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在事後找原因、決定以後該怎麼做,那是復盤、總結,不叫反思。反思是要搞清楚自己當時是怎麼思考的,造成你做出決策時的因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痛苦+反思=進步
事例
公元2021年1月11日,我的下屬在驗收貨物時,發現了產品報告中型號少打了個字母,貨物包裝已經臨近尾聲,在下屬報告時,我遲遲沒有做出決策,這個點才發現問題真是太痛苦啦,最後按雙方達成一致的方案進行了處理,貨物沒有更換報告,單獨配了一份正確的報告。
決策前的猶豫點
我遲遲沒有做出決定,是在猶豫選哪個方案。
生產返工優勢:貨物到客戶那邊不會有問題
劣勢:貨都快打包完了,疫情期間就這些人,折騰一圈來不及發貨;不考慮這些,顯得自己沒有大局觀;
單獨配一份報告優勢:員工不必大折騰,在廠長和員工這得個人情;領導那顯得有大局觀;
劣勢:之前和客戶打過幾次交道,這種做法會和客戶做多餘的解釋;
當時,我做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在這兩個這兩個方案中猶豫不決,最終思想上沒有戰勝自己,做出了方案二的決策。
解開猶豫的困惑
看似一道主觀題,怎麼答都正確。我心裡不停地問我自己,「我遲遲猶豫著,是在猶豫什麼?我這兩種思考是正確的嗎?」在自己不能客觀的評價自己的想法時,我選擇了聽取第三人的方式來解開我的疑惑。我找了三個不同層次我信賴的同事和一個朋友聽取意見:
員工「這樣做對著呢,本來人就少,工作又累,你這樣體諒員工是個好領導」
中層領導「客戶那沒有問題就行了,下屬也不容易,以後還要打交道呢。」
副總「你能這麼想,也是為公司考慮,但是我們要深思下對於給客戶的承諾和大家的辛苦哪個更重要?也許我們舒服點,可能客戶就會難受;你是代表客戶的,不要因為別人的痛苦放棄了你的責任。」
朋友「你這樣想是沒問題,客戶雖然不說什麼,但是也會影響對你的信任和你公司的影響。」
今天做出這個決策時的思考是不正確的,是什麼讓我的思維出現了這樣呢?是我對大局觀的認識不深,是我生出的憐憫之心影響了判斷,是我對客戶還不夠理解。
從這,我意識到做決策時,想想自己的責任,外界的苦難不是自己當下原則的因素。在錯誤日記中記下當時是怎麼思考的。
反思
我猶豫了,說明在我的頭腦裡沒有出現情景再現,是個新的處境,我雖然經過猶豫做出了自認為正確的決策。但是,在反思的過程中,我首先回顧了當時是怎麼思考的,找到了猶豫點是什麼,為了評價我猶豫點的正確與否,我找了四個人來收集他們的意見,最後我寫了反思日記,並重點描述了當時自己是怎麼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