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講課要提前備課,寫好教案,在教案的基礎上制好課件,上課的時候能用上。要是準備一節好課,就得準備好長時間,還要看好多素材,才能寫出好的教案,制出好的幻燈片,其中辛苦只有老師自己知道。那麼,是不是每一個老師都能講出好課來呢?
當然不是,但是只要老師能得到一份好教案,照著好教案來講課就能講出好課來。好老師並不多,而庸庸碌碌的老師卻不少。雖然現在已經不是個人崇拜的年代了,但樹立幾個好老師的典型還是可以的。好老師能備好每一堂課,授課的時候關注學生的接受能力,而不是只顧著自己講課。那麼,好老師的評價標準是什麼?是不是教案?當然不是,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評價好老師要看老師講評優課的能力,還要看老師的教案、課件是不是製作精良,看課堂效果好不好。當然,更多的好老師不是這樣脫穎而出的,而是被評選出來的,一般都是領導或者班主任,其中的所謂「好」也就大打折扣了。即便經常參加評優課的老師也不一定就是好老師,因為大部分評優課都是表演課,適應了某種教育理念而生的,並不一定實用。那麼,他們準備的教案和課件也就是適應了某種教育理念而準備的了。要想在這種教育理念之下講出好課,只要參照他們的教案和課件就行了。而課件大多數依照教案而來,教案的文本才是講課的底本。一般老師只要掌握了這種底本就可以講出一堂相對較好的課。
但是,所謂的好教案並不共享。畢竟是一些老師下過功夫的東西,人家應該珍惜才對,不能放到網上公開分享。於是,很多所謂的好教案就會被藏之深山,但不能流傳後世。有的還被束之高閣,僅供瞻仰了。在信息日漸發達的今天,好教案應該實現資源共享。畢竟那些所謂的好教案也是七拼八湊的,只不過對書本知識進行了一定的解構分析,邏輯更為清晰,步驟由淺入深而已。就是這樣的教案也是有時間性的,過一段時間就會被淘汰,那麼,還有什麼值得敝帚自珍的呢?
一些學校早就實現了資源共享,要求所有的老師電子備課,然後實現電子教案和課件的共享。起碼可以節省印表機和列印紙,實現無紙化辦公。這種共享還能讓老師互相交流,在原有教案的基礎上修修改改,改出適合自己的教案來。而對於那些優秀的教案,老師們還是要借鑑的。可是,一些平臺把持這些優秀的教案資源,要付費觀看和下載,也就沒什麼意思了。教育是公益事業,應該是免費的,如果平臺方把持資源進行收費,就把教育弄成了收費項目,不適合國情,也不利於教師隊伍的發展和建設。
一份好教案就好比一個說書人好的說書底本一樣,很難得,只要有了這個東西,誰表演一下都能成功。只不過換了表演人而已,而底本卻還是那個底本。畢竟,很多老師的講課已經不用自己的教案了,都是從網上抄下來的,也就失掉了自己的風格,算是一種表演吧,只能騙騙那些懵懵懂懂的學生和一群聽課的老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