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詞語是來自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過漢語佛典的傳譯,佛教詞語作為外來語向漢語第一次大規模的輸入,他們幾乎佔了漢語史上外來語的90%以上。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從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新增的詞語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一些中國固有的詞語,被移用來表達佛教的概念,並且賦予全新的含義,如空、心、真、觀、定等,這些都是表現佛教的專有名詞。二是為翻譯新傳入的概念而創造的詞,如四諦、法界、緣起等。三是根據佛教觀念而重新創造的詞語,如批判、萬劫難復、照用、本來面目等。
佛教詞語對漢語詞彙產生的影響。一、是雙音詞和多音詞的創造。如贊助、道場、假名、機會、煩惱、結集等。這些詞語本身以及在構詞的特點對此後漢語詞彙發展影響很大。二、佛典中使用大量的音譯詞。如般若、菩提、婆羅蜜等。外來語文有六種構詞法。1、是持業釋,以體用關係立名。如藏識2、依主釋,以主從關係立名。如根本煩惱3、有財釋,以所具內涵立名。如火宅4、祖違釋。以聯合關係立名。如姻緣5、帶數釋,標數以立名。如二因、六道等。6、鄰近釋。以同義關係立名。如五陰和五蘊。
佛教詞語還有許多被吸取到成語或典故, 如五體投地、借花獻佛、三頭六臂、在劫難逃、功能無量、皆大歡喜、牛頭馬面、痴人說夢等。說明緣起性空的水月鏡花,形容數量多的恆河沙數、眾生苦無邊際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等等。
總之,佛教詞語大大地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庫,有詞語帶來的佛教文化,對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等各方面有產生了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