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自我「反思」,反而有害 | 如何區別反思和反芻?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口口口

編輯 / KY主創們

前段時間分手後,總是忍不住回憶上段感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像壞掉的錄像一樣一個勁在腦內重放。

醒來摸到手機就想起以前發的簡訊;上班聽到以前的歌就想起我們在興趣上的分歧;有時工作到一半突然想到以前吵的架,覺得自己很差勁……我不勝其擾,打開電腦想看些搞笑視頻緩解一下情緒,結果點開《武林外傳》,發現裡面的女主角佟掌柜的口頭禪熟悉極了,痛苦追憶過去的口吻簡直和我一樣一樣的:

更妙的是,當我拿著這段臺詞一搜索,發現「我不是一個人」:

像這樣反覆回憶過去的事,我也很痛苦。但一開始我認為這麼做是必須的,因為覺得「人需要反思,如果不反思就無法提升自我」。直到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諮詢師,她指出:「會不會是你將『吃苦』和『收穫』捆綁在一起呢?反思和提升不代表要經歷自我折磨。」

她進一步幫我分辨了「反芻」(rumination)和「反思」(introspection)的區別,讓我意識到反芻與反思是不同的。我自以為會有幫助的反芻,反而讓我越陷越深,阻礙我向前,與我的期望背道而馳。

今天,我想將自己學到的與大家分享,聊聊什麼是反芻、什麼又是真正的反思,以及如何反思。

01.

什麼是反芻?

反芻指的是人們過度地、反覆地重溫過往的負面經歷和感受。

它具有兩大特點。首先,反芻是侵入性的。它會突如其來地闖入你的腦海中,而且不挑場合、不挑時間,你感覺控制不了它。比如,明明你需要集中精力工作,但突然地,大腦像按下了播放鍵,開始反覆播放你過去失敗的場景,不停地指責你,讓你想大喊「別吵了!」

其次,反芻時,我們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痛苦的表現、引發痛苦的原因和痛苦帶來的後果上,但很少關注在怎麼解決痛苦上。

比如,你可能會反覆地回想自己有多痛苦、給自己貼上各類負面標籤、回想自己在他人面前出醜的樣子,覺得腦子亂糟糟的。而在紛擾的負面思緒中,你對怎麼解決問題感到毫無頭緒。

又比如,佟掌柜會反覆地想難過的事(丈夫死了)以及造成痛苦的原因(嫁過來),但並不去面對當下的問題。

事實上,反芻不但會讓人們過度沉湎於過去的失敗,進而幹擾了人們專註解決問題的能力(Lyubomirskyet al., 2003);它還會影響到我們的精神健康。

研究發現,反芻會引發人們的抑鬱情緒,而習慣性反芻的人更容易患有抑鬱症(Nolen-Hoeksema& Morrow, 1993)。不但如此,反芻還可能進一步強化抑鬱。

這種強化源於人們對反芻抱有積極的認識,像是認為「如果我不反覆回想過去,我就無法弄清楚自己為什麼抑鬱」,對反芻的積極看法促使人們多多反芻;然而,一旦開始反芻,對它的負面認識便開始啟動,像是認為「我沒法控制自己不去反芻」、「只有弱者才會一直陷入過去」等等,這些想法加深了抑鬱和絕望(Papageorgiou & Wells, 2001)。

對反芻的積極認識

對反芻的負面認識

「我需要不斷反芻才能發現抑鬱的成因。如果我不反芻我就沒法理解/控制它們。」

「如果我不反芻,我的情緒就會掌控我/無法停下。」

「我需要反芻過去發生的糟糕事情才能避免將來的失敗/弄明白怎麼回事。」

「反芻過去意味著我在乎/我是個充滿關懷的人。」

……

「反芻是無法控制的/反芻使我感到更加沮喪。」

「沒有人想和一直反芻的人呆在一起。」

「反芻意味著我失控了。」

「只有虛弱的人才會反芻。」

「不去反覆回想過去發生的糟糕事是根本不可能的。反芻可能造成很多傷害。」

……

△ 「你有這些對反芻的積極認識或消極認識嗎?」圖內容部分編譯自Papageorgiou,C., & Wells, A. (2001). Metacognitive beliefs about rumination in recurrentmajor depression.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8(2), 160-164.

而打破反芻負面循環的第一步,是意識到反芻未必是必要的。想要自我提升,我們不必選擇沉湎於負面的過去,也可以嘗試真正的反思。

02.

什麼是反思?

