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五店市閩南民間信仰「大觀園」

2021-01-08 晉江新聞網

  5月11日上午,一場提線木偶表演在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莊氏家廟大門前舉行。當日,來自泉州地區蘇黃彭柴曹羋(莊)六姓的300多位族人,共在莊氏家廟慶祝先祖陸終公的誕辰。

  僅隔一日,5月13日,五店市傳統街區又是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原來,是位於街區祖佛主公的觀音送往南海進香後返程回來……

  魅力文都 印象五店市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有著『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千餘年來,各種民間信仰相互融合是一大特色。」晉江市五店市傳統街區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斌說,五店市傳統街區堪稱為閩南民間信仰「大觀園」,街區內包括有石鼓廟、祖佛主公、蔡氏家廟、莊氏家廟等十餘個宗教文化活躍的場所,既供奉著觀音菩薩、土地公、城隍爺城隍夫人等民間信仰「大咖」,也有順正王、陳金李夫人、二夫人媽、虎帥爺等地方保護神,如今不少民間信仰延伸的民俗還在街區裡保留和傳承著。

  那麼,閩南民間信仰及其習俗是如何產生的呢?據《晉江市志》記載,古代科技文化落後,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所造成的迷惑,使人們產生了泛神崇拜。加上歷史上各種宗教傳入晉江,相融演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具有濃鬱地方特色信仰崇拜民俗。

  千百年來,晉江民間泛神崇拜(即雜神崇拜)普遍又突出,人們以為宇宙萬物均有神明或鬼魅在主宰。諸如天有天公,海有龍王,地有土地,山神河鬼,花仙樹怪,甚至尿壺、馬桶也附有「鈴鎯公」和「棲棲媽」等。

  都裡鄉間,除各界分建都祀廟,各宗族建宗祠外,一個小小的村落甚至出現多座「擋境佛」、「角落神」、「土地公」等赫然的神觀佛廟。居民宅室,同樣也奉祀厝主、灶君、床母,以及關帝、菩薩、土地等,各種行業祀奉著形形色色的神明。

  閩南民間信仰,還隨著閩南人的足跡廣泛播遷移植到臺灣、香港、澳門和東亞、東南亞等地,成為海內外閩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如,五店市的順正府大王公,其分香分布各地,遠至菲律賓,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共百餘處。每年農曆九月初五是其誕辰日,從九月初一到初五,各地香客組成浩浩蕩蕩的儀仗隊,擎著當地旗號,一路敲鑼打鼓,抬著順正府大王公的分廟神像前來進香謁祖,信眾們覺得把祖廟的爐火帶回當地,分爐才會興旺!

  除此之外,閩南民間祭祀祖先也非常盛行,民間的祭祖活動有廟祭、墓祭、歲祭、生辰忌日祭,歲祭中有清明祭、端午祭、中元祭、冬至祭、除夕祭,宗族春秋還要舉行隆重「二祭」。如今,街區內的莊氏、蔡氏家廟就還保留著祭祀祖先的習俗。

  吳斌說,五店市裡目前保存著的各種民間信仰,體現著閩南地區海納百川的宗教特色,街區在建設過程中,把所有需要遷請他處的各類神佛統一安排在莊金土宅,供民眾進行民俗活動。今後,他們也將進一步保護、推動這些宗教民俗活動,讓閩南獨特的民間信仰成為街區一個精彩的文化符號,成為凝聚海內外晉江人的精神橋梁。

  順正王黃志

  信仰起源:順正王黃志的信仰始源於宋代,至今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結緣五店市:黃志祖籍廣東潮陽,生於宋孝宗丙午年(1186年),後隨父母遷居晉江。黃志十六歲時還是天生啞疾,父母為其到處求醫無果。忽然有一天,全家在田間耕耘勞作,一直以來啞口不言的黃志,望見青陽蔡次傅告假回故裡的隊伍,突其狂呼「蔡大人來啦!蔡大人來啦!」因此結識蔡次傅,並被收為書童。後來,黃志好學不倦,知天文識地理,德才超群,並坐化於石鼓廟,民眾塑為立身、雕木為神,青陽蔡氏俗稱「本宮公」。

  相傳,黃志成了神仙之後,每每都在民族危難之時顯應,助國救民,數建奇功,多次受朝廷敇封。其最後一次,是在明崇禎四年(1631年),蔡侃巡撫雲貴、建昌、四川時,黃志的英靈顯化助剿盜賊,功勳卓著,被敇封為順正大王。

  誕辰習俗: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五為順正王黃志的聖誕,民間俗稱為其「王公生」。近年來,王公生日之期,從農曆七月十八開始,各地信眾到五店市請戲敬獻,各種大戲可以連演100多場。有五店市的原住民說,除了「坐殿」的順正王外,街區內還有一尊順正王是「出鑾」的,當地有黑白喜事時,主人會邀請去鎮宅。

  另還有年兜守歲、酬謝順正王,祈順正王半年等相關習俗。

  信仰傳播:順正王信仰歷代香火旺盛,分香分布各地,遠至菲律賓,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共百餘處。

