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之夏》:一場為離別而生的相遇,演繹三位少年的自我成長

2021-01-08 不可思議Q小姐

看過《龍貓》之後,我很難想像還有哪位大師能跟宮崎駿一樣,擁有與生俱來的柔軟內心,明察秋毫的細密感受力,將各個戳心戳肺的小細節附加在虛擬人物上,浸透人心。

直到我發現《河童之夏》這部寶藏作品。如果說龍貓因為外在形象讓人治癒,那麼河童"小咕"就是在外形和心靈的強烈衝擊下實現治癒。

小咕是一名來自日本傳說的河童,他長著鳥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體及烏龜的殼,如同多種動物的綜合體。他頭頂有個碟形的盤子,只要盤子裡裝的水流盡,他就會精力盡失。

這個有點"醜萌"的動畫形象,用各種身體形態和一雙撲閃撲閃的大眼睛,向觀眾傳遞能量。

導演原惠一同樣是《蠟筆小新劇場版:大戰成人帝國》的導演。這部作品中,小新父親野原廣志成長曆程的三分鐘濃縮畫面,讓我感受到原惠一"在憂傷中實現治癒"的神奇能力。

《河童之夏》又名《跟河童小咕的暑假時光》,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原本與父親一起生活在江戶時代的河童小咕,在父親被人類殺害後,因為大地震掉進石縫裡。百年之後,上原康一發現了他並帶回家。從此小咕與這家善良的人類友好相處。但小咕的曝光引來媒體的追逐,同時一場意外喚起了小咕的恐怖回憶。最終小咕遠離城市,回歸原本的生活。

沉睡的河童在一百年後甦醒,發現早已滄海桑田,物是人非。與上原一家的相遇,不能磨滅時代變遷造成的鄉愁。儘管小咕盡力融入喧囂的城市,但這註定是一場會以離別為結局的相遇。

在這場相遇中,三位少年都實現了自我成長。是偶然也可能是命中注定,河童小咕就像是少年在夏天的一場夢。夢醒了,一切仿佛是假的,但夢中獲得的能量會支撐我們持續前進。

河童小咕:是我適應環境,還是環境淹沒我

如果我留在這裡,就必須以人類的方式生活。我終會死去,要去祖先們待的地方,這時候如果我忘記了河童的生活方式,沒有臉面對大家。

破石而出的小咕遇見上原一家,成熟幽默的父親,勤勞能幹的母親,調皮任性的妹妹,還有救他回家的康一,讓他以為自己真的能融入人類,融入現代都市。

他以謙卑有禮,懵懂真摯的態度應付人類。被妹妹討厭還是送給她精緻寶石作禮物;被記者追趕偷拍要求出鏡,他也完全配合。他說過最多的話就是:沒關係。

但是真的沒關係嗎?城市裡沒有小溪,他只能趁著雨夜出去感受水流;因為他是個異類,但凡有人的地方他便只能待在書包裡;克服恐懼答應上電視,竟看見所謂的"收藏家"炫耀著父親乾枯的斷臂。

最後被人類逼得走投無路,小咕嘴銜著父親的斷臂爬上東京塔。腳下車水馬龍,人山人海,卻沒有他的容身之處。他又堅定了活下去的希望,以及遠離人類的決心。

從小到大的道理都教育我們要適應環境,改變自己。但或許有時候你並不是適應了環境,只是消滅了真正的自己。

心理學上講去個體化,就是說當個體處於人群中時,個人意識和理解評價感喪失,個體的自我認同被群體的行為與目標認同所取代,結果導致人們加入到重複的、衝動的、情緒化的,有時甚至是破壞性的行動中去。

正如小咕所言,如果他選擇留下來,為了生存就必須以人類的方式生活。在不知不覺中,他將忘記河童的本性,變成一個"真正的人類"。

這就是一個去個體化的過程。他可能會變得跟殺害父親的武士一樣殘忍;會跟瘋狂追逐的無良媒體一樣貪婪。到時候他將沒有臉面以人類的姿態面對父母。

鄭淵潔說:以某一種形式的生命投生到這個星球上,內容卻又不像那種生命的形式,這是生命的悲哀。只有生命的內容和生命的形式一致時,才是燦爛的生命。

不抱怨環境,也不向環境屈服。如果融入一個環境需要以淹沒自我為代價,證明你應該遠離這個環境。小咕用堅決離開的決定實現了成長。

菊池:以為自己最慘,其實是自哀自憐

菊池和小咕一樣是大家眼中的"異類"。小咕是由於不可調和的物種問題與時代環境問題,菊池則是家庭環境造成的性格問題。

菊池在班級裡形單影隻,幾乎招所有人討厭。康一是唯一願意和她說上兩句話的人。影片中有個小細節:遊泳課上她的鞋子被同學踢走,旁邊兩位女同學想為她鳴不平。她卻說:算了,我不在意。

