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數閩南人一生的宴席 領略閩南宴席的民俗特色

2021-01-08 閩南網

  福建民間設宴辦酒,各地方志多有記載,而閩南在這一方面對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的保留,可謂十分完整,泉州宴席民俗又在閩南宴席文化中頗具代表性。在泉州,宴席頗具典型性以及重大意義的一般有滿月宴、四月宴、周歲宴、十六歲宴、壽宴(一般50歲以上)、婚嫁宴和喪宴。宴席的形式和傳統,在規定之中又隨著每個年代的不同發生著細微的變化,同當時的經濟、政治、社會等情況密切相關,通過這些民俗從傳統到今天的演變,也可以一窺社會經濟之變化與發展。在中國名廚委資深委員、泉州老一輩閩菜大師程振芳饒有意思的講述中,你能感受到閩南宴席獨有的民俗特色。

滿月宴 開啟人生第一宴

  民間時常有生子後的宴請,而在泉州的宴席民俗文化裡,滿月宴是新生命來到人世後首先要經歷的第一個較為重要的宴席,無論家境富裕,還是貧乏,人們都會儘量禮儀到位,為家中的新生兒辦場滿月宴。

  滿月宴以「香油飯」作為頭道菜開席,寓意孩童能夠健康長大。香油飯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八寶飯」,一種是俗稱「浥飯」。八寶飯內有乾貝、蝦米、香菇、肉等食材,同米飯合煮而成,有鹹有甜,在福州地區的滿月宴席上較多使用此種煮法。「浥飯」則在食材方面一定要有豆乾,另外還有松菇、肉末等食材。這個民俗發展到了後來轉變成了以炒麵、滷麵等菜品代替香油飯作為頭菜,為何會用這些來代替香油飯呢?這是因為以前經濟條件受限,民間宴席上的菜品多在當地取材來製作,閩南地區多產稻米,麵食在閩南地區算不上主食,而在如此重大喜慶之日「奢侈」一把,讓鄉親鄰裡能夠吃上平日難以吃到的麵條。

  宴席的尾菜部分,講究「全甜」,具體以甜湯等菜品結尾,並且菜式講究「全」的圓滿,如多為全雞、全鴨等家禽。現今由於經濟和水產養殖技術的發展,全魚也漸漸成為人們喜愛選擇的菜式。

周歲宴須在滿周歲當天舉行

  滿月宴之後,就是閩南人壽誕中最為隆重的周歲宴了,俗稱「度晬」。因為是壽宴,與滿月宴的頭菜「香油飯」不同,很多時候,它的頭菜是面。在閩南語裡「面」與「命」諧音,寓意著生命;另外傳統文化觀念認為面越長越好、越粗越好,煮的時候不能斷。這是因為宴席民俗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是密切相關的,古早的醫療設施簡陋、醫療水平低,孕婦在家蹲於大木桶內生產,對胎兒和孕婦來說都有著極大的風險。這樣出生的胎兒、包括出生後的衛生護理等因素,在頭一年裡新生兒的死亡率是極高的。人們無力改變當時的醫療和經濟條件,只好將對新生命的關懷寄託於這些儀式當中,比如吃麵就是希望新生兒的生命力能同「面」一樣堅毅有力。

  因而,周歲宴在閩南宴席民俗文化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周歲以前新生兒未斷奶,是很難養活的階段,也是小生命存活下去所要經歷的第一道極其艱難的坎,一旦過了周歲,人們辦宴歡慶,預示著這個生命真正走向了開始。因為是十分重要的宴席,所以周歲宴必須在新生兒滿周歲當天舉行,不能推遲或者改時間,親戚鄰裡都要儘量在當天抽空參加。而四月宴則同周歲宴,在宴席菜式和儀式的安排上大同小異,只是規模比周歲宴要小,是小一號的「周歲宴」。

