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習俗】神通廣大的閩南床母神,你是否拜過?

2021-01-13 蓬壺小鎮

閩南拜床母所用的銅錢

睡夢中的嬰兒若嘴角上揚地甜笑,閩南人會告訴你,那是床母在和孩子嬉戲;呱呱墜地的嬰兒,若身上有些或青或紅的胎記,閩南人認為,那是床母怕錯認小baby而在他們身上打下的記號……

在閩南人的信仰裡,這位從不露臉卻神通廣大的床母,便是孩子們最勤勤懇懇的保姆兼保護神。打從小嬰兒的階段開始,她便默默照料成長中的孩子們。之後是漫長的十六年,一直到父母為床母準備最後一場「答謝」宴席後,她的職責才算徹底完成。



管新婚夫婦生孩子

床神信仰在中國的文化裡由來已久。傳說床神分男女——床公喜茶、床母好酒,兩公婆一起坐鎮床頭照管嬰孩的一切事宜。不過床幃到底是私密之所,有位男士在一旁總叫人不那麼舒服。於是,臉皮薄的閩南人對床神信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只留下一位床母,而將床公悄悄略去了。


自打小夫妻結婚起,床母便開始盡心竭力地為新人的後代努力了。如今在閩南人的婚俗裡,還完整地保留著新婚夫婦祭拜床母這一項內容,只是在細節上有些許不同。以泉州永春為例,新婦頭一次回娘家,媽媽必須準備好「床母錢」及一些祭拜時用到的食材,讓女兒以紅布袋打包帶回婆家。

這「床母錢」其實是兩枚銅錢,用紅色絲線串在一起。它擔任的是和「卜杯」一樣的功能,通過正反兩面代表神的旨意。日常不用時,只消將它系在床頭即可。新婦從娘家帶回食材後,婆婆便需要將它們加工成飯菜,之後在床上擺開一角,開始誠心誠意地祭拜。


自這一次祭拜後,新婚夫婦與婚床上的床母便有了約定:床母保佑新娘早日懷上寶寶,小夫妻則在重大節日為床母準備一些飲食。這些重大節日包括端午、冬至、過年,以及之後新生兒的十四朝、滿月等。至於食材則沒有特別的講究,即便是粗茶淡飯也無不可。

當然,遵照中國民間將七夕當做床母生日的習俗,閩南人家在七月初七這天,也要為床母準備一場慶祝生日的小型飯局。



還管小孩子健康成長

待胖娃娃呱呱墜地,床母的職責從這一刻開始轉變——她的工作重心,已全然轉移到小嬰兒的身上來了。


在醫藥手段有限的過去,小嬰兒若有個頭疼腦熱,總能叫家長們雞飛狗跳。為防範於未然,家長多願意向床母尋求幫助。於是床母的第一份職責,便是用自己溫柔的看護,盡力幫助小朋友遠離病痛的侵擾。


和其他神仙有塑像或畫像不同,閩南人幾乎很少人知道床母長啥模樣。她們在祭拜床母時,也只是在床上擺好碗筷,對著虛空祝禱一番。儘管從不露面,但閩南人還是能從嬰兒的表情和反應裡,找到床母細心呵護自家孩子的痕跡。


如果嬰兒身上正好有個胎記,閩南人認為那是床母為避免錯認嬰兒,在寶寶身上打下的記號。只不過這印記有時不巧打到臉上去了,父母們也只能遺憾地照單全收,他們終究沒有途徑去和床母反饋她的一時失手。

倘若嬰兒夜間睡不踏實,民間認為拜床母也有奇效。最有趣的還屬嬰兒的表情——若他們在睡夢中發笑,閩南人相信,那是慈愛的床母正在逗弄嬰兒。或許在這場酣夢裡,床母也開始嚴肅地教導給孩子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否則這愛遊戲的娃娃為何偶爾蹙起了雙眉?


從科學角度講,嬰兒的反應都有對應的解釋。不過在有太多未知的過去,床母的存在,不也正是溫柔和慈愛的「安慰劑」嗎?

【關於蓬壺小鎮】

蓬壺小鎮 致力於傳播在地文化和推廣鄉土特產。「熟悉而淡去的味道,熱望卻遠離的人情。我們逝去的,在那些鄉鎮角落依然有跡可循。」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請關注

