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科技:華為顯示晶片試生產,國產替代助推產業鏈再上風口

2020-12-05 騰訊網

自從華為購買晶片受限開始,公司便著力實現技術獨立,改道OLED驅動晶片。

今年9月份左右,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籤發《關於終端晶片業務部成立顯示驅動產品領域的通知》,文件顯示華為將組建顯示驅動晶片及部件產品領域團隊,包括顯示驅動FAE(現場應用工程師)、顯示驅動產品管理等。

近期,華為顯示驅動晶片正式流片,即已經完成集成電路設計,試產出成品並測試,通常情況下,測試通過後即可大規模生產。以目前情況來看,顯示驅動晶片製程最高僅為28nm工藝,自主技術主導的晶圓代工廠完全可以滿足生產條件。

從行業層面看,最近顯示面板價格持續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晶圓廠驅動晶片產能急缺,即便是臺積電此前也在此方面尋求擴產,和一家韓國客戶洽談代工OLED屏幕驅動晶片。

華為產業鏈中顯示屏供應商TCL科技(000100)旗下的華星光電子公司華顯光電,長期從事中小尺寸TFT-LCD/OLED顯示模組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華睿光電主要從事自主IP的OLED關鍵材料的開發。結合公司此前業績來看,TCL科技前期布局的OLED領域已然進入收穫期。

專注半導體顯示領域

TCL科技重組前主營業務是家電製造,行業內銷量方面常年穩居前三,半導體顯示領域相關業務僅作為側翼輔助發展,但是增速明顯高於當時的家電主業。

因為家電行業和新型半導體顯示行業的發展模式、行業特性有較大差異,在同一公司的管理體系下較難協同,於是2018年底啟動資產重組。

TCL科技2019年出售環保相關業務,今年3月,TCL科技再次完成奧鵬業務的出售,持續聚焦於高科技、資本密集、長周期的戰略新興產業。

TCL保留的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11月16日,是一家專注於半導體顯示領域的創新型科技企業,在半導體顯示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能夠生產全尺寸的半導體顯示面板,該公司是TCL科技最重要的子公司,是國際一流的半導體顯示企業。

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簡稱「TCL華星」)成立於2009年11月16日,是一家專注於半導體顯示領域的創新型科技企業。公司在半導體顯示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能夠生產全尺寸的半導體顯示面板。

華星光電核心技術構築競爭壁壘

現階段,華星光電的面板業務已經成為了TCL科技核心主業。2015-2018年,華星光電在集團總營收佔比不足40%的前提下,實現淨資產佔比超80%,淨利潤佔比超過了90%,盈利能力較強。

華星光電LCD顯示面板產能全球領先,2019年TFT-LCD面板總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京東方;LTPS LCD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量全球第二。公司在傳統的蒸鍍OLED面板出貨量與韓國企業仍有較大差距,但是印刷OLED面板的研發進程領先於全行業。

為了增強華星光電的運營效率,整合面板產業鏈上下遊資源,TCL科技保留了產業金融及投資創投業務,主要包括TCL資本和TCL金融。TCL金融可為主業及產業鏈上下遊合作夥伴提供金融服務,TCL資本主要圍繞核心主業產業鏈,對核心電子器件、基礎軟體及高端通用晶片等領域進行投資與布局,為公司提供持續穩定的業績增長。

重組完成後,在剔除已經剝離的業務前提下,TCL科技2018年總營收為467.18億元,2019年為564.75億元,統一口徑後同比增長20.88%。華星光電2018年營收為275.37億元,2019年營收為339.94億元,同比增長23.45%。

未來一段時間內,顯示驅動晶片產能依舊會處於爬坡階段,如果華為顯示驅動晶片可以實現國產替代,勢必會推動國內晶圓代工廠產能爬坡,生產顯示模組的相關企業有網直接受益,華星光電旗下的華顯光電長期深耕該領域,業績有望實現快速增長,覽富財經網也將長期關注。

