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發布的《醫生群體野生動物入藥現象的認知與態度研究報告》顯示,近八成醫生支持禁止野生動物入藥,願意選擇效果更好的草藥或人工合成替代品。但報告也顯示,醫生群體對含野生動物成分藥品的關注度普遍不夠,尤其是對野生動物替代藥品的認知存在偏差或誤解。報告建議,可從政策導向、公眾觀念轉變以及替代品研發和宣傳等方面,推動減少野生動物藥品和保健品的消費需求。
該研究在春雨醫生平臺和央視市場研究的支持下,通過線上問卷調查和一對一訪談等方式,對1700多位中醫和西醫臨床醫生有關野生動物入藥的認知、態度、使用情況以及意願等方面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雖然六成醫生會關注所開藥品是否含有野生動物成分,並對穿山甲、犀牛、羚羊和虎等瀕危物種的認知度較高,但醫生群體對野生動物替代藥品的認知有待提升:僅62%的中醫知道目前犀角有替代品;另有10.5%的中醫完全不了解野生動物藥替代品。
調查還發現,近八成醫生認為野生動物入藥應絕對禁止;61%的中醫表示在能少用或不用的情況下,會儘量減少使用含野生動物成分藥品;49.3%的中醫也會在患者主動要求下,推薦使用其他藥品或替代品。藥物的療效是醫生考慮的主要因素:73.5%的中醫認為野生動物的替代成分對療效影響不大;在存在替代品的前提下,83.1%的中醫會選擇效果更好、更安全的草藥替代品或更優質的人工合成品。
對於目前野生動物藥品的使用現狀,大部分中醫認為傳統觀念是影響消費的主導因素,他們認為有關部門應加大宣傳,消除公眾對野生動物藥的迷信。此外,高達九成的醫生認為國家應該出臺更嚴格的措施,控制野生動物入藥。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英國)北京代表處科學家孫全輝博士表示,「全球傳統醫藥對野生動物的需求,是導致野生動物被不斷獵殺、虐待和傷害的主要原因。中藥自古以來就依賴草藥,圈養和繁殖野生動物入藥不是傳統,野生動物藥品和保健品的功效和作用往往被扭曲和誇大。醫生作為專業群體,是患者用藥的主要建議者和把關人,加強對醫生群體有關野生動物入藥風險和相關替代品的認知,能有效減少公眾對野生動物藥品和保健品的需求,對減少動物虐待和瀕危物種保護具有積極意義。」
為減少傳統醫藥對野生動物資源的依賴,中國一直積極鼓勵藥用瀕危野生動物替代品的研發及市場推廣,有關部門也出臺了多項措施,不斷加強藥用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目前,人工麝香和人工虎骨等均已投放市場,人工合成熊膽也正在開展臨床試驗。今年6月,穿山甲從藥典中去除並建議升級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再次彰顯國家保護藥用瀕危野生動物的決心和魄力。此外,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和牛津大學野生物保護研究中心年初的一項研究也顯示,高達88.9%的野生動物藥經常消費者表示願意購買草藥替代品,說明消費者對野生動物藥品及保健品的替代品有更高的購買意願。比起在社交媒體上呼籲減少消費,倡導草藥替代品更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和支持。
依賴野生種群和人工養殖獲取野生動物藥材的做法難以持續,並且存在動物保護、倫理和法律的較大爭議。在國家不斷加大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背景下,調查顯示的醫生群體對草藥替代品和人工合成藥的積極態度,為推動相關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專業支持。
野生動物屬於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