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農業生態化發展的基本特徵
農業生態化發展要求將農業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結合起來,既重視農業經濟功能的發揮,又重視其生態功能;它不排斥農業化學製品的使用,但要求合理控制使用,以保障土壤長期地力的發揮、控制面源汙染及保障食品安全;它主張大農業系統,一方面重視從農業生態循環視角構建微觀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更重視農業發展中農、林、牧、副、漁業生態協同系統的構建;要求根據地區實際平衡農業產出、資源投入、生態影響三者的關係。其主要特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態循環性。
生態循環農業是農業生態化發展的典型模式,農業生態化發展要求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工程方法,構建物質循環流動的生產模式,實現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以儘可能少的投入,獲取儘可能大的產出。
生態循環包含多個層面,從產業範圍來考察:其一,種植業內部循環,如作物秸稈還田、作物間作混種套種等,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優化利用;其二,農林牧副漁業內部循環,如農牧結合,前者為後者提供飼料,後者為前者提供肥料等;其三、一二三產業內部循環,促進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與社會生態經濟系統的結合,在一二三產業內構建生態循環鏈條(黃國勤,2015)。
第二,產業融合性。
產業融合與生態循環存在有機統一的關係,生態循環是產業融合的基礎,產業融合又為生態循環提供了保障。農業生產對象包括植物、動物以及微生物,農業產業鏈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同時產業鏈內部縱橫聯繫相對緊密。根據農業物質流層級順序和相互之間的容量規模,構建農業產業鏈縱橫聯動機制,通過資源的科學調配和閉環流動,達到在追求儘可能合理產出(包括量、質、結構)的同時,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的目標(劉玉升,2015)。同時,農業複合產業體系範圍甚廣,包含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菌菇業等利用動植物自然生長機能提供基礎產品的種養業,以及為產前、產中、產後提供服務的種業、農產品加工業等,還包括其它拓展產業如生態旅遊業等(黃國勤等,2011),農業生態化發展強調第一產業內部、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與協同發展,總體實現種養加、產供銷的一體化趨勢。
第三,結構優良性。
農業生態化發展依賴優良的生產結構,展現在多個層面:其一,物種結構優良,多品種、長鏈條生態循環模式的構建,對物種的豐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時間結構優良,多物種、多模式的農業生態化發展結構,形成了土地利用和農業勞動時間需求的交叉累積效應,能夠保障「超額用季、集約用時」效果;其三,空間結構優良,間作、混種、套種等立體種植模式,能夠實現地上與地下空間的多層次立體使用效果,充分利用光、熱、氣、肥等資源(黃國勤等,2011)。
第四,模式多樣性。
農業生態化發展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強調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圍繞充分用地、立體用光、多層用水、高效用肥、超額用季、集約用工、生態減災等不同要求可以構建複雜多樣的模式。同時,農業部在全國範圍內徵集了370餘種生態農業模式,從中遴選了十大生態農業模式,涉及南北區域、平原草地丘陵、農畜漁業、設施觀光等不同層面、不同區域類型、不同產業的實踐模式。生態農業模式的多樣性也展示出農業生態化發展模式的多樣性。
第五,技術綜合性。
促進農業生態化發展要依託現代技術,強調通過現代技術與傳統農業精華有效結合起來。總體而言,其技術綜合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農業生態化發展模式複雜性及產業融合性決定了其依賴由多項技術組成的複合性、綜合性技術體系;其二,要求實現農業生態技術與現代技術的有效結合,如傳統的間混套作多熟種植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的有效結合。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畜禽糞汙資源化技術、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生態保育技術、生物肥料和生物農藥技術、生物育種和汙染生物修復技術等均是其發展所要依託的重要技術。
第六,規模運營性。
農業生態化發展要求和市場環境決定了規模運營特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生態循環鏈條構建、生態循環模式及技術應用依賴於一定的規模效應,對於前者,生態循環鏈條越長、產業間的融合越緊密,越利於資源的閉環流動和農業的高效產出;對於後者,規模化是構建某些生態循環模式或推廣某些生態技術的必要條件,如農場可以採用誘蟲燈等生態害蟲防治技術集中殲滅害蟲,而外部性問題卻使得小農戶之間難以達成一致(蔡昉、王美豔,2016);其二,經營者面臨更高的經營風險,小規模生產者難以承受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成本,同時生態安全食品信任品特性使得小規模生產者同時面臨高額的交易成本,因此,無論從生產還是銷售層面來看,農業生態化發展均對規模化組織運營提出了要求。
第七,生態補償性。
農業具有經濟、社會、政治、生態、文化多功能性,其中經濟功能是核心,也是主導農業發展的基本動力。農業的生態化發展追求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在現行市場體制下,生態功能具有明顯的外部性特徵,若缺失恰當的生態補償措施,難以調動生產主體的積極性。總體而言,促進農業生態化發展要依賴較為完善的生態補償體系,通過市場機制調整或生態補償措施為生態服務買單,從而提升微觀經濟主體的積極性。
第八,產品生態性。
農業生態化發展的產出品是生態食品和安全食品,迎合消費者綠色消費升級趨勢。包含多個層面的意思:其一,生產環節的生態性,農業生態化發展強調生態循環鏈條的構建和複合產業體系的協調發展,生產過程中強調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汙染的低排放,其產品源頭就打上了生態印記;其二,強調生態環保技術的應用,強調對農業化學製品的控制和規範使用,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其三,生態效益附著在生態產品中能夠產生「生態溢價」效應,通過價格機制又將傳導至消費行為中,進一步產生節約消費的效果。
第九,發展持續性。
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生態化發展的本質目的,也是其較之於石油農業模式最大的優點。可持續發展特徵表現在自然生產可持續性和社會生產可持續性兩個方面,對於前者主要指農業生態化發展能夠擺脫石化資源限制、保持土壤長期地力、降低汙染排放、促進生態保育,從而實現長期持續生產;對於後者主要指農業生態化發展能夠保障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長期持續發展。
(安根團隊摘自王寶義:中國農業生態化發展的評價分析與對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