相關焦點

  • 華為並非孤軍奮戰,中國晶片巨頭增資28億,解決晶片生產全流程
    兩家廠商雖然都具備世界一流的晶片設計能力,但生產卻要依靠臺積電等代工工廠的幫助。如果沒有代工廠伸出援手,華為、中興處理器不過是張圖紙而已,這也讓國人再次認識到擁有晶片加工、生產等技術的重要性。據公開資料顯示,芯恩集成電路可以解決晶片設計、生產、銷售整個流程,這也能夠看出在國產晶片市場上,華為並非孤軍奮戰。其實,芯恩集成電路並非是一家傳統晶片製造企業,更像是一家共享式企業。眾所周知,晶片設計、生產、測試,每一個環節發展都需要耗費不小的時間與財錢。
  • 國產磁性元件如何從替代思維走出 走向領先
    2020年,國人熱議的不僅僅是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情況,還有從去年綿延糾葛至今的貿易戰,今年貿易戰的熱議點不在加徵關稅,而是對我國晶片、半導體等科技弱環進行針對性重點打擊的舉措,這也引起了國內企業家們、甘做冷板凳的研發人員、以及磁性元件、IC設計廠商、整機廠商等全產業鏈從業人士,對當前我們的發展困境進行深刻思考,國產替代、國產自強、國產領先究竟離我們有多遠?
  • 國產晶片白皮書發布,華為創始人東奔西跑,存儲晶片首當其衝
    國產晶片白皮書正式發布 國產晶片,一個沉重的話題,若非華為公司,國產晶片一詞恐怕不會如此深入人心。華為旗下子公司海思半導體能夠憑藉麒麟晶片,佔據半導體行業的一席之地,是值得敬佩的!晶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內去年進口總額近3040億美元,遠超「工業血液」的石油!
  • 暗流湧動的TWS耳機江湖:國產替代抱團崛起
    但在品牌及OEM/ODM國產替代水平日漸增長的另一面,我國TWS耳機在核心零部件供應上卻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主控藍牙晶片、降噪晶片、電池及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供應,國外巨頭訂單仍主要集中在高通、VARTA、德州儀器(TI)、MTK洛達等國外及非大陸廠商中。
  • 打破西方的壟斷,華為自研出電腦獨立顯卡,國產顯卡還會遠嗎?
    顯卡生產商有很多,國外國內都有,比較出名的像七彩虹、華碩、藍寶石、微星……但是顯卡的核心部件這些廠商並沒有,他們只能說是貼牌生產相當於組裝廠。顯示晶片是顯卡的核心,叫做GPU,又稱圖形處理器。目前世界上主流的的電腦顯卡晶片只有兩家公司擁有。一個是AMD公司的顯示晶片,裝有AMD晶片的顯卡叫做A卡,另一個是英偉達公司,他們顯卡晶片做出的顯卡叫做N卡。兩家公司都是美國公司。
  • 推動ARM伺服器晶片替代X86,華為、飛騰扛起國產化大旗
    2019 年華為和中科曙光等廠商被美國納入「實體清單」,科技產業發展受制於人的境況進一步被放大。從國家安全維度和商業競爭維度,我國都有高端 CPU 晶片國產化替代的強烈需求,國家自上而下的重視下,政府、產業和科研界實體積極推動,資本市場也貢獻自己的力量,共同推動我國高端 CPU 晶片國產化不斷推進。
  • 華為斷供,「卡脖子」或許是中國晶片產業涅槃的開端
    8月17日,美國政府再次發布新禁令,任何使用美國軟體或美國製造設備為華為生產產品的行為都是被禁止的,都需要獲得許可證。新禁令切斷了華為尋求與非美企供應商合作的道路,直接把華為逼入了「無芯可用」的困境。美國對華為的封殺升級,同樣挑戰了國際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底線。批評人士稱,美國此輪制裁不僅是對華為「處以極刑」,更會嚴重擾亂全球晶片市場及相關行業。
  • 國產晶片「黑馬」崛起,與華為完美互補,比爾蓋茨的話應驗了?
    只不過我國企業在CPU處理器晶片上有較強的設計能力,華為海思已經能設計出5nm晶片,紫光集團也能設計出6nm的CPU處理器。而快閃記憶體晶片一直被韓國三星、SK海力士、和美國美光科技公司壟斷市場。
  • 數月不到,華為在製造晶片的這一領域徹底打破壟斷
    為了活下來,華為硬生生的將自己從一個手機通訊商逼成一個近乎涵蓋了整個產業鏈的企業。備胎、南泥灣、塔山等一系列的計劃,讓華為有了手機晶片麒麟、基帶晶片巴龍、伺服器晶片鯤鵬、人工智慧晶片昇騰、作業系統鴻蒙,這些讓國人驕傲的科技產品。 可最後還是像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所說的那樣,「後悔當初只做了晶片設計,而沒有做晶片製造。」
  • 圍獵下的生機:華為自建晶片生產線才是我國晶片行業唯一的希望!
    關注「黑洞科技觀察」傳遞科技背後的思考我國在高端晶片領域面臨的困境,牽動著無數讀者的心。首當其衝的就是華為,尤其是關於華為晶片的各種信息,充斥著讀者們的手機。可是戰場上容不得半點輕敵,而失敗往往存在於你忽視的地方。越南和印度在製造業上對我們的威脅,就不容忽視。目前越南的狀態和我們早幾年很相似。三星和蘋果是對供應鏈要求極其嚴格的企業,能夠在越南啟動生產是對越南製造業的認可。這種認可包括了越南產業、政策、人才和基礎設施等方方面面。
  • 國產替代三大黃金賽道,「趕英超美」最佳路線...