我想這是大家遠離菊池的真正原因。不是大家從來就討厭她,而是菊池自己關上了通往外界的門。

她把自己置於"受害者"的暗角裡。因為父母離異,所以同學取笑她;因為自己妥協忍讓還是會受欺負,所以就不要和任何人打交道。看吧,真的沒有人願意和我說話,我最可憐。

這種以為全世界就自己最慘的心理,其實是一種強烈不安全感引發的自我。菊池的父親有外遇和媽媽離婚,緊接著媽媽又與繼父結婚。處在夾縫中的菊池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由此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保護機制。

簡單來說,菊池並不關心別人的生存狀態,他人悲慘還是幸福都與她無關。她只關注自己,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別人想幫助她還是想嘲諷她,她無所謂。但反過來,又覺得自己最悲慘的情緒裡。

走出莫比烏斯環的唯一辦法是撕裂它。如果自己不突破,菊池將永遠徘徊在自己的世界,走不到終點。

康一和小咕改變了菊池。康一跟同學一樣喜歡嘲笑她,罵她醜。但是總會在哭泣時陪在她身邊,總會在她腦門上寫著"生人勿近"時主動靠近她。

康一也是最了解菊池的人,所以他帶小咕與菊池交朋友。一番長談讓菊池豁然開朗,她總以為自己處在世界最黑暗的漩渦中心,卻沒有想到有人根本就游離在這個世界之外。與小咕相比,她根本談不上慘。而小咕即使知道世界上可能只剩下自己一個異類,也能談笑風生,長歌而眠。

她送走小咕後進門扔掉了繼父的鞋子,從表達情緒開始,宣告了自己的成長。

不知世故而純真,知世故而放手,離別是成長的必修課

康一為什麼收養小咕?善良的家教以外,更多的是出於少年的純真。他看見小咕首先想到的是有趣,他要求爸爸媽媽留下小咕,因為可以"一起玩"。如果小咕睜眼遇見的就是成年後的康一,他還會被康一留下嗎?

通過寵物狗"大伯"的視角,影片將康一和大伯前主人進行對比。大伯說,他的前主人小時候跟康一同樣善良,但上高中以後因為遭受校園霸凌,於是將仇恨轉嫁到他身上。一回家就對他暴力相向,拳打腳踢。

康一也跟"大伯"的前主人一樣經歷了考驗。得知小咕被要求上電視,康一忘記了小咕的處境,他高興得跳腳:"我能上電視了!"至此,小咕在康一心中還只是他的寵物。

後來小咕在驚嚇中發現了父親的斷臂,全場鎂光燈被震碎。人們的尖叫和驚恐淹沒了小咕微弱的吶喊。康一愣住了,不知世故的他竟愣在原地,致使大伯為保護小咕喪命。

小咕走投無路爬上了京東塔,康一以旁觀者的視角見證了人類對弱小生靈的迫害。他終於明白小咕不是一個寵物,他是與自己平等的生靈。

康一做出與大伯前主人截然相反的選擇:他堅持本真送小咕離開,在人群中保持了自我的完整性。

擁有幸福家庭的康一是純真的,這個少年睜大了眼睛,用毫不挑剔和天真無邪的眼光看待世界,他只注意和觀察事實是什麼,並無爭論或者要求。

小咕的遭遇讓康一對世界有了新的認知和思考,他開始"知世故"。這時候他做出的選擇才真正代表了成長後的自己,而非天性使然的自己。

離別是每一次成長的必修課。送小咕走,標誌著他的成長。

結語

日本動畫電影,總擅長以平凡動人的小細節戳人心肺。在那個夏天,從江戶時代穿越到現代東京都市的河童小咕,與年少善良的康一相遇。這註定是一場會以離別結束的遇見。但結局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個夏天,三位少年都實現了自我成長,適應環境,學會反抗,保持自我。然後各自踏上往後的人生徵途。

