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詞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021-01-08 大明聊文史

佛教詞語是來自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過漢語佛典的傳譯,佛教詞語作為外來語向漢語第一次大規模的輸入,他們幾乎佔了漢語史上外來語的90%以上。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從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新增的詞語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一些中國固有的詞語,被移用來表達佛教的概念,並且賦予全新的含義,如空、心、真、觀、定等,這些都是表現佛教的專有名詞。二是為翻譯新傳入的概念而創造的詞,如四諦、法界、緣起等。三是根據佛教觀念而重新創造的詞語,如批判、萬劫難復、照用、本來面目等。

佛教詞語對漢語詞彙產生的影響。一、是雙音詞和多音詞的創造。如贊助、道場、假名、機會、煩惱、結集等。這些詞語本身以及在構詞的特點對此後漢語詞彙發展影響很大。二、佛典中使用大量的音譯詞。如般若、菩提、婆羅蜜等。外來語文有六種構詞法。1、是持業釋,以體用關係立名。如藏識2、依主釋,以主從關係立名。如根本煩惱3、有財釋,以所具內涵立名。如火宅4、祖違釋。以聯合關係立名。如姻緣5、帶數釋,標數以立名。如二因、六道等。6、鄰近釋。以同義關係立名。如五陰和五蘊。

佛教詞語還有許多被吸取到成語或典故, 如五體投地、借花獻佛、三頭六臂、在劫難逃、功能無量、皆大歡喜、牛頭馬面、痴人說夢等。說明緣起性空的水月鏡花,形容數量多的恆河沙數、眾生苦無邊際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等等。

