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淺弋道歷史
在物質匱乏、階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古人結合現實規律把他們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生活經驗編成詩句,這些詩句流傳至今,具有極高的學習價值、參考意義。
它不僅影射了一個時代的人文風情,也蘊含著眾人的價值追求,比如今天所說的這句詩:「人生七十古來稀」,眾人對這句話耳熟能詳,但它的上半句卻鮮有人知。
上半句是什麼?為何無人願意提及?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句詩句的出處,它摘自於杜甫的《曲江二首》,杜甫是唐朝心懷天下、憂國憂民、壯志難酬的愛國詩人,這首詩的背景充滿無奈心酸:不再年輕的杜甫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積鬱成疾,悲憤之下創作了這首《曲江二首》。
「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句是「酒債尋常行處有」,這句話給人一種及時行樂的感覺,封建時期生產力低下、生活水平較差,一些人飲酒作樂、借酒消愁,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唐朝的詩人大多喜歡喝小酒、吟小詩,酒不僅能帶給他們「止疼消愁」的作用,還能幫打發充斥著無奈的時光。
上半句主要強調了「活在當下、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熱愛生活沒有錯,但不思進取、混混噩噩乃是人生大忌。
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後人在有限的生命裡做著混吃等死、毫無意義的事情,對上半句索性就閉口不提。
三大原因一針見血,個個發人深省
「酒債尋常行處」被眾人排斥,主要影射了三種人的困頓生活,三大原因發人深省。
第一種:碌碌無為、醉生夢死、得過且過之人
這類人安於現狀、不計後果、不顧他人,對未來沒有一個計劃,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言語安慰自己「活著已難能可貴」,絲毫不顧及家人的生活怎樣?這種盲目的樂觀其實是最大的愚蠢。
任何一個家庭都不希望這種人成為榜樣,他們由於遊手好閒、沒有收入、在喝酒的時候都要賒帳,這種行為令人反感,一個四肢健全的人想要不勞而獲,這在勤勞致富、自給自足的時代中乃是大忌。
人生因奮鬥而美麗、因努力而出彩,如果後世追求吃喝玩樂、虛度光陰、浪費生命,那這個人難成大器、令人不齒。所以這句話在流傳中,古人有選擇性地將最後一句傳承下來,上半句則有選擇地省略。
第二種:壯志難酬、仕途困頓、消極悲觀之人
像杜甫心有餘而力不足、心懷國家卻無可奈何的讀書人數不勝數,如果人人都在抑鬱中借酒消愁、自怨自艾,那人生智只會蒙上一層陰騭,令人不屑。
杜甫認為自己「空有一腔才華,抱負不能施展、流離失所、四處漂泊,由於身無分文,淪落賒帳喝酒」,這個酒是用來力爭解脫,希望早日擺脫痛苦處境,但借酒消愁愁更愁,這種喝法只會增加喝酒者的苦悶之情。
後人自然希望受挫者面對困難時迎難而上,積極尋求方解決方法,而非一蹶不振、怨天尤人,以酒消愁還賒帳的行為會對後世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古人不予提倡。
第三種:賒帳不還、坑蒙拐騙之人
有種人總是賒帳賒酒不還不想,這種人在任何時代都被人排斥,眾人都希望自己的後代發奮圖強、努力進取,不做借錢欠債之事。一個沒有誠信的人註定走不長遠,古人痛恨言而無信之人,所以為一己之私賒帳不還的人是反面教材。
這三種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有極大負面影響,所以後世不願意提及上半句話。
下半句暴露現實,令人無奈
下半句飽含了社會人士的無奈,封建社會下的醫療水平較為落後,人們的平均壽命較短,50歲是平均年齡,長命百歲是眾人的極大期許,而70歲則算是稀有長壽之人。
很多人希望自己可以延年益壽、福壽無疆,「人生七十古來稀」影射包含了人們對生老病死的無奈、對長壽之人的羨慕。
這句話在眾人心中並不難理解,之所以沒有把上句連起來,就是為了讓人們在有限的生命裡追求有意義的事情。當一個人在年老之際,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不已是對生命最好的慰藉。
小結:
有人說應該把這句話完整地傳給後人,這樣能提高大家的辨識度,起到激勵作用;也有人說上半句容易產生誤導,畢竟對一些價值觀不明的事物,我們還是有拒絕的權利。你覺得上半句應該存在還是捨棄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