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說有很多類似於今天的「心靈雞湯」,講的句句在理但卻「無所適從」!
範蠡劇照
「仁」往往與「智」相對,智就是理智,凡事都理性化,那麼這個世界就成了「機器人世界」,因為人類談戀愛、念大愛、建家庭太浪費時間和精力了!
利害、利益淡泊
古代講「仁義」的很多,有個皇帝宋壤公,打仗時「禮讓三先」,一再錯失攻擊對方的有利時機,結果大敗而歸,而那個「臥薪嘗膽」的越王卻是個狠人,只要不要我的命,我可以把國家的珍寶美女都獻給你,待有機會一定回「捲土重來」!
古代「仁義」以大俠為最極致,為了朋友可以「兩肋插刀」,刺殺秦始皇的荊軻,現代的「義士」更多,像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一樣的「裸捐」義舉,實際上是偽「仁義」,那個慈善機構實際上也是他們的「保姆」和賺錢的機器而已!
最不仁義的一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
那麼世界都是「仁義」,講「禮儀」,整天在繁瑣的禮儀世界裡就會什麼也做不了,孔子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就又建立了「中庸」模式,告訴人們要隨機應變,要看到事物的兩面性。
總之,「仁義」即是「人和」「人治」,比如私營企業開始的時候都是兄弟們幫襯,靠大家捨命打下「江山」,做大以後,不得不把元老們清除出去,以保持機體的活力。
臥薪嘗膽
「仁義」即是以人為主心又不同於「人本主義」,有太多不理想的地方,要在實踐中分析甄別,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