象,年齡大約在15-20歲之間,1991年7月31日出土於遷安市彭店子鄉楊家坡村。古菱齒象是生活在更新世晚期的大型哺乳動物,主要活動在華北、華東等地區。
  • 古代恐象、猛獁象、黃河象誰更強!——大象的起源與進化史
    一 、 古菱齒象是生活在距今1萬-20萬年的晚期更新世的大型哺乳動物,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大象,成年古菱齒象體重可達10-14噸。其主要活動區域是在華北、華東等地區。由於這類象的臼齒磨蝕到一定程度後,齒板的中央就會擴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古菱齒象的臼齒適應咀嚼帶有少量纖維的多汁食物,它們主要是山地森林和平原林地的居住者。
  • 你知道大象的起源和進化嗎?猛獁象公元前2000年才滅絕
    ,生活在亞洲和非洲,中國的劍齒象化石非常多,種的數目也比較多,有師氏劍齒象和東方劍齒象,1973年1月,在甘肅省馬蓮河畔,發掘出一具劍齒象化石,身高約4米,體長約8米,門齒長3.03米,是世界上已知個體最大的劍齒象之一。
  • 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這裡曾是一片動物的天堂
    館藏擁有六項世界之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頭骨化石。  這座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坐落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界的臨夏盆地,在「世界屋脊」隆起前後經歷了重大氣候變化,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出土了大量多種珍貴古動物化石。
  • 我國國土生活過哪些巨型動物?該恐龍重50多噸,還有最大哺乳動物
    由如今上溯到恐龍時代,我國也是大型恐龍的主要活動區,恐龍門類中,著名的馬門溪龍,就發掘於我國的四川宜賓市馬鳴溪渡口,其化石保存十分完整,這種蜥腳類亞馬目恐龍體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7米,體重在30~55噸之間,是已知最大的恐龍之一。雖然有阿根廷龍和易碎雙腔龍被認為體型更大,但是這兩種恐龍的化石都非常少,基本都是只出土了幾塊大型骨骼,因此真正的體型大小還有爭議。
  • 歷史傳說女媧曾經用象腿再造天柱,沒想到居然得到了考古實證
    有一天,又累又急的女媧來到了黃土高原,看見一隻高大無比的大象正在大地上奔跑。這頭大象身軀巨大,特別是四條腿粗壯碩長,女媧頓時眼前一亮,這不是做天柱的絕佳材料嗎?女媧當即用石頭磨製的箭頭、柳樹曲制的弓箭射殺了大象,然後砍下了大象的四條腿,東南西北依次支撐了上去。隨著女媧的天柱再次確立,天地停止了晃動和震動,洪水也開始消退,烈火逐漸壓低了焰頭。而女媧則因為太過勞累,倒在大地上沉睡了過去。
  • 有一種體型很小的大象,這種大象成年身高也不過90釐米左右
    大象是如今陸地第一巨獸,分化出的2屬3種,在各自活動的區域都是體型最大的生物。亞洲象體長5米~6米,體重為3噸~5噸;非洲草原象體長5.4米~7.5米,體重為3噸~6噸;非洲森林象的體型最小,平均體重只有3.5噸左右,但對於其他生物來說依然是不折不扣的龐然大物。
  • 大象和海牛竟然有親緣關係?盤點你所不知道的亞洲象
    大象早期的祖先化石大多發現於北非,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種被稱為初獸,生活在6000萬年前的摩洛哥,這說明,在恐龍滅絕後不久,甚至可能更早,大象家族就和其他動物分開,走上了獨特的進化道路。 雖然同為食草動物,但是大象和牛、羊、馬、豬等絕大部分食草動物的關係都非常遠。
  • 海南島曾是大型動物的樂園,熊貓、大象、犀牛、華南虎等野獸雲集
    而瓊州海峽平均水深只有44米,最大深度也才114米,所以當時瓊州海峽的海底都露出水面,成為一座陸橋,生活在雷州半島的亞洲象可以通過陸橋進入海南島。後來氣溫回升,海平面上升,就被隔絕在海南島上。海平面上升下降的情況在冰河時期反覆發生了數次。已有化石證據表明海南島史前時期有大象生存,而且不僅有大象,還有老虎、犀牛、猩猩甚至大熊貓。
  • 山東臨沂疑現5萬年前象牙化石(圖)
    11日,記者請省博物館專家對其進行鑑定,「怪石」竟是生活在距今大約5萬年前的古菱齒象臼齒化石。  11日,臨沂市蘭山區棗溝頭鎮村民劉宗貴聯繫記者說,7年前,該鎮東風村村民張樂成在自家菜園內挖水井時,在約8米深的地下挖出一件乳白色「怪石」,有十幾斤,長約38釐米,高約20釐米,搬起來比同體量的石塊略輕。
  • 遠古巨獸-互稜齒象
    大象是目前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大象的祖先在幾千萬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大象家族曾是地球上最佔優勢的動物類群之一,目前已發現400餘種化石。但由於歷史上氣候和人為原因,導致這個族群的種類越來越少。目前地球上大象僅剩下2屬3種:亞洲象、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且它們也正受到嚴重的威脅。
  • 5到10萬年前江蘇居然有大象 還是非洲象祖先(圖)
    5萬~10萬年前,江蘇就有成群的大象,它們是非洲象的祖先,學名淮河古菱齒象(簡稱淮河象)。近日,宿遷市泗洪縣國土資源局在進行土地整理時,發現了一具很完整的象化石,它的象牙長2.2米左右,肩胛骨、肋骨、腿骨分散,疑是一頭慘死的成年公象。專家鑑定後認為,這是一頭淮河象,在目前發現的個體中是世界最大的。
  • 中國首次發現柱鏟齒象――粗壯柱鏟齒象
    [導讀] 粗壯柱鏟齒象(Konobelodon robustus)(王世騏供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柱鏟齒象是一個鮮為人知的長鼻類類群, 1990年在美國首次報導。
  • 山東泰安發現巨齒型化石 古時泰山曾有大象出沒
    5月23日,經專家鑑定,泰安市逯家莊村兩農民在大汶河發現的兩塊巨大齒型化石,屬於比較完好的大象牙齒化石,證明遠古時期泰山地區氣候特別溫暖
  • 消失的遠古怪異巨獸——鏟齒象,它有多奇特?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哺乳類展廳中,有一具模樣怪異的幼象化石常能吸引人們的眼光。這是一頭幼年的鏟齒象骨架,它屬於舊大陸一類形態非常特殊的嵌齒象類。鏟齒象長期以來作為中中新世時期亞歐大陸最具有代表的標準化石,其中以亞洲的化石最為豐富。它們的主要特徵是擁有延長的下頜和寬大的下門齒,形狀非常像一把鏟子,所以中文得名鏟齒象。
  • 【臨夏地質公園】佔據6項世界之最——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現館藏化石標本30000多件,分屬3綱8目150多個屬種。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於和政地區四種巖性不同的地層中,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和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