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醫訊
1
北京市無償獻血者及其親屬
臨床用血費用直接減免
1月20日起,在北京市無償獻血者及其親屬在北京市醫療機構臨床用血,可享血費直接減免服務。此前,無償獻血者用血後減免費用,需到指定地點報銷。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2
孕婦喜怒無常或是「生殖應激」惹的禍
為何孕媽情緒多變,喜怒無常,更易抑鬱?寶寶不開心,媽媽會有啥反應?近日,湖南農業大學文利新教授團隊16年的研究成果「生殖應激假說」和首張「生殖應激」圖,解釋了「寶媽」與「媽寶」的各種「神反應」,這些成果日前發表在生殖與醫學領域權威期刊《生殖》上,為闡釋妊娠期多種經典、重大併發症如妊娠期高血壓症候群、妊娠期糖尿病、產前產後抑鬱症等的發病機理和預防提供了理論指導。
3
內蒙古: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可報銷50%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完善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實施方案》規定,未納入現有門診慢病保障範圍的城鄉居民醫保「兩病」患者,其服用的降血壓、降血糖藥品,門診保障不設起付線,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50%,年度最高支付限額為高血壓300元、糖尿病600元、「兩病」並發的600元。
4
藉助「秘密隧道」開闢清除血中致病物新療法
來自福州大學省級腫瘤轉移藥物預防重點實驗室、閩江學院海洋研究院的賈力教授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開闢了一種精準清除血中致病物的治療新模式,即藉助之前發現的一條「秘密隧道」,研發了一種新型智能生物材料作為「運輸載體」,僅需幾小時便可快速將血中致病有害物質運送到腸道中,進而通過糞便排出體外。
5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正在緩緩打開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日前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的李天晴教授和季維智院士等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建立人胚胎三維培養系統,首次系統揭示了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他們所繪製的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研究胚胎著床後早期發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6
國產機器人完成首例輔助關節置換術
北京積水潭醫院近日使用自主研發機器人成功完成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這是我國國產機器人完成的首例此類手術。
圖片來源:新京報
自主研發機器人醫生團隊負責人、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主任周一新說,與進口機器人相比,國產機器人不僅精度上毫不遜色,而且還可以為患者設計個性化置換方案。
7
南醫大發現與肥胖相關的炎症「剎車」蛋白
南京醫科大學課題組近日研究發現,巨噬細胞中有一種蛋白,能像「剎車」一樣減輕慢性炎症對機體的損傷,該發現對治療與肥胖相關的代謝性疾病有啟發意義。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8
阻擊超級細菌我國科學家從抗菌肽找到思路
日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天然藥物功能蛋白質組學課題組賴仞研究員和張治業副研究員等人設計改造了一種強抗菌活性、高穩定性和低毒性的抗菌肽——ZY4,為應對當前越來越嚴重的耐藥性鮑曼不動桿菌和綠膿桿菌的傳播及感染問題提供了良好的候選藥物分子,也為設計高效低毒的抗菌肽提供了參考新策略。
國際醫訊
1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近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難以估量。
2
既能抗菌又能消炎新型水凝膠可治癒創傷
傷口感染會增加全身性併發症的風險,如敗血症,而且由於抗菌素耐藥性的增加,治療可能會很困難。瑞典隆德大學的馬努基·卜泰等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水凝膠,其中含有一種凝血酶衍生肽,即TCP-25,它可以殺死細菌並減少炎症。
3
AI檢測癌症能力超越放射科專家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了一款特殊的人工智慧(AI)系統,利用大型資料庫評測的結果顯示,其檢測乳腺癌的能力甚至超過了人類放射科專家。該深度學習模型或能推動前瞻性臨床試驗,提高乳腺癌篩查的準確性和效率。
4
殘存多年的化學汙染物仍可對胎兒產生影響
一項新研究表明,土壤等自然環境中殘存數十年的人造化學汙染物一旦進入孕婦體內,哪怕含量極低也會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這些汙染物主要包括殺蟲劑滴滴涕(DDT)、多氯聯苯(PCB)、有機氯農藥和阻燃添加劑等。
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育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日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小兒科》期刊上發表文章說,他們檢測了美國2284名孕婦的血樣,並用B超監測了她們體內胎兒的生長發育情況。這些女性都在懷孕的頭三個月參與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孕婦血液中汙染物的含量會影響胎兒生長發育速度。
5
德研究揭示瘧原蟲對青蒿素的耐藥性機理
青蒿素是現今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但有些瘧原蟲逐漸對它產生了耐藥性。德國研究人員近日表示,他們找到了惡性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的機理,這一發現有助於未來改善針對瘧疾的藥物。
德國伯恩哈德·諾希特熱帶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惡性瘧原蟲體內有一種名為Kelch13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如果變異,就會使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中國廣播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