網友評論: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

如果你對網站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到交流平臺反饋    【我要提建議】

相關焦點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家因為有「雞」而興旺發達 閩南民間賦予雞很多吉祥寓意
    其實,自古以來世人對雞就「偏愛有加」,人們在雞身上賦予了文、武、勇、仁、信「五德」,而在閩南民間信仰中,雞更是被當作吉祥的象徵,遇到敬天公、辦婚禮、「裝甌」等大事,都少不了雞。那麼,在閩南民俗中,雞到底有哪些美好寓意呢?
  • 【閩南習俗】神通廣大的閩南床母神,你是否拜過?
    在閩南人的信仰裡,這位從不露臉卻神通廣大的床母,便是孩子們最勤勤懇懇的保姆兼保護神。於是,臉皮薄的閩南人對床神信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只留下一位床母,而將床公悄悄略去了。 自打小夫妻結婚起,床母便開始盡心竭力地為新人的後代努力了。如今在閩南人的婚俗裡,還完整地保留著新婚夫婦祭拜床母這一項內容,只是在細節上有些許不同。以泉州永春為例,新婦頭一次回娘家,媽媽必須準備好「床母錢」及一些祭拜時用到的食材,讓女兒以紅布袋打包帶回婆家。
  • 閩南媽祖信仰的基本特徵
    在源遠流長的媽祖信仰發展過程中,媽祖祭典沿襲古制,凸顯民俗,不斷豐富,日臻完善,形成了現在相對固定的程式和內容,並充分展示了鮮明的特徵:  (一)媽祖祭典是民間民俗活動與古代宮廷祭禮的結合物,是中華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閩南的「拜拜」,是迷信還是文化?
    「滄海曉月鼓浪披秋紗激情年華絲海的風兒甜甜的在暖流中對你不變的牽掛」閩南的美,不只在於山水,而在於那些獨特樸素的民間文化這裡介紹一個在閩南盛行很久的習俗----「拜拜」,我想身在閩南的人都不會陌生。曾有人戲稱,閩南的媽媽勤勞又顧家,不是在忙拜拜,就是在去拜拜的路上你覺得「拜拜」是習俗還是一種封建迷信活動呢?
  • 閩南地區崇拜的「風獅爺」是什麼,與普通石獅比有什麼特異功能?
    閩南的老百姓們喜愛尊崇「風獅爺」,不止是因為它外觀出眾,更是因為在民間傳說中「風獅爺」具有驅風闢邪的本領。「風獅爺」如此本領卻非一朝一夕練就,而是得了各方傳承。獅子,並非中國本土物種,多見於非洲、南亞、西亞等地。《後漢書》記載,漢章帝章和元年,月氏國曾向漢朝進獻獅子;章和二年,安息國也向漢朝獻獅。
  • 【信仰之躍】FISE 成都站專題報導
    我當時就想:「我去你媽的,這麼高跳進草叢就能減震了?」。這一跳,是中國車手的「信仰之躍」。每一次的飛躍都是信仰之躍,每一次跌倒受傷都是為下一次更完美的動作。從廣西天橋下簡易的土包;到昆明大山之間的東大土坡場;又到東莞的泰坦練習場,這個男人為了自己的夢想,背著睡袋不停輾轉賽場,只為了一片能讓他自由飛越的土地。杜鷂還開玩笑說農哥是一個背上背著臥室的男人,十分鐘就完成床位鋪設。關於杜鷂這個孩子,也和農政一樣,除了腦子裡全是騎車,就是身上多了些肌肉。
  • 反思丨我是民間信仰式的基督徒嗎?
    中國人有宗教信仰嗎?這是個很有趣,又充滿爭議的話題。有的人認為中國人普遍對宗教冷淡,因而沒有信仰。但有人提出反駁意見指出,你看各大廟宇煙霧繚繞,信眾甚多,豈可說中國人沒信仰呢?其實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中國人普遍對真正的宗教缺乏了解是事實,但崇拜各種民間神靈也是客觀存在的。
  • 泉州民間信仰之四:廣澤尊王——孝順牧童化作閩南遊子保護神
    升天前為出生於今安溪境內的牧童郭洪福,十六歲時在南安詩山鎮鳳山上坐化成神,因民間傳說廣澤尊王是「白目佛益境外」。據史志記載,廣澤尊王成仙登神後,神通廣大,有求必應,行仁賜福,興神助戰,功勳卓著。自宋至清,獲歷朝皇帝六次敕封祭典。所以歷代出外打拼的閩南人都視廣澤尊王為保護神,香火遍及華僑聚集地。】
  • 福建晉江五店市舉行「摸米龜、祈平安、送大米」民俗活動(圖)
    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9月21日,福建晉江五店市舉行「摸米龜、祈平安、送大米」民俗活動。群眾圍著一隻由6000斤大米築成的「米龜」從頭摸到尾,祈求風調雨順,全家健康平安。活動結束後主辦單位將這些由社會捐助的平安米免費送給市民和困難群眾,寓意「呷(吃)平安」。據介紹,「米龜祈福」習俗起源於福建泉州,現已成為閩臺特有的習俗活動。
  • 泉籍音樂人林垂立作曲 閩南歌《關聖帝君》首發