官方微信:penghutown

新浪微博:@蓬壺小鎮

【聯繫我們】

爆料、投稿、合作、私聊請加主編~私人微信:zaipenghu

相關焦點

  • 盤點泉州冬至有哪些習俗 閩南人吃湯圓拜床母趣多多
    泉州人過冬至有什麼講究 今日泉州網12月22日訊 2015年12月22日12時48分,將迎來冬至節氣。巧合的是,2014年的今天也是冬至。在閩南地區,泉州人把冬至稱為「冬節」,意味著過了冬至就快過年了,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每到這一天,不少地區的民眾都要搓冬至丸子,並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祖行動。那麼,你知道閩南冬至有哪些習俗嗎?
  • 身為閩南人,不能不拜神!
    對於此事,他們可以說是樂在其中—— 有人說,閩南人有可能對自己摳摳嗖嗖、隨意鬆散,但是一講到拜神,簡直就像是換了一個人。 畢竟,從出生到長大成人,他們拜過的神,大概比你在所有神話電視劇裡見過的總和都要多。
  • 閩南入厝習俗,你知道嗎
    對閩南人來說,「起厝」等同於「建業」,是不可疏忽的大事,而「入厝」在閩南人看來,將會與之後一家人的運勢息息相關,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在閩南「起厝」、「入厝」時候,有著許多有趣的講究與習俗。 自從人類定居生活以來,房子在人的生活中就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辛辛苦苦一輩子,就是為了建一所漂亮的房屋,供自己和家人幸福美滿地生活一輩子。
  • 閩南人過年的祭拜習俗盤點
    過去,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與城市完全不同,不僅習俗多,食物多,而且年味也足。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農村濃鬱的「年味」。雖然,如今的農村已經逐漸城市化,老的習俗保留下來的越來越少,但是其濃厚的年味依舊是城市裡找尋不到的。
  • 七月初七,閩南人這樣過七夕!從古至今的老風俗:敬拜「七娘媽」
    七月初七,閩南人這樣過七夕!從古至今的老風俗:敬拜「七娘媽」七夕馬上就來了,在這個充滿浪漫神話色彩的愛情節日裡,在我國各地都有不少獨特的習俗,今天小編想說的是閩南七夕節的習俗與傳說。直到現在,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據說,在閩南地區,人們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是見不到喜鵲的影子的,因為所有的喜鵲都銀河給牛郎織女搭橋去了,也因此這座橋也叫做「鵲橋」。傳說七夕過後,喜鵲頭部就會全部禿頂,這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在它們頭頂蹂踏所致。
  • 閩南臺灣床文化奇觀
    閩南和臺灣人習稱床為「眠床」,為何要加個「眠」字?原來,臺灣個別地區沿襲祖籍地粵東一帶的習慣,稱飯桌為「床」,如不加個「眠」字以示區別飯桌和睡床,豈不鬧出一些笑話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今,閩南和臺灣人都很看重婚床,結婚的花費有相當部分就是花在床上的。
  • 從前的七夕,閩南人都在給這位媽媽慶生
    >閩南地區有「拜契」的信俗,按照傳統信仰十六歲以下的囝仔家長們都會拜契給神明當義子,以求神明庇護。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 按照這一習俗,家中若是生男孩,出生後的第一年的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契母(乾媽)。每個地方的流程不盡相同,舉例說明如下:祭拜時,囝仔的父母會請寺廟裡的師傅以紅紙手書一張契約,約定雙方的責任和義務。若神前「卜杯」通過,契約便正式生效,就會用古幣、鎖牌、銀牌、紅絨線為項圈帶在囝仔身上,直到十六歲七夕當天取下。
  • 正月初九閩南習俗拜天公 漳州有哪些考究習俗?
    正月初九,在閩南地區是一個極重要的祭祀活動,即拜天公(閩南地區將神話中的玉皇大帝稱為「天公」)。傳說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為此,當地人們會製作龜粿、發粿等作為供品,供奉「天公」,進行祭祀活動,紅龜粿呈龜紅色,打龜甲印,象徵長壽。
  • 【冬至習俗】盤點泉州冬至有哪些習俗,泉州人吃冬至圓拜床母趣多多
    明天就是冬至了,家人會告訴你:「吃了它,就能長一歲呢。」喏,就是它啦。說起冬至,閩南人都知道它是吃「湯圓」和祭祖的節日。閩南地區最常聽到流行幾十年的臺灣歌曲《賣湯圓》,好聽又易學,幾乎人人都能哼唱。作為泉州人你知道麼,閩南的冬至不能說「冬至快樂」!☟
  • 正月初九閩南習俗敬天公 泉州人拜天公來歷有什麼講究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之一,再窮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慶節日就會殺豬倒羊來敬天公。  敬天公的民俗除了閩南地區,在臺灣和東南亞一帶的閩南華僑也廣為盛行,祭祀的風俗和規矩與閩南地區大致一樣。除了祈福保佑的含義外,「敬天公」更是華僑們思鄉的一種表達方式。
  • 今日尾牙│廈門人過年習俗日曆來啦!還有這些閩南年貨,你吃過嗎?
