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發現柱鏟齒象――粗壯柱鏟齒象

2021-01-20 南海網

  [導讀] 粗壯柱鏟齒象(Konobelodon robustus)(王世騏供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柱鏟齒象是一個鮮為人知的長鼻類類群, 1990年在美國首次報導。

粗壯柱鏟齒象(Konobelodon robustus)(王世騏供圖)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柱鏟齒象是一個鮮為人知的長鼻類類群,1990年在美國首次報導。由於其材料很少,研究者對其形態特徵認識不多,分類地位也受到爭議。2015年,來自希臘的一個研究團隊將此前歐洲和西亞的巨齒乳齒象(Mastodon grandincisivus)和阿提卡四稜齒象(Tetralophodon atticus)都歸入到柱鏟齒象之中,這一類群在舊大陸的出現才得以證實。

  中國甘肅省臨夏盆地的晚中新世的地層中,發現了很多長鼻類化石,在此前的研究中,均簡單將這些材料鑑定為保德四稜齒象(Tetralophodon exoletus)。而希臘的研究成果給了研究者以重要的提示。經過深入的研究對比發現,臨夏盆地的「保德四稜齒象」實際上也應該歸入柱鏟齒象,研究者為其建立了一個新種,粗壯柱鏟齒象(Konobelodon robustus),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雜誌《地學多樣性(Geodiversitas)》2016年38卷第一期上。

  該研究表明,甘肅省臨夏盆地的粗壯柱鏟齒象的時代比歐洲和美洲的種都要早,具有很多原始特徵,因此是其它兩個種的祖先類型。該研究還質疑了之前研究認為柱鏟齒象起源於鏟齒象(Platybelodon)的論斷,因為臨夏盆地柱鏟齒象下門牙中的齒柱結構非常細小,代表了齒柱結構的演化的初期階段。而鏟齒象的下門牙的齒柱結構已經發育非常完好,因此,柱鏟齒象和鏟齒象的相似的結構可能是獨立起源的,並不能代表演化上的直接聯繫。同時,該研究也給出了柱鏟齒象起源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是,柱鏟齒象與美洲的扁齒象(Amebelodon)是姐妹群的關係,它們的共同起源於歐亞大陸的原互稜齒象(Protanancus);第二種可能是,柱鏟齒象起源於歐亞大陸的四稜齒象(Tetralophodon)。