它和反芻的區別是什麼?

a. 反芻是重複消極的無效自我鞭笞;而反思能帶來新的洞見

和我們的直覺相反,反芻無法帶來新的洞見(insight)。因為人們存在「確認偏見」,喜歡不斷鞏固自己原先認定的想法。因此,當我們沉湎於過去,反覆回想為什麼時,我們很可能只是在不斷地給自己貼上相同的負面標籤——「你就是不行啊。」 (Eurich, 2017)

△ 佟掌柜每次遇到不開心的事,仍然是歸咎為同一個原因

而反思注重成效(productivity)與對問題的解決。反思不代表不思考過去,但只是把過去的負面經歷作為參考之一,如果從中找不到改善的出路,那麼反思者會納入新的素材、視角、信息,例如考慮過往的積極體驗、他人的想法、當前新的變化等等,從中發掘過去沒有意識到的聯繫和解決方法。

b. 反芻伴隨著自我厭惡,反思伴隨著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ate)

在反芻的過程中與結束後,我們往往覺得更加低落,加深自我厭惡。自我厭惡固然也可能迫使我們去改變,但這些貶損、嘲笑自己的聲音,會增加我們的內耗,讓我們在行動和生活的同時,還要和負面的聲音纏鬥。

相反,在反思時,人們是帶著自我關懷的(Dembling,2013)。自我關懷不代表讓自己躺平什麼都不要做,而是在認識自己缺陷的基礎上,去撫慰和理解自己的痛苦,並激勵自己尋找改善的方式。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不去做自己的敵人,而是成為自己友善的陪伴者。

03.

如何把反芻變為反思?

a. 多問「是什麼」,少問「為什麼」

心理學家Tasha Eurich觀察了具有高度洞察力的人,發現這些人在談話中「為什麼」(why)出現比例遠遠小於提到「是什麼」(what)。對此,Eurich的解釋是:「為什麼」讓我們更多關注在過去和局限,而「是什麼」讓我們更多聚焦在當下的感受、思想、應對方式。她舉了個例子(Eurich, 2017):

——假設有天下班後心情很糟,如果問自己「為什麼心情不好」,可能得出「因為今天是周一」、「我就是這樣消極的人」等對當前狀況沒有幫助的想法;但如果問自己「我現在感覺是什麼、我在想什麼、什麼是我可以做的」,會發現自己正飢腸轆轆、筋疲力盡,有了關於當前狀態和需求的信息,我們可以決定給自己做晚飯、早點睡覺等實際的應對方式。

而且,問「是什麼」也可以迫使我們說出自己的情緒,研究發現,將情緒轉化為語言有利於人們管理情緒。當我們反芻時,往往只能感到一團混亂的負面情緒,而通過問自己「是什麼」,將情緒變成清晰的語言,也就有了具體的應對目標。

b. 用COAL的態度,替代價值評判

反芻之所以讓人痛苦,是因為在回憶的同時,我們還做了許多價值評判,給自己的特質、情緒、想法貼上了「好/不好」、「應該/不應該」的標籤,比如「我當時怎麼這樣,我就是個差勁的人了」等等,造成內耗。

而心理學家Lisa Firestone認為,想要不淪為自我批判的受害者,不讓往事成為實現目標的阻礙,我們應該在反思時,採納一種叫COAL的態度,即:

好奇(Curiosity):保持探究的心態,但不下評判

開放(Openness):對各種可能性抱有開放的態度

接納(Acceptance):對積極和消極的部分都接納,不逃避、拒斥

關愛(Loving):關懷自己、愛自己,不因消極的部分而否定自我

這四種心態能讓我們更好地發掘潛能和意義,當我們開始反思時,可以時不時檢查一下:我有沒有做到COAL?(作者:如果英文簡稱太難記的話,可以記成「好開

納~」)

c. 考慮用多種視角看待自身問題

當你發現自己為過去反覆懊悔時,我們可以試著從自己的「負面」特質中挖掘出用途。問問自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原本看似有問題的特質反而能帶來益處?因為所有的問題,在一些情形下都會有它的作用。比如,內向會讓我們在一些社交場合冷場,但是這可能讓我們成為令人放心的傾聽者,可以在社交場合多拋出問題,讓對方覺得自己被在意和傾聽。

發掘問題中的意義和希望,有助於我們將來更好地運用自己的特質,也有助於我們接納挫折的經歷,將它看作一次學習的機會,而不只是一次可恥的失敗。

如果將成長看作旅途,在旅途中我們都需要回首過去來確定將來的路途,而反芻和反思像兩種不一樣的BGM。希望今天我們的文章能幫助大家學會反思、減少反芻,在鼓勵的BGM中更輕鬆地前進。

References:

Carson, S. H., & Langer, E. J. (2006). Mindfulness and self-acceptance.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4(1), 29-43.

Dembling, S. (2013). Introspection Versus Rumination. Psychology Today.

Eurich, T. (2017). Insight: Why we're not as self-aware as we think, and how seeing ourselves clearly helps us succeed at work and in life. Currency.

