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中國第一座公共科技圖書館

2021-01-11 科學網

剛落成時的明復圖書館顧金亮藏

中國科學社《社友》第五號姚韌九藏

■顧金亮

中國科學社十分重視圖書館的建設,在其成立之初,就設有圖書館委員會。中國科學社在南京時期即設科學圖書館,由胡剛復負責圖書館工作。1929年,中國科學社在上海亞爾培路533號(今陝西南路235號)購置地產建設新的圖書館。

1927年,中國科學社的發起人之一胡明復不幸溺水身亡,終年36歲。胡明復是我國第一位數學博士,中國科學社的事業在總社遷回國內後能堅持並壯大,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辛勤操勞。當時胡明復既是社董,又是會計和編輯,社務活動和雜誌方面所有的收支,他都錙銖必計,精心管理,同時還到處奔走籌款與募捐。圖書館落成時,為了紀念胡明復,經蔡元培倡議,將「本社第一偉大建築物」命名為「明復圖書館」。

1931年1月1日,中國科學社舉行明復圖書館開幕典禮暨中國書版展覽會開覽會。蔡元培主持典禮,他在致詞中說:「科學家在各處發行雜誌,最古的記載、自然界的變化、社會的進步,總應該曉得。因此,科學家對於圖書館很為重視。」他還對明復圖書館應有的社會責任和擔當進行了展望:「吾人既有圖書館,藏書供人閱覽,尚以為不足。乃求印刷便利,更組織印刷公司。印刷須有經驗,憑本社以往印刷《科學》之經驗,殊不濟事。乃參考商務、中華、有正各大書坊之出品,請其陳列最新印刷利器,再考印刷之源流,由最近上推清、明、元,以至有宋,更遠溯唐隋,以及古代……將來希望由明復圖書館擴充成一書版博物館。」

開幕式當日佳賓雲集。92歲高齡的馬相伯先生不顧年高體弱,冒著風寒出席典禮,成為那個寒冷冬天的一道亮麗風景。據中國科學社《社友》第五號報導:「馬相伯先生年登大耄,精神矍鑠。書版展覽會開幕之日,翩然蒞至。演說時聲調鏗鏘,激昂慷慨。追溯往事,歷舉年代,如數家珍。僉謂書版展覽會得此九十老翁在場,不啻增加了一部最古的活版風俗史。」

明復圖書館開幕典禮結束後即舉行中國書版展覽會。時任《科學》雜誌助理編輯的姚國珣(次仲)因此得躬逢其盛,對此次盛況空前的圖書展覽會多有回憶。「是日好書歷歷,珍版雲集,盛況令人垂涎不已,無奈囊中羞澀,只能望洋興嘆,未能購得善本」,以至日後談起,頗引以為憾。中國科學社專門印行《中國版本略說》一書,作為本次中國書版展覽會的紀念刊。

明復圖書館由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整體為現代派風格,建築形體簡潔,立體構圖嚴整。整棟建築二層以上腰線和簷口做幾何化紋樣裝飾,外牆的材質和色彩對比強烈,開窗富有韻律感。主入口裝飾豐富,裝飾紋樣具有明顯的東方特徵。明復圖書館的建造和創辦,凝結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賽先生」科學救國的夢想和實踐。這座歷經90年風雨滄桑的小樓至今尚存,在幾易其名後於2012年更名為「黃浦區明復圖書館」。它靜靜地佇立在陝西南路235號院落中,如同一個閱盡世事變遷、隱於鬧市的睿智老人,欣慰地觀賞他當年播下的科學種子在園中生根發芽、今日開花結果的場景。

《中國科學報》 (2020-12-17 第5版 文化周刊)