總之,佛教詞語大大地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庫,有詞語帶來的佛教文化,對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等各方面有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從天而降的敦煌飛天——佛教神話和道教神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明朝著名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提到過這些神話,但是在《封神演義》中,他們都被中國化了,而且《封神演義》中燃燈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全部變成了「道長」,這也是道教文化對於佛教文化的影響了,此外天龍八部中的神鳥迦樓羅,龍族納迦對中國的鳳文化,龍文化也有很大的影響,還有就是香神乾闥婆與樂神緊那羅了,但是在敘述這些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中國的本土道教神話。
  • 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王彬
    佛教自東漢明帝傳入中土,與以儒道為代表的中國本土文化相激蕩,最終形成了儒佛道三足鼎立的中國傳統文化模式。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表現在多方面,其中對人們飲食觀念的影響可以說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具體地說,即是在佛教思想影響下形成的中國素食觀念。在佛教傳入之前,在先秦之前的一些典籍中已可見素食行為的記載。古人為了向上天神靈或祖先表示敬意、祈求庇護,常常要舉行祭祀儀式。
  • 南哲思享|洪修平: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歷史與未來——「三教關係...
    對於以上三個方面,國內外學術界分別都已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綜合起來從整體上研究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文化如何在三教關係中形成和發展,如何在三教關係視域下對中國佛教特色的形成、中國佛教的特點與精神及其影響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從而以史為鑑,探討中國特色佛教文化在今天如何在文明交流互鑑中更好地得到傳承和發展,這方面的研究相對來說還比較缺乏。而這正是本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考和重要落腳點。
  • 【93期】漢傳佛教的素食主義:影響中國改變世界
    發生在六世紀中國佛教場域中的這段關於佛教教義是否戒殺與素食的論爭,可以說是一件意味深長的事件,它不僅決定和影響了中國漢傳佛教以素食主義為特色的生活傳統,也塑造與規範了中國人俗世生活中的許多習行與禮儀。佛教來源於印度,而在原始印度佛教的法流中,初期上座部的戒律並沒有對肉食的嚴格禁制,中國漢傳佛教對於肉食的禁制是與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有關的。
  • 佛教飲食文化,中華文化的精髓
    佛教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在華夏子孫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裡。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佛教的飲食文化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例如,素齋是中國佛教最有特色的傳統之一。中國佛教素齋的最大特色,便是都有一個充滿禪意的名字,或者名字乾脆直接與佛相關,如花開獻佛、羅漢全齋、金慄貢佛、慈航普度、南海金蓮等。佛弟子為他們取一個如此充滿禪意的名字,就是為了體現一切皆禪、禪就是一切的哲理。除了不能吃肉,就連食素的食材都要有所講究,取材是佛教素齋區別於天下菜系的另一大特色。
  • 中國佛教禪宗文化的根之所在,與五大淡水湖之一同名,卻鮮為人知
    這些都為各種不同背景的文化傳入和發展創造了條件,這其中就包含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早在晉代大興年間,弟子來到太湖寺前鎮建佛圖寺。佛圖寺不但是外來僧人在太湖縣所建的首座佛教寺院,也是太湖縣乃至江淮地區有文字記載的首座佛教寺院,它的建設,標誌著佛教文化在晉代就正式傳入太湖縣,傳入江淮地區。
  • 淺析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發展的三大影響因素
    飲食文化發展到今天,種類豐富、色香俱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體現。筆者不禁想問,古代中國人類的飲食有現在這麼豐富嗎?他們都吃的什麼呢,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這種轉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早期的飲食文化。飲食出現君民的差別,歷史上有記載皇帝使用銀子打制的酒杯,可見其奢靡,還有著名的晉惠帝詢問大臣鬧饑荒時"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歷史記載,從北齊開始,宮中開始設立專門負責宮廷飲食的機構,到了隋唐時期,甚至出現了又一個御膳機構,稱為殿中省尚食局。主要負責皇帝的飲食。
  • 佛教文化行者李家振先生送別追悼會在上海舉行
    靈堂中央擺放著李家振先生的遺照,橫匾寫著「沉痛悼念李家振先生」,兩側飾有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撰寫的輓聯詞「赤子誠心為菩薩侍傳佛教文化」、「天花爛漫具功德藏振三時家風」。2001年鳳凰網將「中國佛教文化信息中心」的豐富資源整合上線,創立了網際網路時代最早的佛教文化頻道 「佛藝博覽」。2007年4月,「佛藝博覽」改版為「華人佛教」頻道,升級為鳳凰網一級頻道,在華人世界中產生了深廣的影響。2001年,發起成立北京古今慧海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具體負責香港中國佛教文化信息中心在內地的運營。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自然環境的影響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自然環境對民族飲食的影響是明顯的,但是這種影響沒有多少文化成分,儘管我們在討論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時,所討論的現象大多也是由自然環境所造成的。
  • 素食文化航母啟程:鳳凰網佛教與齊善食品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11月20日,鳳凰網佛教與齊善食品戰略合作籤字儀式在北京舉行。鳳凰網佛教與齊善食品都是各自領域的領航者,在佛教傳媒及素食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雙方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對素食文化的普及與發展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 著名學者方立天解析佛教文化的當代意義
    著名學者方立天做客《世紀大講堂》,解析《佛教文化的當代意義》。方立天,生於1933年3月,浙江永康人。1950年春進入上海華東稅務學校(後改名為華東財政學校)學習,不久即留校工作。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61年畢業後分配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1984年經教育部特批破格晉升為教授。
  • 草原文化,與佛教文化代表烏布五臺,有從山西五臺山請來的文殊菩薩
    西烏濟木齊旗的烏蘭五臺就是這樣的地方,是西藏佛教文化的名勝,是草原文化和佛教文化融合的代表性目的地。2000年,這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悠久的人文底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人們可能不記得烏蘭五臺最初的輝煌,但它和山西五臺山有著相同的歷史。
  • 維護佛教界合法權益,中國佛教協會在行動
    一些地方企業和個人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不顧佛教界合法利益和合理訴求,打著「建設佛教文化園」「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甚至「申遺」的口號,利用佛教和廣大信眾的善良牟取商業利益;一些景區把名山古寺「圈」在「文化公園」內,假借寺院的名義收取高額門票;幾乎每年新聞上都會出現一些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的案例。假冒僧尼、活佛上師現象層出不窮,嚴重破壞佛教界的社會形象。
  • 韓國吃狗肉傳統的成因與中國文化的影響
    新羅與高麗時代前期,因佛教盛行,吃狗肉的風氣有所衰減,但其後又再度流行。進入21世紀,韓國年輕人大多不再吃狗肉,但這並不影響老一輩人對狗肉的喜愛。在首爾的一些傳統市場,如東大門、南大門,還可以看到掛著「補身湯」「四季湯」(都是狗肉鍋)招牌的飯店。
  • 中加佛教文化交流周盛大啟幕暨「水陸法會」啟建
    徐長安 攝中國駐多倫多總領事房利在首屆加中佛教文化交流周致辭。 徐長安 攝    本次佛教文化交流周同期舉行「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中國和加拿大百位以上的法師在此開壇弘法。圖為水陸法會灑淨儀式。
  • 2015-2020年,中國佛教協會與臺灣地區佛教界交往回顧
    在2015年,中國佛教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通過的《中國佛教協會章程》中就明確指出,本會的主要工作任務包括「開展與臺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中佛教徒的聯誼工作,增進了解,團結合作,促進祖國統一,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 中國十大佛教道場,具體包含哪些?
    一、貴州省梵淨山──彌勒道場作為中國黃河以南,第一個從遠古時代的海洋當中,拔海而起的古老陸地,「梵淨山」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變遷。這裡不但有著豐富的、古老的自然資源,地質氣候宜人,更是流傳下佛光、幻影、禪霧、雲瀑等四個著名的原始洪荒的神秘景觀。
  • 周晶:中國佛教繪畫研究略要
    衛協對六朝重氣韻畫風的形成頗有影響。(二)東晉南朝(317-659)。這一時期的的佛教名僧輩出,如支道林等名僧精通玄理,使得名士們為之嘆服,並迅速形成了一種精英文化現象,許多清流大夫投身於佛教繪畫的行列,如東晉的顧愷之。
  • 中英色彩詞語翻譯對比與文化差異
    例如,漢民族文化中,白色與死亡、喪事相聯繫。如「紅白喜事」中的「白」指喪事(funeral),表示哀悼。但在英語文化中,white 表示幸福和純潔,如新娘在婚禮上穿白色禮服,代表愛情的純潔和婚姻的貞潔。
  •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是「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你去過嗎
    印度自古傳入中國後,中國經歷了這麼長的發展時期,現在已經形成規模,目前,中國仍有許多人信仰佛教,在中國這麼多的四川名山中,四大名山也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其中之一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你去過那裡嗎?山西五臺山這座山位於山西省,它是供奉文殊菩薩的,這座山上不僅有青色的寺廟,還有黃色的寺廟,五臺山是全國唯一藏傳佛教和漢族佛教並存的佛教聖地,作為國家5A級自然文化遺產和「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有無數遊客和信徒來此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