    這也將是廈門人最忙的一個月許多像小編一樣的年輕人可能都對傳統習俗不是太了解別急,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廈門人的過年日曆照著這個日曆一件一件做咱就能好好過個歡喜年啦!臘月廿四子時一過,有的廈門人就會開始恭送灶王爺。送神的時候,老廈門人家裡會準備一桌吃的,以湯圓、糖果、麥芽糖等甜食為主,意寓讓灶王爺嘴甜、多說好話。送神後就可以進行「清塵」和置辦年貨了廈門人辦年貨,種類很多。春聯、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餞、水果、炸物等也要備齊。
  • 正月初九閩南人習俗拜天公,隆重熱鬧又講究
    拜天公其實就是敬拜老天爺,每年正月初九,敬拜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南民俗之一,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會殺豬、殺鴨、殺羊、殺雞來敬拜天公,祈福保佑家人平安、福星高照、事業有成和風調雨順。拜天公從大年初八晚上12點開始。
  • 專題報導:五店市閩南民間信仰「大觀園」
    晉江市五店市傳統街區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斌說,五店市傳統街區堪稱為閩南民間信仰「大觀園」,街區內包括有石鼓廟、祖佛主公、蔡氏家廟、莊氏家廟等十餘個宗教文化活躍的場所,既供奉著觀音菩薩、土地公、城隍爺城隍夫人等民間信仰「大咖」,也有順正王、陳金李夫人、二夫人媽、虎帥爺等地方保護神,如今不少民間信仰延伸的民俗還在街區裡保留和傳承著。  那麼,閩南民間信仰及其習俗是如何產生的呢?
  • 正月習俗大全,在中國臺灣潮汕閩南春節這麼過更有味~嗨翻春節
    炎黃子孫都把春節當成,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來過。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臺灣民謠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困到飽初四接神 初五隔開 初六是挹肥初七七完 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日初十吃食 十一請子婿十二請查某子轉來食泔糜仔配芥菜十三關老爺生 十四月光 十五是元宵暝看了之後有沒有內心一種形象間潔地描繪出南部沿海地區過年的習俗對年的盼望和人們祈禱
  • 這些閩南傳統節日你都知道了嗎?
    閩南閩南地區很注重民間傳統節慶,習俗與臺灣基本相同。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節前家家戶戶貼春聯。除夕夜,合家圍爐(火鍋)吃年飯。有的通宵不眠,名為「守歲」。長輩把紅包分給未成年的孩童,名為「壓歲錢」。初一凌晨,點燃爆竹「開正」。人們換上新裝到族人親戚家按輩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賀新喜。
  • 閩南的「拜拜」,是迷信還是文化?
    「滄海曉月鼓浪披秋紗激情年華絲海的風兒甜甜的在暖流中對你不變的牽掛」閩南的美,不只在於山水,而在於那些獨特樸素的民間文化這裡介紹一個在閩南盛行很久的習俗----「拜拜」,我想身在閩南的人都不會陌生。曾有人戲稱,閩南的媽媽勤勞又顧家,不是在忙拜拜,就是在去拜拜的路上你覺得「拜拜」是習俗還是一種封建迷信活動呢?
  • 你們聽說過「拜床母」嗎(民俗文化)
    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交拜。古裝劇裡面經常上演這種婚俗文化 。但很少聽過拜床母,拜床母是一種民間習俗,主要流行在臺灣地區,福建個別地方也有。什麼是「拜床母」呢?床母圖在每年的農曆七月七,臺灣民間都要過床節,據說這一天是床的生日,家家戶戶都準備豐富的飯菜等貢品,整齊地擺放到床上,十五歲以下的小孩子都要在大人的指導下,穿上新衣服,給床母娘娘行跪拜之禮。
  • 閩南正月初九熱鬧又講究的「天公生」民俗
    玉皇大帝雕像【拜天公的儀民俗傳說】閩南民間傳說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用壽桃祭拜為其慶祝生日,而玉皇大帝在閩南被百姓尊稱為"天公",所以才有初九拜天公的說法。玉皇上帝在天庭統領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眾神,由於他的地位至為尊貴,所以民間習俗在祭拜天公生時,也是非常慎重,民間俗諺說:"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貴。
  • 臺灣七夕習俗 祭七娘媽辦成年禮拜月老
    在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 閩南的年俗:閩南文化就是這般有魅力,這些圖片讓你如臨其境
    本著「禮尚往來」的原則,這個春節,就是在嶽父嶽母家過的。妻是閩南人,家住泉州永春。說起永春,也許少有人知道,若說詠春拳,恐怕少有不知道的。據說詠春拳與永春白鶴拳同宗,是南拳的一種。老人們說,詠春拳流傳廣泛,鄭成功的軍隊和天地會的會眾中,就不乏詠春拳高手。傳說雖然未必可信,詠春拳在江湖上的名望倒是響噹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