相關焦點

  • 公共圖書館是城市文化發展重要標誌
    原標題:公共圖書館是城市文化發展重要標誌   第32個「圖書館服務宣傳周」25日正式開啟,記者專訪深圳圖書館館長張巖。
  • 200多年前,中國第一家公共圖書館誕生在濟南
    最近,濟南文化學者侯林、侯環在《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0年第三期發表論文《周永年成功創辦藉書園新考》,論文以最新發現的翔實文獻證實,所謂周永年創辦藉書園以失敗告終是一個天大的誤會與謊言;事實是:周永年在首次創辦藉書園失敗後的二十餘年裡,與其家人棄產營書,歷盡艱辛,二次創業,終於實現宏願,中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藉書園藏書樓雄立濟南周氏朗園賢清泉上,公開開放,供人借閱傳抄,嘉惠士林近百年之久。
  • 三門峽市區這家公共圖書館新館今日開放
    湖濱區公共圖書館(新館)今日正式開館!邀您一同翻開湖濱區公共圖書館新館精彩的第一頁!湖濱區公共圖書館位於上陽路南端南山腳下,背依南山,面臨澗水。此地有茂林修竹,曲徑通幽,更有紫氣縈繞,白雲盈懷。勝景壯懷,三省煙雲來眼底;高風流韻,千秋聖哲入心頭。
  • 深圳市育山科技協會成立—新聞—科學網
    深圳市育山科技協會成立現場與會領導嘉賓為深圳市育山科技協會推桿啟動成立儀式 【科學網 朱漢斌攝影報導】11月6日下午,由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發起的深圳市育山科技協會正式成立據悉,目前該協會是中國大陸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與全球各地玉山科技協會互動的社團組織。 玉山科技協會最早於1990年由美國矽谷的華裔企業家、華人科學家等發起成立,以協助當地華人從事創業、投資、經營及管理為主旨,是北美最有經濟影響力的華人社團。至2012年,全球已有15個玉山科技協會遍布北美、東南亞等地。
  • 公共圖書館如何煥發生機——四川圖書館現狀調查
    東方網8月14日消息:公共圖書館過去一直是老百姓汲取知識的一塊文化「熱土」。然而,記者在四川採訪時卻發現,受藏書「供需脫節」、服務質量不高以及網際網路普及等因素影響,大多數公共圖書館「上座率」不高,僅有的幾家優質圖書館則人滿為患。
  • 合肥:民營實體書店加入公共圖書館聯盟
    而對合肥市圖書館來講,吸收實體書店轉型加入圖書館聯盟,是藉助民間資本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益嘗試,擴大和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陣地,能讓公眾享受到更優質的公共閱讀服務,增強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動性。所以,書店不賣書,有利於公共文化服務方式轉變。   前些年,我國的民營實體書店發展很快,服務網點多,這是一種優勢。
  • 中國盲文圖書館攜手阿里巴巴發起「讀光計劃」,數字科技溫暖1732萬...
    中國殘聯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呂世明表示,引進高科技,為廣大殘障人士提供智能化服務,是幫助他們改善生存狀況、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讀光計劃」首批成果「讀光計劃」的首批成果之一是阿里雲、浙江大學與中國盲文圖書館聯合共建「智能家居館」,並計劃一起向視覺障礙人士捐贈5000臺天貓精靈智能音箱。
  • 蒼南圖書館評為國家一級館 公共文化服務開啟新的篇章
    日前,從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網站獲悉,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定級結果出爐,蒼南圖書館再次被評為國家一級館。  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定級工作於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全國範圍內進行。
  • 北京西城區第一圖書館:設置視障人閱覽室 讓盲人感受閱讀魅力
    西城區第一圖書館成立於1956年,前身為北京市立圖書館西單分館。它是全國首家獲得國際圖聯會員資格的區縣級圖書館,被文化部評為一級圖書館。作為中國盲文圖書館分館,西一圖視障人閱覽室擁有豐富的盲文圖書和有聲讀物。我在閱覽室看到,盲文圖書大多是牛皮紙材質,比普通書籍厚很多,內容以國學經典、中醫脈學和外國文學名著為主,還有一些明盲文對照的兒童繪本,方便不同視力水平的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閱覽室的電腦裡安裝了讀屏軟體,可以輔助弱視讀者閱讀書記文稿。
  • 中國「最好學」的古鎮,擁有最大鄉村圖書館,書本報刊靠海運馬駝
    前幾日毛線遊玩雲南「極邊第一城」騰衝,在和順古鎮裡意外地發現了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之一—和順圖書館。和順鎮在2005年被評為「魅力中國·十大名鎮」,當時的推薦詞是這麼表述的:「和順鎮的人大都「不務正業」,放牛的老人經常清晨上了山,把牛放在山上吃草,自己卻到圖書館看書。」
  • 集圖書館、文化館、大劇院、檔案館四大功能於一體 南通開發區公共...
    原標題:集圖書館、文化館、大劇院、檔案館四大功能於一體 南通開發區公共文化中心啟用   昨天,南通開發區公共文化中心正式啟用。