其他生誕宴

男做九女做十

  在閩南泉州,十六歲宴是具有地方民俗文化色彩的生日宴席,它的舉辦表示宴席主角已經長大成人,在古語老話裡男孩稱作「成丁」,女孩稱作「及笄」。閩南地區各家習慣按古俗大辦酒席,隆重慶賀兒女成年。另外,由於十六歲是最後一次祭祀床母、簷口媽、夫人媽等神明,故稱「洗契」,意為兒女對其脫離結契,所以供品特別的豐盛,有的人家還會將供品和親朋贈送的禮品陳列在一起,讓人們參觀,以示孩子的貴氣。

  而做壽宴,則一般是針對50歲以上者,以前生存條件較為惡劣,人口平均壽命較短,一般娶了兒媳,嫁了女兒,有了孫子就開始做大壽了。而現在醫療水平發達,經濟條件提高,人們多在七十歲才開始做壽。在做壽裡有個說法,那就是「男做九,女做十。」比如說男性今年六十九歲了,就做七十歲的生日,女性則在七十歲當天做七十歲的生日。這是由於古時觀念重男輕女,「九」音同「久」,寓有長壽之意,所以男性特別一點,要「男做九」。做壽年年有,所以不像周歲宴那樣嚴格——必須滿周歲當天舉行,壽宴可根據宴席主角等情況進行適當地推後。

  菜式主要取諧音上的吉祥寓意,比如多以「雞鴨」為原料,因為在閩南語裡「鴨」同「百」諧音,寓意長壽百年。另外在壽宴上,甲魚類食材也較為受歡迎,主要是甲魚在中華文化裡象徵著長壽。在菜式的命名上也儘量體現美好寄望,比如多以「鶴」或「仙」等字眼出現在菜名裡,喻示福壽延年。

  講究「頭甜尾甜」的宴後甜湯亦很有講究,以蓮子、花生為主材,寓意「百子千孫」,後代開枝散葉。早時又常以「滿月圓」或者桃包、壽桃包(一種包有甜豆沙豆泥的包子)祝壽,慶賀生日。現在則多以蛋糕替代,如此習俗變化也可體現時下經濟全球化,西方文化對中式傳統文化的滲透,比如西式糕點現在就成了慶生甜品的主流。

婚宴所有宴席中

排場最龐大講究

  說完有關生日宴席的種種,就要說到人生一大喜事——婚宴,婚宴也是閩南宴席中排場最為龐大,菜式等安排最為講究的宴席。在農村地區,宴席一般安排二十四道菜,傳統宴席用的桌子為十二人的方桌,古早時候經濟條件不好,那時人們食慾大,所以準備的飯菜量也極大,還會準備「肉夾包」給賓客,讓客人在宴席結束後打包帶走。現在二十四道菜的規矩還在,但飯菜量已經明顯沒有以前那麼多了,一方面現在大家的溫飽都解決了,許多美味常見,不似以前那樣帶著飢餓的狀態參加宴席;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發展,開席前都有上飲料,賓客未進餐之前多飲液體已經肚子飽了一半,等到開席,就有點「戰鬥力」下降了。

  一些縣城宴席上會有十六道菜以上的安排,比如德化縣城。不過改革開放後,縮小了農村和縣城之間經濟水平差距,宴席菜式上雖然還講究「全」和「圓滿」,備有全雞、全鴨、全燒豬等,但海鮮在宴席上所佔比例上升了。宴席以「紅圓」(以糯米加部分米碾成粉為原料的食品)開頭,喻義喜慶和好看,湯內放姜或代表吉利的金橘等來調味,味道甜蜜,寓意甜蜜圓滿。收尾多為四果湯、蓮子、棗、冬瓜糖水,俗稱「四果」,喻義吉祥。

  婚宴上的菜品和食材的數量一律為雙數,表示新郎新娘出雙入對,菜名的取法也多用「龍」或「鳳」的字眼,來表示男女雙方相伴相隨,長長久久。婚宴上最忌諱烏龜、鱉等,因龜鱉有「戴綠帽子」隱意。 