Lyubomirsky, S., Kasri, F., & Zehm, K. (2003). Dysphoric rumination impairs concentration on academic task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7(3), 309-330.

Nolen-Hoeksema, S., & Morrow, J. (1993). Effects of rumination and distraction on naturally occurring depressed mood. Cognition & Emotion, 7(6), 561-570.

Papageorgiou, C., & Wells, A. (2001). Metacognitive beliefs about rumination in recurrent major depression.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8(2), 160-164.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反芻:重新揭開結痂的情緒傷疤
    加油當遭遇痛苦的經歷時,我們通常會對這些經歷進行反思,從中尋求各種見解和領悟,以減少沮喪的窘迫感,從而繼續前進。然而,對於許多人來說,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差錯,他們不僅沒有獲得情感的釋放,反而陷入反芻的惡性循環中.在此循環中,痛苦的場景、記憶和感覺一遍一遍的重放,每一次都令我們的感覺更糟。我們變得像困在輪子上的倉鼠,無休止地踩動輪子,卻無處可去。
  • 班級活動單——自我反思
    班級活動單活動主題:自我反思
  • 孔子、曾子對道德自我的直觀認識和反思
    手段和目的的這種對立統一運動如果在自我中簡單同一起來,那麼手段,他人他物,就成為目的本身,這樣目的的實現就成為無止境地追求手段的無窮進展,——貨幣如果成為人生的目的,通過流通和生產對貨幣的佔有的要求就是無限的——,欲望由此就會成為無限的,控制自我,使自我屈服於它;相反,把自我和他人他物的關係在自我內部進行區分卻包含著給欲望規定界限。
  • 其實是「思維反芻」在作怪,為此你應該這樣
    或總會在腦海中再現一些已經發生的場景,過度沉溺於對此的反思。其實,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即使傷心的事過去很久了,還是忘不掉當時的場景,時常陷入回憶裡,重複著那份痛苦。這種思維方式,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思維反芻。什麼是思維反芻呢?:思維反芻指某個人過分沉溺於消極的思想中反過來又會強化自己的負面情緒,自我聚焦的反芻會增加悲傷,焦慮和沮喪的感覺。
  • 痛苦,是因為你「想太多」|如何擺脫反芻思維
    「我剛剛那句調侃的話末尾忘了加個表情,ta會不會誤會了,然後生氣」「今天和同事抱怨工作多,被上司聽到了,ta對我的印象變差了嗎?以後會針對我嗎?我這嘴啊,這麼多話!!!」「這次考試肯定不通過了,但是出考場時大家都說很簡單啊。如果我之前努力一點的話,肯定能過的,之前為什麼那麼懶呀,不要拖延積極一點不行嗎.......」上面的場景有沒有很熟悉?
  • 強烈的負性情緒,「心理反芻」惹的禍?
    反思可能代表著人類最核心的思想形式。對過去、未來和自我意識進行反思可以幫助我們在精神上不斷調整自己,從而接近期望的目標。然而這種能力卻與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息息相關。何謂「心理反芻」當個體經歷了負性生活事件或者壓力事件,自發性地反覆思索當時的情緒、引發情緒的原因、事件後果以及意義等,而不是進行積極的問題解決時,就陷入了不良的反思過程—心理反芻。
  • 勤於反思,更好前進
    今天看的內容是關於反思的話題。生活中「盲人摸象」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由於經歷的局限,把部分事實當作全部事實比比皆是,太多「我覺得、我以為」的句式,甚至會導致衝突的發生。所以我們需要經常反思,而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要點入手:1、了解經驗的局限性,保持時刻警惕科學也只是階段性的正確,更何況我們的經歷有限,所以要擺脫經驗主義。
  • 學會反思,把錯誤變成成長的墊腳石!
    這種現象確實和一個人的能力有一點關係,但是不是主要原因。幹活越多,出錯概率越大,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是概率論的問題。但除了概率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人類的認知偏差,認知指導我們做事的順序,但是因為人類有認知偏差,所以就會犯錯。
  • 情緒是本能,情緒反芻會切斷信念和影響關係
    這是我們憤怒、焦慮、悲傷不能好好思考和行為,也是我們的情緒困擾。情緒困擾會我們的的生活完全癱瘓。我們可能會失去思考甚至自我照顧的基本能力吃飯或洗澡。淹沒在情緒痛苦之中,我們經常體驗的是很多痛苦的第一次。失去某人的第一次,成為受害者的第一次,分手後的第一次,失業後的第一次等,每一個第一次都會喚起記憶、痛苦的渴望和失去東西的深刻思念,除此之外,很難去關心別人。
  • 《小公務員之死》:如何逃脫「反芻思維」操控下的人生悲劇?
