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9月3日,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林草局和測繪地理信息局聯合發布《四川省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實施方案》,標誌著全省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工作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根據《實施方案》,到2023年,四川將初步構建四川省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制度規範體系、技術支撐體系、質量管控體系、成果應用體系;2025年,四川將完成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制度建設,形成統一有序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體系和成果管理、運用、發布制度。
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是什麼?為什麼要構建這一體系?它將發揮什麼作用?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對《實施方案》進行了解讀。
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是什麼?
長期以來,我國對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實行分頭管理,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工作分頭組織,導致調查監測在對象、範圍、內容等方面重複和交叉,調查結果相互矛盾,不利於將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系統治理。
根據自然資源部此前印發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將以構建自然資源分類為核心的調查監測標準體系和構建以遙感監測為主要手段的技術體系為重點,查清我國各類自然資源家底和變化情況。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將構建以四川省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基礎,以基礎調查、專項調查成果為本底,以常規監測、地理國情監測和專題監測為重點,以統計分析評價為手段,統籌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準確掌握全省自然資源家底及其變化情況,為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怎麼建?
《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任務,要求各地紮實開展自然資源基礎調查和年度變更調查,以耕地、森林、草原、溼地、水、地下資源、地表基質等為重點開展專項調查,全面準確掌握全省自然資源家底;
要求全面開展自然資源常規監測,圍繞地理國情、重點自然資源、重點區域、生態狀況等開展專題監測,實時動態掌握全省自然資源變化情況;
要求科學統計、分析、評價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相關數據和指標,為自然資源管理和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要求加強資料庫建設和管理,形成全省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的「一張底圖」,實現調查監測成果向信息數據資源轉變。
按照《實施方案》有關要求,四川將構建「總-分-總」的工作模式,即在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統籌的基礎上,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林草、測繪等部門協同參與、分工負責,市、縣兩級參照省級組織模式,分工協作,共同做好轄區內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工作。
接下來,省級層面將建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工作協調小組,建立聯席會議機制。通過對調查監測項目的統籌謀劃、有序實施,共同推進我省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建設。
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成果怎麼用?
當前,我省正在開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這是一項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同時也是一項自然資源基礎調查。通過「三調」,將進一步摸清全省各類自然資源分布、面積、範圍等情況,並為下一步開展耕地、森林、草地、溼地等自然資源專項調查提供基礎支撐。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的共享應用是體系建設的重點之一。接下來將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為依託,著力構建成果共建、共管、共享、共用機制。
一方面,以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為載體,建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資料庫,實現各類自然資源的綜合管理和統籌應用;另一方面,建立調查監測成果共享和發布機制,調查監測成果通過共享服務系統,推送給省、市相關部門,為業務管理、決策部署等提供數據支持,將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定可公開的成果數據或數據目錄,經審核後統一對外發布,推動調查監測成果的社會化共享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