喪事宴

生命終結不說再見

  人生走到最末,離開人世,還是和宴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就是喪事宴。值得一提的是,閩南民俗文化裡認為只要去世者生前已經四代同堂,則視為「喜喪」,認為去世者由於行善積德的造化,已經圓滿結束這一生,應噹噹做開心的宴席來舉辦。喪事宴一般不請亦不道別,在喪事宴上說「再見」似乎不是那麼一件可喜的事,主人也不會像有好事臨門一樣出門迎送賓客,對於前來參加宴席的賓客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喪宴應該不請自到,婚宴則要三請才到。

  閩南沿海一帶講究「九拖十」,所以宴席多為九道菜加一道甜湯,最後一道甜湯有溫馨寓意,它是對於還在世之人的美好祝福,認為先人已走,失去親人之痛不可免,但是還在世的人們生活會繼續甜美下去。由於喪事都是突然而至,不像周歲宴、婚宴等那樣可以提前準備全面,加上經濟的限制,所以喪事宴的菜品更是充分體現了當地取材的特點,比如蘿蔔飯,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也因此喪事宴上的菜品和禮儀都較為隨意。因為主人家痛失親人,處於十分悲慟的狀態,這時候親戚鄰裡們也都會極力幫忙,做喪事宴的廚師,一般都是不拿報酬的,屬於義務幫忙,這也體現了閩南人民之間民風的淳樸真摯。

  (內容來源:東南早報記者賴小玲實習生陳藝文/圖)

