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8月14日消息:公共圖書館過去一直是老百姓汲取知識的一塊文化「熱土」。然而,記者在四川採訪時卻發現,受藏書「供需脫節」、服務質量不高以及網際網路普及等因素影響,大多數公共圖書館「上座率」不高,僅有的幾家優質圖書館則人滿為患。
記者11日在成都市圖書館看到,雖然已近中午12點,但自習室、閱覽室、借閱室仍座無虛席,借還書的讀者絡繹不絕。館長鍾剛毅說:「成都市圖書館條件在整個四川算不錯的,但館裡每天只能容納1000多人閱讀。經常圖書館還沒開門,就有人在等著了。」
而另一方面,更多的圖書館卻門前冷落鞍馬稀。例如,坐落於成都市中心的四川省圖書館就顯得有些「落寞」。記者10日在那裡看到,能容納近兩百人的二樓現刊閱覽室和新書閱覽室,有一半的座位還閒置著,多媒體閱覽室僅有一兩個年輕人在使用。
基層社區的圖書館同樣格外冷清。記者調查發現,大部分基層圖書館因圖書數量少、品種少、硬體條件較差,變成乏人問津的「雞肋」。部分社區、街道圖書館位置隱蔽,宣傳不到位,「養在深閨人不識」,辛辛苦苦建起的圖書館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
如何能使圖書館真正成為傳播文化的沃土?一些圖書館開始了自下而上的探索,通過開展多元化服務,打造文化、信息、學術「三中心」,滿足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作為一家基層公共圖書館,武侯區圖書館經歷了從「遭冷落」到「受熱捧」的蛻變。2004年剛開館時,平均每天來借閱圖書的只有幾十人,現在已達到二三百人。館長張循認為,政府加大投入、館內硬體改善、服務方式轉變以及圖書館功能延伸是他們的「四大法寶」。
「以前我們是『關起門』來辦館,群眾知曉度、認可度、使用度不高。現在主動把文化資源『送』到市民手中,通過進機關、進社區開展『上門辦證』,不定期向轄區內市民發放新書推薦、圖書館簡報等宣傳冊,真正把文化的種子『播』到市民中。」張循說。
在眾多延伸服務中,讓市民獲益匪淺的是四川省大力推進的數字圖書館工程。以成都市圖書館為例,目前數字資源總量突破5000萬篇,接待讀者100多萬人次,實現網上借閱120多萬篇次。
雖然近年來政府不斷推進圖書館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但專家普遍認為,長久以來我國基層文化建設歷史「欠帳」太多,購書經費投入不均、人均藏書量偏低、專業人才缺乏等導致基層圖書文化服務體系還比較薄弱,圖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優化配置。
記者調查發現,在購書經費「捉襟見肘」的同時,各級圖書館還缺乏打造自身特色的意識,盲目地追求「大而全」,用有限資金「千館一面」地配置了種類繁多的書籍,既加劇了購書經費緊張,又導致了資源浪費,一些很少被讀者涉獵的書籍躺在館中「睡大覺」。
另外,專業人才缺失也是制約圖書館發展的一大瓶頸。雖然四川已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為圖書館良性運轉「保駕護航」,但圖書館工作人員待遇不高也容易影響其工作積極性和服務質量。一些圖書館工作人員反映,和圖書館「365天全年服務、平均每天開放12小時」的工作量相比,自己每月1500元左右的工資,實在有些「廉價」。
「待遇差、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備,很難吸引到高質量的圖書管理人才,也不利於服務質量的提升。」四川省圖書館館長李忠晨認為,只有打破了資金瓶頸、人才瓶頸,並不斷創新資源服務和共享長效機制,才能讓圖書館這顆「文化種子」長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