  • 「紅色書屋」暨省圖書館南太行分館揭牌,河南公共文化服務新添一個...
    7月15日上午,公共文化服務試點「紅色書屋」暨「河南省圖書館南太行分館」在南太行國學院揭牌。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巡視員康潔表示,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務面臨著全新的改革,要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圍繞文旅融合,探索建立全省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徑,「紅色書屋」暨「河南省圖書館南太行分館」在南太行國學院的設立不僅是全省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試點,也是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典型代表,對推動公共文化「嵌入式」服務、促進全省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圖書館留言的湖北農民工:我又辦了東莞圖書館讀者證
    在東莞務工17年的湖北農民工吳桂春與東莞圖書館結緣12年「我叫吳桂春,今年54歲,是來自湖北的農民工。6月26日下午,在人們視野當中消失了一天的我,再次走進東莞市圖書館,重新辦回端午節前一天剛剛退了的讀者證。僅僅經過一天,我在東莞已經找到了新工作,又能繼續來圖書館讀書了。東莞這座城市留下了我的人,東莞圖書館的書籍留住了我的心。
  • 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名單出爐,材料科學入選人數位列第一
    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名單出爐,材料科學入選人數位列第一 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2019-01-17 21:22
  • 中國第一座交叉索斜拉橋落成,外媒:好事都是中國的
    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國在這數年的時間裡完成了很多堪稱世界奇蹟的工程,其中最為盛名的莫過於這兩年才建成的港珠澳大橋了,簡直就是人類的鬼斧神工,要說這個世界上能夠與中國比擬造樓、造高鐵技術的國家還有,但是比造橋那可真沒有敵手。
  • 到廣州黃埔區圖書館和廣州大劇院,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公共雕塑大展...
    到廣州黃埔區圖書館和廣州大劇院,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公共雕塑大展去金羊網  作者:梁懌韜 謝暢  2019-01-19 金羊網 記者 鄧勃 攝金羊網訊 記者梁懌韜 謝暢 通訊員郭哲涵報導:廣州市民和來穗遊客,將能在家門口看到粵港澳大灣區頂尖的城市公共雕塑展覽。
  • 中關村全景科技成果轉化創新聯盟成立—新聞—科學網
    中關村全科盟是由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負責業務指導的面向全國開展規模化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非盈利組織,以期通過市場化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規模化轉化與區域主導產業健康發展。 中關村全科盟不僅覆蓋到了所有學科、產業,重點是應用學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覆蓋了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全鏈條,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所有產品,它還覆蓋了中國的所有區域,並延伸到一帶一路國家。
  • 《中國古籍珍本叢刊·河南大學圖書館卷》出版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周斌席小超    本報開封訊 11月1日,來自全國公共圖書館、科研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的專家、學者匯聚河南大學,共賀該校《中國古籍珍本叢刊·河南大學圖書館卷》出版發布。
  • 《2020年深圳「圖書館之城」閱讀報告》發布
    服務之最——統一服務遍全城,新出「免押」勵讀證  截至2019年底,深圳共有公共圖書館673個,其中市級圖書館3個,區級圖書館9個,街道及以下基層圖書館661個,與286個各類自助圖書館(包含城市街區自助圖書館235個、24小時書香亭51個),共同形成了覆蓋全市所有街區的公共圖書館網絡體系。
  • 好玩│走進商場 感受科技絲綢的魅力,觸摸原木的溫度
    ◆ 布料圖書館:Textile + Station絲的進化展日前,TextileLibrar(布料圖書館)在僑福芳草地開啟了一場名為「Textile + Station絲的進化展」的展覽,向你全面展現「科技絲綢」的魅力。布料圖書館成立於2015年,是國內首家集定製化研發、跨界設計應用於一體的新概念面料科技創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