相關焦點

  • 閩南風味宴席,竟和威士忌如此般配
    周末吃一頓閩南風味的傳統宴席,朋友帶來一瓶尊尼獲加15年威士忌雪莉版,美味佳餚配好酒,吃的尤其暢快!加了點冰塊喝,入口非常柔順,喝了好幾口也不覺上頭,反而越喝越有順口,一問才知道有40°呢,這輕柔順滑的口感,入口後馥鬱清爽的酒香,是一款十分受女性喜愛的好酒,滿桌女性喝起這款酒,一點不比男性少。
  • 閩南正月初九熱鬧又講究的「天公生」民俗
    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閩南地區有許多閩南民俗,其中正月初九又稱為天公生,在這一天,人們會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又俗稱"敬天公"。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之一。今年的天公生陽曆在2020年2月2日,原本正月是閩南人一年中拜拜最濃重的時候,但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來襲,疫情嚴重,所有的廟會活動都取消了,泉州祭拜天公大型活動也不例外,一般都是在家裡自己舉行了,廟會就沒有參與了,但是在家拜天公的氛圍一點都不減,熱鬧又講究!
  • 閩南千年古鎮晉江安海秀特色端午民俗「嗦囉嗹」
    閩南千年古鎮晉江安海秀特色端午民俗「嗦囉嗹」   2015-06-20 18:33: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閩南習俗】神通廣大的閩南床母神,你是否拜過?
    在閩南人的信仰裡,這位從不露臉卻神通廣大的床母,便是孩子們最勤勤懇懇的保姆兼保護神。之後是漫長的十六年,一直到父母為床母準備最後一場「答謝」宴席後,她的職責才算徹底完成。不過床幃到底是私密之所,有位男士在一旁總叫人不那麼舒服。於是,臉皮薄的閩南人對床神信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只留下一位床母,而將床公悄悄略去了。 自打小夫妻結婚起,床母便開始盡心竭力地為新人的後代努力了。如今在閩南人的婚俗裡,還完整地保留著新婚夫婦祭拜床母這一項內容,只是在細節上有些許不同。
  • 女人夢見宴席但沒吃的是什麼意思 女人夢見宴席
    夢境描述:我這個人特別愛長肉,一不留神,就會胖起來。平時,我比較注意我的飲食,肉吃得比較少。有一回我夢見我參加一次聚餐,餐桌上擺的都是水果,各種各樣的水果餐,我高興得差點喊出聲來。(女性,30歲)夢境解析:豐盛的宴席,是富足安康的象徵。夢中出現熱熱鬧鬧的宴席場面,表明你的生活狀況很好,這一夢境預示著你的社交能力會越來越強。
  • 宴席|企業年會,你不知道的小知識?
    有觀點稱,如今企業的年會像是閩南地區的「尾牙」,最早的「尾牙」其實跟吃飯沒什麼關係,而是一個傳統節日。每月的初二、十六,閩南商人會祭拜地基主和土地公神,祈求生氣紅火,稱為「做牙」。二月初二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各商家行號會在尾牙期間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
  • 家因為有「雞」而興旺發達 閩南民間賦予雞很多吉祥寓意
    其實,自古以來世人對雞就「偏愛有加」,人們在雞身上賦予了文、武、勇、仁、信「五德」,而在閩南民間信仰中,雞更是被當作吉祥的象徵,遇到敬天公、辦婚禮、「裝甌」等大事,都少不了雞。那麼,在閩南民俗中,雞到底有哪些美好寓意呢?
  • 從前的七夕,閩南人都在給這位媽媽慶生
    >閩南地區有「拜契」的信俗,按照傳統信仰十六歲以下的囝仔家長們都會拜契給神明當義子,以求神明庇護。因此在泉州七夕這天庇佑孩子健康成長的七娘媽的誕辰當中,有著獨特的民俗。不管有沒有給七娘媽拜契,她都會默默庇佑和守護著每一個囝仔~
  • 今日尾牙│廈門人過年習俗日曆來啦!還有這些閩南年貨,你吃過嗎?
    由於廈門的地緣特色,歷史上許多人過臺灣下南洋,回廈門過年要漂洋過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總是有些人不能回來,而這時家裡面仍然要為他留一個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圍爐必備食材過年,老廈門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有豬腳、魚、蔥、丸子、白蘿蔔、韭菜、血蚶等,家裡還要蒸年糕、發糕。
  • 專題報導:五店市閩南民間信仰「大觀園」
    當日,來自泉州地區蘇黃彭柴曹羋(莊)六姓的300多位族人,共在莊氏家廟慶祝先祖陸終公的誕辰。  僅隔一日,5月13日,五店市傳統街區又是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晉江市五店市傳統街區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斌說,五店市傳統街區堪稱為閩南民間信仰「大觀園」,街區內包括有石鼓廟、祖佛主公、蔡氏家廟、莊氏家廟等十餘個宗教文化活躍的場所,既供奉著觀音菩薩、土地公、城隍爺城隍夫人等民間信仰「大咖」,也有順正王、陳金李夫人、二夫人媽、虎帥爺等地方保護神,如今不少民間信仰延伸的民俗還在街區裡保留和傳承著。  那麼,閩南民間信仰及其習俗是如何產生的呢?