    自省是一種自我覺察的過程,能幫我們審查自己的行為。而「反芻」就像自省被黑化的孿生兄弟,被它控制的人不僅不會得到有益的見解,反而會在記憶和感覺的回放中更加痛苦。在心理學家看來,這屬於認知能力存在缺陷的一種表現形式。前段時間流行過一個詞,叫做「過度自省「,說是過度的自我反思給人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其實這也是被反芻思維控制的表現,反而讓可憐的「自省」背了鍋。
  • 反思日記:是什麼讓我放下了原則
    「吾日三省吾身」,在事後找原因、決定以後該怎麼做,那是復盤、總結,不叫反思。反思是要搞清楚自己當時是怎麼思考的,造成你做出決策時的因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生產返工優勢:貨物到客戶那邊不會有問題劣勢:貨都快打包完了,疫情期間就這些人,折騰一圈來不及發貨;不考慮這些,顯得自己沒有大局觀;單獨配一份報告優勢:員工不必大折騰,在廠長和員工這得個人情;領導那顯得有大局觀;劣勢:之前和客戶打過幾次交道,這種做法會和客戶做多餘的解釋;當時,我做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在這兩個這兩個方案中猶豫不決,最終思想上沒有戰勝自己
  • 反思媒體:「專業」記者的「業餘」錯誤_騰訊文化_騰訊網
    直到人們發現,美國自己的駐外使館和倫敦等友好地區遭遇恐怖襲擊之時,歐巴馬和美國政府也都使用這一習慣性措辭。 最可怕的錯誤,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錯了。平時從來不接觸外文原報導的新聞記者,怎麼能發覺這是一個傷害兩國感情的錯誤?
  • 初中生周記大全:寒假周記 考後反思
    一晃初中生活的三分之一過去了,但我這次的期末考試沒有考出理想的成績,所以寫這篇反思。  首先總結一下考試不理想的原因:考試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是寫作業不認真,寫字不認真潦草,太浮躁等等很多原因。  但重點不在反思以前的錯誤,而在如何改正以前的錯誤,補全原來的漏洞。
  • 周博賢「十字架」帶來的社會反思:好人難為
    周博賢「十字架」帶來的社會反思:好人難為〈十字架〉收錄於謝安琪2008年的專輯《Binary》中,是詞人周博賢的作品,其一向對社會議題十分敏感,與謝安琪的合作已有不少別具本土意識之作,如〈我愛茶餐廳〉、〈亡命之途〉等。
  • 寂寞思索:沙盤遊戲當實戰,地產沙盤反思②,算己算人方完美
    曾經在春秋時代,楚國入侵宋國,楚國國君曾請來魯班設計攻城計劃和攻城器械。宋國處於劣勢,這時候主張非攻的墨家來幫忙抵禦送過。然後墨子和魯班來了一場兵棋推演,最後魯班認輸。★裁判★由於真實的戰場環境和模擬的環境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而抹平這些區別的,並且不斷糾正這些錯誤的就是裁判了。在這次的模擬中,實際上最重要的就是這個作為裁判的老師。
  • 答案值得每個父母反思
    而豬爸爸也可以像孩子一樣和佩奇、喬治一樣在泥坑裡面玩,參與到孩子當中。而這是孩子們心中最理想的父母——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同時,又不失自己的原則。在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理論中,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天然的巨大影響力。如果媽媽的情緒穩定,孩子就會更容易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爸爸總是和孩子一起玩,那麼孩子就更容易有勇氣以及安全感。
  • 無反思的人生毫無意義
    原標題:人民日報悅讀:無反思的人生毫無意義  有一個流傳很久的故事:一位哲學家乘船過河。行船之際,哲學家問漁夫:「你懂數學嗎?」漁夫答:「不懂。」哲學家又問:「你懂物理嗎?」漁夫答:「不懂。」哲學家再問:「你懂化學嗎?」漁夫答:「不懂。」哲學家嘆道:「真遺憾!
  • 無趣反思是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指經常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太無趣了……
    無趣反思是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指經常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太無趣了……時間:2020-09-07 14:38   來源:語文指揮中心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無趣反思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二胎之間爭吵,如何讓他們自我反省?父母要學會隔離法和忽視法
    因此,當兩個孩子吵架或者犯錯後,家長如何讓他們學會自我反省?其實家長要用對辦法,不要固執地認為只有大娃才是錯的,這樣其實會讓問題變得更加糟糕,因此,父母要學會隔離法和忽視法,讓兩個孩子同時反省和認識自己的錯誤。怎麼運用隔離法和忽視法?
  • 才木始化妝品店王益蘭:疫情期的三兩反思
    6月29日,C2CC迎來第四季第九位特約分享官——王益蘭,他是才木始化妝品店創始人,此次直播課程他以《疫情期的反思學》為主題演講,揭秘了他疫情期間,5月業績同比去年增長60%的原因,以及期間的反思和感悟。閱讀前敬請思考:你自我反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