-END

相關焦點

  • 《河童之夏》:取名河童,實則談人
    而本文所要介紹的動畫電影《河童之夏》也與之有著相似之處,以人類少年與河童之間共度夏日的奇幻故事描繪出人之百態,雖取名為河童,卻藉以圍繞河童展開充滿童話趣味性的故事,來談「人」這一種複雜的生物。故事講述了少年上原康一在河川邊無意間拾得一枚類似烏龜的化石,好奇心旺盛的他便將其帶回家中玩弄。怎料用水衝洗過後,原本鑲在石裡的「烏龜」竟然復活了,而它居然是傳說中的神秘生物——河童。
  • 河童之夏:河童出現的夏天,是成長的歷程
    河童之夏,由日本的導演原惠一執導的一部動漫電影。於2007年7月28日在國內上映,並在2008年獲得「日本電影學院獎」動畫部門優秀作品獎。人生有無數個季節,無數個夏天,在夏天這個炎熱異常的季節,都會遇到什麼呢?
  • 《河童之夏》:這個夏天,何其有幸,遇見的是你
    ——《河童之夏》天氣越來越熱,夏天的感覺也隨之回來了。動漫電影裡的夏天,總是滿目的綠色和清爽的微風,你記憶中的夏天,是宮崎駿作品中的西瓜和電扇,還是《夏日大作戰》中夏希和一群人聯手對抗世界混亂危機的場景,亦或是河童小咕為你帶來的清爽夏天?
  • 影視鑑賞;河童之夏,回首已是百年身!
    主要路線父子之情,少年成長的煩惱,人類的虛榮和對自然的吞噬,動物之間的相憐相惜,以及河童穿越百年的孤獨,雖然線索紛繁,但無一不觸動心靈。它不說謊有禮貌又始終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它跟康一還有康一的爸爸媽媽都相處融洽,唯一視它為眼中釘的是康一的妹妹,她對家裡多了這樣一個綠色的瘦小傢伙非常不滿,原因是小咕搶走了本該屬於她的家人關愛還有注意力。不過這屬於典型的小女孩脾氣,也是常見的編劇設置。妹妹的態度轉變更加印證了小咕的完美所在,由河童到人類,後者的醜惡和卑鄙更加凸顯。
  • 《河童之夏》:觀後感
    《河童之夏》改編自木暮正夫的同名小說,如其它日本動漫的一般風格,畫風唯美。日本的動漫中喜歡講述人類與自然的矛盾,由於人類漠視自然,不相信自然神靈的存在,因此肆意破壞環境,擴大人類的生存領土,讓大其他生靈無以寄存。而動畫中的一個個動物生靈,對人類發出了生存的訴求。
  • 《河童之夏》:戀戀舊世界
    《河童之夏》:戀戀舊世界 時間:2007.08.20 來源:M1905 作者:未知 分享到:
  • 淺析《河童之夏》:這部豆瓣8.7的高分動畫你看懂了嗎?
    河童,蛙蹼猴身,鳥喙龜殼。興於日本河川,載於民間志怪。力大,懼猿,傳說將人拖入河底,亦被稱為河靈受人敬仰。2007年7月,《河童之夏》上映,口碑極佳,為難耐的酷暑帶來一份清涼。13年後的今天,重看這部作品,天氣沒有當年的炎熱,人沒有了當年的浮躁,情節宛若汩汩泉水流入心間。
  • 《河童之夏》他們放開了小咕,真正重獲了人類珍貴的精神
    《河童之夏》他們放開了小咕,真正重獲了人類珍貴的精神 大叔死了,它曾經告訴小咕,人類善變。它還不經意地說了一句,康一和以前的他是多麼相像。然而,即使帶著這樣的陰影和創傷,它仍然因為一份單純而直接的恩情,甘願犧牲自己的自由守衛這個家庭的人們。
  • 豆瓣8.7分的日本治癒系動畫《河童之夏》裡的河童到底是什麼?
    原惠一導演的日本動畫《河童之夏》很治癒很暖心同時也很催淚。相比大家對電影中這個長得瘦小形象怪異但卻很暖心的河童萌到了吧?河童高約60公分至1米,重約45公斤,身上有臭味和黏液,難於捕捉。據說某些地方的河童全身長毛。
  • 《河童之夏》:適合一個人看的治癒電影
    《河童之夏》是由《蠟筆小新》系列電影導演原慧一,改編自日本兒童文學名家木暮正夫《河童大騷動》、《河童的驚奇之旅》等河童系列,耗費五年完成的動畫片。該作也是繼《千與千尋》後首次入圍日本電影旬報的動畫電影。片子中融合了父子之情,壞境問題和欺凌問題等,也通過友情表現出人間的美好。
  • 奇葩動漫:河童之夏,河童也拍的那麼萌,看完真想去河裡找找看
    給河童之夏給這個夏天——河童之夏人人心裡都曾有過一個結識精靈的夢吧。所以有英國人寫下彼得潘,而日本人人講出了河童的故事。河童不好看:鳥頭人身著有龜殼,頭頂有一碗狀的凹鏡,內有滿水,如其生命,水無則死,雙手相通可伸縮,能以屁的力量飛天。但是河童比人類更有情有義。愛的轉變有如此多可能的方向。
  • 消暑必備,日本神話傳說改編《河童之夏》:人的妖性、妖的人性