  • 廈門「年食」:蘊藏閩南文化精髓
    自古以來,在廈門,有眾多與民風、民俗相伴而生的特色美食。過年之時,這些寓意美好、以傳統手法烹製、歷經傳承、帶有廈門「烙印」的食物,為廈門人的餐桌增添了文化氣息。  市社科聯顧問彭一萬認為,這些過去在歲首用於祭拜祖先、神明的傳統美食,不僅與傳統的年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還蘊藏著諸多閩南文化的精髓,「保護這些閩南傳統的年味美食,無形之中,就是在守護屬於廈門特色的飲食文化,也滿足人們對『年味』的需求。」  如今,在廈門,原汁原味保留傳統「年味」的美食、習俗正在日漸減少,傳統舌尖美食裡所蘊藏的溫情也少了,不免令人遺憾。
  • 閩南「劍獅」起源追蹤:或與西南「吞口」民俗有關!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荷蘭人撤退後,鄭軍將士操練返家時,習慣於把盾牌掛在牆上,刀劍插進獅面的牙縫,正如獅子咬劍一樣。後來,這種「劍獅」像便成了臺南一帶的闢邪物,正如金門的風獅爺。 但這只是關於「劍獅」來源的說法之一罷了,照這種說法,大陸地區發現的「劍獅」,便都是從臺灣流傳而來。——我對這種說法,一直有深深的懷疑。 大陸地區的」劍獅「像究竟何時出現?
  • 閩南夜話|追憶「八仙桌」往事
    「八仙桌」,指桌面四邊長度相等、桌面較寬的方桌,每邊可坐二人,四邊圍坐八人,猶如八仙。老家的「八仙桌」(如圖)是「簡易版」的,用料是比較經濟的柏木或其他雜木,四條桌腿和桌面是可以拆卸的,桌腿和桌腿之間,用上下兩個十字的木條連接,可開可合,配套的是簡簡單單的長條凳,一面放一條,每條凳子可以坐二到三人。
  • 上猶客家特色傳統宴席?——龍門全魚宴
    富有文化寓意和地方特色的上猶客家傳統宴席  這兩位學子果然不負所期,寓意「魚躍龍門」的故事因此成了地方佳話,魚宴作為預祝「金榜題名」的鄉俗禮儀經數百年而被承繼下來,成了最受歡迎的地方傳統文化特色宴席——「龍門全魚宴」。
  • 閩南童謠傳承人傾盡一生保護傳承 擔心童謠沒了著落
    莊阿姨笑稱自己只是半個閩南人,雖然父母是惠安人,但由於父親工作原因,她生在廣東,長在青海,工作後才回到泉州,自小不懂閩南話。「三十年前,偶然聽到收音機裡正在教人念童謠。」她覺得很有意思,就開始跟身邊人學說閩南話,2011年去揚州的火車上偶遇傅老並開始學習童謠,現在已經創作了數十首童謠。「自己最大的滿足就是,現在3歲的小孫女在我的影響下也很愛念童謠。」
  • 漳州閩南古鄉,富有閩南味的飯後休閒之地
    漳州新晉網紅打卡點,最local最閩南style的水鄉,最原汁原味的閩南紅磚古厝味道。小橋流水人家,在漳州九十九灣的河道上,漳州新建了這個閩南水鄉,地理位置就在龍文區石倉街旁,距離漳州市區開車就半小時。
  • 七月初七,閩南人這樣過七夕!從古至今的老風俗:敬拜「七娘媽」
    七月初七,閩南人這樣過七夕!從古至今的老風俗:敬拜「七娘媽」七夕馬上就來了,在這個充滿浪漫神話色彩的愛情節日裡,在我國各地都有不少獨特的習俗,今天小編想說的是閩南七夕節的習俗與傳說。直到現在,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據說,在閩南地區,人們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是見不到喜鵲的影子的,因為所有的喜鵲都銀河給牛郎織女搭橋去了,也因此這座橋也叫做「鵲橋」。傳說七夕過後,喜鵲頭部就會全部禿頂,這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在它們頭頂蹂踏所致。
  • 閩南人過年的祭拜習俗盤點
    一、祭拜風俗最是多  閩南人十分重視祭神祭祖,尤以過年前後為最。  【十六「尾牙」敬土地】按照習慣,農曆每月的初二、十六,閩南人要祭拜土地公,所以臘月十六的祭拜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俗稱「尾牙」。這也是與每年的二月初二第一個「做牙」日——「頭牙」相呼應的。「尾牙」這一天,一般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紙」以祭神,祭拜時在門前擺上長凳(或案幾),供上「五味碗」。
  • 閩南臺灣床文化奇觀
    這話不無道理,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就是在床上度過的。床,猶如人生之舟,由此地到彼岸,從起點到終點,生生死死都離不開它。在地緣近、血緣親、俗緣同的閩南和臺灣,人們對床的感情在全國可謂獨一無二。床既是生活中的家具,也是民俗中的道具,演化出不少獨具情趣的禮儀和婚俗交融的床文化奇觀。
  • 閩南漁村「媽祖巡香」 盡顯「海絲」風情
    閩南漁村「媽祖巡香」 盡顯「海絲」風情  【解說】3月5日,農曆正月二十九,一場聲勢浩大的「媽祖巡香」民俗踩街活動在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蟳埔社區上演,村內「萬人空巷」,盡顯「海絲」風情。  【解說】當天,蟳埔社區家家戶戶架起了喜慶的拱門,擺上「香媽桌」,奉上鮮花、水果等供品,當地民眾從順濟宮請出媽祖神像,開始巡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