    泉籍音樂人林垂立作曲 閩南歌《關聖帝君》首發 2014年12月23日 16:34:20  來源:東南早報   早報訊 (通訊員 宋元郎 記者 張素萍)12月21日上午
  • 神明信仰:五王府傳說背後的歷史真實與文化認同
    (海峽之聲記者黃德展 黃偉華石獅蚶江報導)「當初是在多少年之前,誰也說不清了但是,在民間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背後,卻是兩岸往來歷史真實的一個折射,揭示了兩岸五王爺信仰背後共同的文化認同。   在12日蚶江澈漢五王府重建落成慶典前後,海峽之聲《閩臺走親鄉鎮行》報導組實地走訪了五王府,採訪了相關民眾和專家學者。   在蚶江鎮錦江村,少年時就開始跑海的漁民池強勝船長講述了關於五王府的第一個神話。那是他從小就聽長輩講起的一個傳說。
  • 「泉州民間信仰」泉州的天公信仰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天公,又稱天帝、玉皇大帝、玉皇上帝、昊天上帝、玉皇、玉帝,是至高無上的神祇,號稱昊天金闕至尊玉皇上帝,總管三界十方,是神鬼世界真正的皇帝。 我國敬天、畏天的思想由來已久。據傳上古唐堯時敬制鹹池之舞,帝舜興五禮以敬享上帝;商湯伐桀,周武王伐商,都要昭告於上天;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蒼天信仰有所淡薄。春秋戰國以前,對「天公」的崇拜是屬於樸素的自然崇拜。東漢以後,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宣揚因果報應六道輪迴,天公賞善罰惡的思想成為人們共有的信念。到了唐宋時期,道教發展很快,將原來廣泛流傳的敬天畏天思想發展為具體的偶像崇拜,並尊稱為玉皇。
  • 廈門新增兩個非遺傳習中心 兩岸民眾共同感受閩南文化魅力
    廈門新增兩個非遺傳習中心 兩岸民眾共同感受閩南文化魅力 2020-09-21 21:59:22明朝時期,錦裡村民從安溪清水巖祖殿分靈來清水巖清水祖師香火併在錦裡社建造宮廟,清水祖師信仰成為兩岸民眾共同的信仰,擁有廣泛的信眾。長期以來,錦裡村積極開展兩岸林氏宗親民間交流,成為閩臺文化交流的基地。  廈門市海滄區清水祖師(海滄)信俗文化節當天舉辦。
  • 以民間信仰為題材 臺灣漫畫家推出最萌媽祖(圖)
    中新網2月16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首屆臺北動漫節除了邀請多位日本輕小說作家與聲優跨海來臺,也邀請了十多位臺灣原創漫畫家發表新作。有趣的是,這次不少臺灣漫畫家發表的作品,不約而同以臺灣民間信仰為題材,獲得共鳴。
  • 泉州民間拜神明農曆日期一覽
    泉州民間有哪些神佛信仰 農曆敬附諸聖誕辰日期一覽今日泉州網2月15日訊 古城泉州被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佛、道、儒等宗教和民間信仰在此兼容並包,遍布城鄉的宮廟中出現各種神明同時奉祀的奇特現象。因為拜神明少不了廟宇和神龕,在泉州但凡有人祭拜的神明都會有一座寺廟或一間殿堂,比如泉州天后宮、關帝廟、鳳山寺,等等。
  • 正月初九閩南習俗敬天公 泉州人拜天公來歷有什麼講究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之一,再窮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慶節日就會殺豬倒羊來敬天公。  敬天公的民俗除了閩南地區,在臺灣和東南亞一帶的閩南華僑也廣為盛行,祭祀的風俗和規矩與閩南地區大致一樣。除了祈福保佑的含義外,「敬天公」更是華僑們思鄉的一種表達方式。
  • 閩南童謠的「生活歌」 見證深厚「兩岸記憶」
    2017年「清新福建行」系列報導之四作為泉州市級非遺泉州歌訣傳承人,今年84歲的傅孫義老先生經過長期的搜集和創作,到2016年底,已經整理出3200多首閩南童謠。這種古老的僅靠口口相傳的民間文化,已經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力。
  • 閩南"普渡月":紙紮畫燈裡的風俗
    這樣的燈籠被稱為「普渡燈」,在這富有閩南氣息的燈籠裡,蘊含著一個特別的閩南風俗。每年農曆七月份,石獅各村落的「普渡日」陸續來臨,七月初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起燈腳」,大家在家門口掛上這樣一盞「普渡燈」,當日黃昏,人們在各自門口擺上五味菜餚和酒、飯,進行祭祀。到了農曆八月初一,則有「倒燈腳」的風俗。製作紙紮燈籠的老吳向記者介紹,家中若有老人過世,需要掛綠色的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