    ——《河童之夏》在網上看到一個問題——哪部影片會讓你一秒淚崩?在下面看到了《河童之夏》這個回答,原因是:《河童之夏》的原名應該是「跟河童小咕一起的暑假時光」,聽上去它應該是滿懷童趣,平易近人。但點開電影的人,無一不是哭著看完的…劇情開始於幾百年前的江戶時代,河童的父親因為人類要圍湖造田而帶著小酷來找到人類勸說,沒想到被心生懼意的武士殺害,正要追殺小河童之時,發生地震,小河童掉入裂縫成為化石。就這樣影片以江戶時代的河童在地下長眠百年,因機緣巧合出現在了東京都市為契機展開。
  • 河童之夏:借妖寓人,妖怪的純真,比偽善的人類更可愛
    《河童之夏》就是這樣的作品。《河童之夏》這部動畫電影,講述了在現代社會甦醒的河童之子「小酷」,和少年上原康一之間的友情,以及所遇到的各種事情和人類的故事。獲得第31回日本奧斯卡獎動畫部門優秀作品獎。在這部動畫電影裡,人類和妖怪,誰是真純真,誰是假善良,人性的扭曲,被赤裸裸地呈現。
  • 《河童之夏》:那個夏天,幸好遇到的是你!
    藝術來源於生活,有很多動漫作品的劇情十分貼合實際生活,在寫實的同時又加入一些奇幻的元素,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體驗。通過講述一個溫馨感人的故事,來引起觀眾的思考與感悟,領悟一些人生真諦,或許就是這一類作品備受觀眾喜愛的原因。《河童之夏》就是這樣一部感人治癒的動漫電影。
  • 河童之夏,獨家記憶
    河童之夏,獨家記憶「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 就這麼好奇,就這麼幻想,這麼孤單的童年。」夏天,配上這首歌,來根冰棍或者來塊西瓜,喧鬧的童年時光,讓人難以忘懷。清新之夏80年代的我們,伴隨著每個暑假的《西遊記》,經典的《新白娘子傳奇》,《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一大幫小朋友安安靜靜地坐起一起看電視,看完開始討論預測劇情的發展,甚至開始角色分配,唱歌經典的歌曲,說著經典的臺詞
  • 超好看的動漫推薦,《河童之夏》溫馨治癒,比《螢火之森》好看
    超好看的動漫推薦,《河童之夏》溫馨治癒,比《螢火之森》好看馬上進入夏天了,看個電影應應景,《螢火之森》很多人都看過,口碑一直不錯,但看完後太悲傷了,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溫馨的叫《河童之夏》,影片一開始男主康一偶然發現了個小河童,把他帶回家後,家人也很快接受了它,並給它取名小酷
  • 河童之夏:小酷最後會變成人類回來嗎?
    曾經執導過《蠟筆小新劇場版》的原惠一,在2017年導演了一部令大眾非常喜愛的奇幻動漫電影——《河童之夏》,這部電影講述了生活在現代的小男生小康,在一次意外玩耍中,撿回了和童之子小酷,然後和小酷生活在一起的故事。
  • 《河童之夏》:我們祈求著能與命運和解,恰如那隻離開了水的河童
    電影中導演對於真實人性的解讀,矛盾、複雜且不完美《河童之夏》中導演刻意地將河童小酷描繪成一個單純、善良且誠實的「完美」形象,它目睹了自己的父親被人類殘忍的殺害,但是小酷沒有因此而怨恨人類。在地下被「封印」了幾百年之久的小酷,面對將它救起康一和收留它的康一一家人展現出來的是善良和感恩。
  • 豆瓣9.1《河童之夏》——人類大概會失去靈魂吧
    幾年前的一個夏天,我遇見了一隻河童。《河童之夏》改編自木暮正夫的同名小說。導演名作原惠一,說起這個名字大概一百個人裡只有一個知道。不過,如果你是《蠟筆小新》的死忠粉你可能就知道了,原惠一曾參與過十多部蠟筆小新劇場版的製作。初看到幾張劇照,你會驚嘆」OMG,為什麼這麼醜?「驚喜嘛?變態嘛?對,這就對了。
  • 《愛你,西蒙》:成長是一場漫長的自我修煉
    分級為 PG-13 (普通級),只要滿13歲,都可自行買票入場,無需父母陪同。口碑不俗,80年代起上映的青春片票房中,它排14位。相對於其他同題材的R級(限制級)來說,可以說是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我將從拍攝手法,故事情節上,分析電影成功的原因。本文第三部分將闡述導演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