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中國家庭中成長起來的人,在童年時期似乎都有過這種這種經歷。每每用自己好不容易攢下來的零花錢,買上一瓶冰鎮的肥宅快樂水(那會兒還只有學名「碳酸飲料」),便大概率會受到家長的呵斥。
多半買的是這個牌子的可樂
「這玩意兒對牙齒不好!不許喝了!」
「這個影響骨骼發育,長不高。」
「喝這麼多碳酸飲料,等著變成大胖子呢?」
除了「小孩子不能喝的東西」以外,快樂水一直以來還有另外一個標籤,「職業運動員的天敵」。含糖太多、熱量爆炸會導致發胖;阻礙鈣吸收影響骨骼強度和身體機能;傷胃脫水...在常規印象中,喝可樂簡直就是違反運動員職業道德的一大典型案例。
但是運動員們自己似乎對這個問題沒那麼重視,很多都對碳酸飲料情有獨鍾,比如塞爾維亞的NBA全明星中鋒約基奇,他對於可樂的愛好甚至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梗。
那麼實際上,肥宅快樂水對運動員的身體,到底有沒有那麼嚴重的影響?
一、偶爾快樂,問題不大
現如今的碳酸飲料市場,不單單價格從兩塊五漲到了五塊,種類也翻出來越來越多的花樣。
細分一下的話,其中包括兩大類,天然氣泡水(自帶氣泡的天然礦泉水)和人工氣泡水(天然礦泉水 + 二氧化碳/碳酸氫鈉)而人工氣泡水,又可以分成蘇打水( 純淨水 +碳酸氫鈉 )、蘇打汽水(純淨水 +碳酸氫鈉+糖+等等等等)和碳酸飲料(純淨水+二氧化碳+糖+等等等等)。
擺拍神器各種氣泡水
而我們探討的核心碳酸飲料,在國內的飲料市場上經常被與蘇打水混合在一起,要說他們最直接的區別,就是pH值,碳酸飲料的pH值大概在2.5左右。
而這也是碳酸飲料最被人詬病的一點,曾經某飲用水品牌對弱鹼性水的一系列宣傳,讓大家都覺得酸性飲用品都是洪水猛獸。
當然,中學化學裡就講的很明白,二氧化碳溶於水的形成的碳酸酸性極弱,自然不能為此背鍋;其酸性的主要來源,還是後期添加的磷酸鹽。
那麼問題來了,磷酸鹽和其造成的酸性環境真的有害麼?
首先,磷酸鹽是幾乎所有食物的天然成分之一,作為重要的食品配料和功能添加劑被廣泛用於食品加工中。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6版)顯示,我國成年居民每日攝入磷的耐受標準為3500毫克/天。
該標準指出,這個攝入量對一般人群中的幾乎所有個體來說都不至於損害健康。而一罐碳酸飲料中磷含量約為40毫克左右,按照該標準測算,如果攝入磷超標達到傷害腎臟的程度,那麼一天至少要喝掉85罐碳酸飲料。
碳酸教父,危
而至於常規看法裡「對於鈣質吸收和骨骼硬度」的影響,也是不準確的。
首先,通過飲用的途徑大量攝入的磷酸只能直接作用於胃腸道,而腸道是不吸收磷酸的,不可能通過腸道轉到血液中。除非磷酸直接作用於骨骼,否則應該不會對骨骼產生任何影響。
同理,不管是酸性還是鹼性,在一定範圍內是無法直接引起人體環境酸鹼變化的,如果真的出現酸鹼變化,必須要及時就醫,靠喝水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水裡摻點金坷垃,調節體內氮磷鉀
另外一方面,很多人都認為,碳酸飲料的高糖和高熱量是青少年肥胖問題高發的原因,如果運動員也喝可樂,就會面臨一樣的問題。
但是從數據來看,100ml可樂的熱量為42.5Kcal,一瓶350毫升的快樂水總熱量也不過149Kcal。再加上近年來零度可樂等飲品的推出,注重成分中糖分和碳水化合物的佔比,相關數字還可以再下降一些。
這個熱量攝入,通過20-30分鐘的運動(慢跑,跳繩)就可以消耗掉,這對於職業運動員來說完全不是啥問題。但是對於現在日常是寫作業,休閒是打遊戲的小孩子來說,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了。所以,肥胖問題,根源還是在運動量不夠。
當然,這也不是說可樂其實是絕對的健康飲品,在原料中幾乎不含任何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情況下,其中的各種添加劑自然也是少攝入為好。因此只要不過量飲用,碳酸飲料並非是運動員的天敵一般的存在。
二、想喝可樂?先拿成績
既然喝可樂沒那麼可怕,體育界的快樂男孩們又怎麼願意放過這個機會?