原標題:中國首次發現柱鏟齒象――粗壯柱鏟齒象

相關焦點

  • 古脊椎所在中國首次發現柱鏟齒象(Konobelodon)
    柱鏟齒象是一個鮮為人知的長鼻類類群,1990年在美國首次報導。由於其材料很少,研究者對其形態特徵認識不多,分類地位也受到爭議。  中國甘肅省臨夏盆地的晚中新世地層中,發現了很多長鼻類化石,在此前的研究中,均簡單將這些材料鑑定為保德四稜齒象(Tetralophodon exoletus)。而希臘的研究成果給了研究者以重要的提示。
  • 消失的遠古怪異巨獸——鏟齒象,它有多奇特?
    這是一頭幼年的鏟齒象骨架,它屬於舊大陸一類形態非常特殊的嵌齒象類。鏟齒象長期以來作為中中新世時期亞歐大陸最具有代表的標準化石,其中以亞洲的化石最為豐富。它們的主要特徵是擁有延長的下頜和寬大的下門齒,形狀非常像一把鏟子,所以中文得名鏟齒象。
  • 巨齒鯊捕殺鏟齒象 美麗壯觀而又殘酷的史前世界
    巨齒鯊捕殺鏟齒象 美麗壯觀而又殘酷的史前世界 時間:2014-04-25 15:38:32 來源:新浪網 作者:liyunfei
  • 猛獁象公元前2000年才滅絕
    ,有成對像乳頭狀的突起,始乳齒象和始祖象生活在同一時代和同一地區,但它們吃的食物不同,這時候的始乳齒象已經進化出了粗壯的身體,柱狀的四肢、以及一個不太長但比較發達的鼻子。,生活在亞洲和非洲,中國的劍齒象化石非常多,種的數目也比較多,有師氏劍齒象和東方劍齒象,1973年1月,在甘肅省馬蓮河畔,發掘出一具劍齒象化石,身高約4米,體長約8米,門齒長3.03米,是世界上已知個體最大的劍齒象之一。
  • 隱齒象為何沒有象牙?(新知)
    沒有象牙的長鼻類通常只存在於漸新世(約3400萬年至2300萬年前)之前分化出的原始類群中,如恐象僅發育一對鉤狀的下門齒而上門齒完全缺失。在象型類演化的早期,出現了一類稱為鏟齒象科的類群,其下頜和下門齒特別伸長、增寬,形成鐵鏟狀的結構,這種奇特的演化方向一直吸引著研究者的注意。關於鏟形下頜在鏟齒象科功能形態方面的意義,近年來出現了很多的假設和研究。
  • 遠古巨獸-互稜齒象
    大象家族曾是地球上最佔優勢的動物類群之一,目前已發現400餘種化石。但由於歷史上氣候和人為原因,導致這個族群的種類越來越少。目前地球上大象僅剩下2屬3種:亞洲象、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且它們也正受到嚴重的威脅。在遠古時代,有一種象,叫互稜齒象,是晚中新世至早更新世時期廣布於歐洲、亞洲和非洲的一類短呼乳齒象。
  • 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1/5)
    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1/5) "← →"翻頁
  • 遷安博物館:古菱齒象全國最大保存最好
    現有館藏文物1000餘件,包括骨器、石器、石刻、銅器、鐵器、陶器、貨幣、繪畫、書法及近現代文物等十幾個類別,其中最珍貴的是諾氏古菱齒象。  這頭古菱齒象是一頭生活在1.2萬年前的雄性古菱齒象,年齡大約在15-20歲之間,1991年7月31日出土於遷安市彭店子鄉楊家坡村。古菱齒象是生活在更新世晚期的大型哺乳動物,主要活動在華北、華東等地區。
  • 不可思議的遠古象類,有的居然滿嘴都是長牙
    恐象,作為曾經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僅次於巨犀),恐象的身高可以達到4米以上,體長5米以上,比現代的非洲象要大得多。不同於現代的象,恐象的兩顆巨牙是向下生長的,看起來十分的特別。恐象的巨大骨架,現代象在它面前就是小朋友。
  • 萬餘年前大象曾生活在信陽 息縣發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古菱齒象化石
    □大河報記者何正權李鑫通訊員姜烽烜文圖  本報信陽訊不久前,在息縣孫廟鄉月兒灣村胡莊組南900米淮河河漫灘,工程隊施工時發現了一些零碎的動物骨骼(如圖),息縣文物部門接到情況報告後,立即趕赴現場勘察。
  •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古動物演化領域,傳統觀點一直認為已絕滅的圓柱齒鼠類起源於北美。不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團隊最新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的圓柱齒鼠類化石證據,並認為亞洲存在發現更為原始的圓柱齒鼠類的可能。
  •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孫自法)在古動物演化領域,傳統觀點一直認為已絕滅的圓柱齒鼠類起源於北美。不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團隊最新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的圓柱齒鼠類化石證據,並認為亞洲存在發現更為原始的圓柱齒鼠類的可能。
  • 亞洲圓柱齒鼠類化石研究獲進展
    圓柱齒鼠類是一類已絕滅的、半穴居或穴居類型的嚙齒類動物,分布在亞洲和北美,化石在北美最豐富、從下始新統到上漸新統均有發現。過去有關圓柱齒鼠類的研究集中於北美,近些年來亞洲才有零星報導,因此,認為北美是該類動物的起源和主要棲息地。
  • 戰爭藝術無限進化:白色英雄生命排行榜,更新後巨齒象退居第二
    第二:巨齒象,生命650排在第二的就是巨齒象這個英雄了,巨齒象是一個野獸戰士羈絆英雄,是白色英雄中最肉的存在之一。而野獸羈絆也是很好用的一個副羈絆,配合上其它羈絆有很好用的效果,4野獸可以增加友軍25%的攻擊速度,攻速屬性在戰爭藝術無限進化中也是很有用的一個屬性,比如配合上戰士羈絆,傀儡羈絆,都是很好用的,巨齒象在前期的打工能力還是很強的,前排肉盾的能力很高,打工是很長不錯的選擇。第一:鐵狗,生命700鐵狗是700的英雄,鐵狗是裝甲爆破羈絆英雄。
  • 一百萬年前的中國有哪些動物?僅第3種尚存下來
    巨猿,巨猿是現代猩猩的遠親,它們早在一百萬年前就生活在中國以及印度、越南地區,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巨猿化石地點共八處,中國便佔六處,國內除了一處在湖北,其餘五處均在中國廣西地區,這也證明以百萬年前的中國廣西地區是一個巨猿豐富聚集之地。
  • 古代恐象、猛獁象、黃河象誰更強!——大象的起源與進化史
    一 、 古菱齒象是生活在距今1萬-20萬年的晚期更新世的大型哺乳動物,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大象,成年古菱齒象體重可達10-14噸。其主要活動區域是在華北、華東等地區。由於這類象的臼齒磨蝕到一定程度後,齒板的中央就會擴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古菱齒象的臼齒適應咀嚼帶有少量纖維的多汁食物,它們主要是山地森林和平原林地的居住者。
  • 中國科學家揭秘一隻「特立獨行」的象
    郭肖聰繪 中科院雙古所供圖新華社昆明5月18日電(記者屈婷、許萬虎)一顆巨大的古象臼齒化石,讓中國科學家得出驚人結論:這頭1600萬年前的古象,可能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草食性象類。在當時已經逐漸乾旱化的新疆準噶爾盆地,象類迎來命運的分野:食草者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