    在美國科技霸權政策下,現全球已經展現出明顯的「逆全球化」趨勢。在此之前,國內的供需不平衡的問題仍可通過向國外企業採購解決,但在當前局面下,產業鏈之間的相互合作有可能會隨時在美國政府的一紙禁令之下發生變局。在中國半導體供需不平衡、「逆全球化」的趨勢加劇的情況下,半導體的國產替代時不可待。IC 設計作為半導體行業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是國產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 華為找三星求援,用手機換晶片?行業人士:國產半導體已沒有退路
    就算華為減少手機出貨量,三星就能拿到嗎?OPPO、vivo和小米幹嗎?」也有行業人士對這條消息表示不屑,「三星和華為本身在5G基站上就是競爭對手,怎麼可能在這時候冒出來當活雷鋒?」不過,也有晶片行業人士對AI財經社稱,事情不會是空穴來風,「這是一種姿態,反映出華為現在比較著急,正在廣撒網找救兵,尋找解決晶片代工的辦法」。
  • 「中國芯」發展趣聞,看完別再吐槽國產晶片企業不爭氣了!
    JM5400於2014年5月流片成功,可廣泛應用於有高可靠性要求的圖形生成及顯示等領域,滿足機載、艦載、車載環境下圖形系統的功能與性能要求,全面替代M9、M54、M72、M96、IMX6等國外晶片。目前,JM5400已被確定用於神舟飛船等多項國家重大工程,未來的國產計算機中將會大量使用這顆「中國芯」。
  • 財經朝聞道 | 美國允許華為與美企共建5G網絡標準,科技板塊再迎...
    洪泰財富研究部解讀  半導體產業是新基建的底層應用支持產業,產業鏈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三個環節。加快半導體產業的國產化進程。中芯國際處於產業鏈承上啟下的環節,作為國內晶片製造龍頭,其回歸科創板將使得A股晶片產業鏈更加完善,加速晶片國產化。
  • 一顆晶片引發的投資狂潮
    大概是見過太多投資人,財務總監能更專業地講述公司估值和生產規模了。他的辦公桌上不再零散擺著幾十張名片,四摞名片碼得整整齊齊、大約 15 公分厚,估計得有上千張,為來訪的投資人準備。晶片製造是個萬分艱難的生意。過去五年,三星和臺積電每年在製造能力上的投資基本都超過百億美元,虧損 20 年的中芯國際距離它們依然遙遠。
  • 高通正式發布5nm晶片,性能趕超華為麒麟9000?最強安卓晶片易主
    本文原創,請勿抄襲和搬運,違者必究 高通5nm發布 截至目前,蘋果、華為、三星都已經發布了各自的5nm晶片,蘋果帶來的是A14,華為的是麒麟9000,而三星則帶來了自主生產的Exynos 1080。
  • 面對美國管制,華為能否突破重圍,破繭成蝶?
    據Insights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華為海思的銷售額同比上漲54%,比上一季度增加了9.35億美元,達到26.7億美元,也使得華為海思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從第15位躍升至第10位,取代了英飛凌和Kioxia挺進了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商之列。
  • 若華為晶片問題不能解決,明年或將退出手機市場?
    本文原創,請勿抄襲和搬運,違者必究晶片問題華為晶片面臨的處境很多人都有了解,沒有經歷過的人或許不知道華為面臨怎樣的問題。在近期餘承東說到,搭載麒麟晶片的Mate40可能會成為絕版,9月15日後就沒辦法生產了。眼看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華為晶片被斷供,除了靠晶片庫存,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 高端醫療器械國產替代加速 海南海藥攜自研人工耳蝸突圍
    國產替代是我國實現科技進步的重要途徑,隨著政策扶持以及企業自主創新力度加強,過去長期受制於國外壟斷的一些高端醫療器械領域未來有望實現逐步進口替代的願景,行業將迎來國產化替代加速的機遇期。政策發力加速國產替代2012年出臺的《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十二五」專項規劃》中就提出,要重點開發一批國產高端醫療器械,形成進口替代,拉開我國醫療器械國產化的序幕。2015年,國務院出臺的《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明確提出要降低醫療成本,逐步提高國產醫用設備配置水平。
  • 晶片三巨頭已確認,供貨時間已經進入倒計時,受傷害的又何止華為
    另外三星也是華為最大的存儲晶片供應商,不能持續供貨的話,將失去華為這一客戶。誰能想到,一條簡單的規則卻動搖了全球產業鏈的根基。在全球晶片行業中,華為扮演著重要角色,晶片設計的環節,供應鏈的渠道,還有銷售的全球市場,都可以給市場上的所有參與者提供利益。可是規則已經很明確了,華為只能著手準備將來的事情。華為的準備主要分為兩大方面,第一大方面是供應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