和約基奇一樣,在足球界也有不少大牌,就是好碳酸飲料這一口。
關於C羅在曼聯的日子,流傳甚廣的故事除了邀請埃弗拉吃雞胸肉以外,還有一個是關於喝可樂的。
還有這個
說的是C羅早餐時拿了一罐可樂,被大佬吉格斯抓了現行,但是後面的故事就發生了不同的版本,有一說是吉格斯壁咚了C羅,並嚴厲警告他不能再這樣做;但是也有人說,隨後C羅就在訓練賽中上演了帽子戲法,並表示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雙驕另一位的梅西,也是快樂水的愛好者,一向對球員要求嚴格的瓜瓜自然是不會同意梅西這麼做的,但是有傳聞稱,梅西曾在訓練中公然頂撞瓜瓜,在被禁止喝可樂後,若無其事的繼續快樂。
雙驕在碳酸飲料界也是競爭對手
除了足球界,在自行車賽場上,我們也經常能看到選手喝可樂的照片,更誇張的是,他們都是在比賽過程中喝的。
對此進行過相關研究的營養學專家表示:「可樂含有水分、葡萄糖和蔗糖。能助於恢復肌肉和肝臟的糖原。關鍵是專業人士不會喝很多。比如在一個持續六七個小時的比賽中,喝幾口可樂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樂是可口的。
而在比賽期間消耗四到五升電解質飲料和水卻會非常乏味。可樂帶來的可能是心理上的影響。這和安慰劑很像,你將味道與身體信號聯繫起來。喝一口含糖飲料,然後吐出來。糖被味覺感受,並向大腦發送信號。」
碳酸飲料的糖分高、熱量高,如果很少量引用的話,對於新陳代謝快、消耗非常大的運動員來說,也許還是一種相對合理的補充,就像C羅吃麥當勞漢堡增肌一樣。
當然對於梅西C羅、還有各位山地車神來說,在他們的生活中,碳酸飲料無疑都是奢侈品,絕代雙驕能夠在30多歲依舊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與嚴格自律的飲食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偶爾少量喝幾口碳酸飲料,也確實不是什麼違背球員職業道德的大事,並不會對球員的身體機能造成太大的影響。甚至在以瘋狂體能為打法核心的馬競,碳酸飲料都不是違禁品。
所以這些球員如果偶爾快樂一下,就連太陽報也不會去關注這些新聞。但如果是在國內,狀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去年11月底,在中超聯賽尚餘三輪,冠軍歸屬尚未決定的情況下,劉殿座、鍾義浩等四名恆大球員被拍到在火鍋店聚餐,期間幾個人分掉了一大瓶可樂。
其實好像火鍋熱量更高...
隨後,這件事便在網絡上引起了相當大的討論,再加上之前的國家隊比賽日,國足剛剛輸給了敘利亞,國內球員的職業精神便被網絡輿論整體批鬥了一番,雖然這幾個人根本和那場比賽沒啥關係。
除了國內對於碳酸飲料的看法仍然相當嚴苛以外,國足孱弱的戰績也讓球員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為輿論攻擊的對象。
競技體育,菜是原罪,在有成績保底的情況下,C羅就算天天喝可樂也不會引起太大爭議,而國足顯然沒有這樣做的權力,箇中滋味,想必周琦也體會過。
周琦吃雞蛋灌餅受到大量批評
庫裡大吃熱量更高的爆米花毫無壓力
說到底,除了碳酸飲料,還有很多被視作運動員「天敵」但實際上並沒有大家常規印象中的那麼「危害巨大」的食物。
比如酒精,很多球員都表示適當的飲酒是可以的,還有梅老闆最愛吃的烤肉,那熱量可是槓槓的,但是梅老闆除了能嚴格控制吃烤肉的次數,吃完了也能認真訓練來彌補。
職業球員們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偶爾放鬆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前提是拿出足夠的成績與態度。
當然作為球迷,還有什麼能比在炎炎夏日欣賞球賽的同時,來上一瓶冰鎮快樂水更嗨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