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研究專家:孩子愛說謊不是壞事,讀心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強

2021-01-08 陪寶寶寫日記

五一過後,幼兒園老師問小朋友們:「五一放假爸爸媽媽都帶你們去哪玩了呀?」我四歲的兒子舉手站起來說:「我爸爸媽媽帶我去雲南玩了,我們坐了飛機,還去了玉龍雪山呢。」

晚上爸爸去接孩子,老師誇獎道:「寶貝很棒哦,跟我們分享了你們五一去雲南玩的見聞,還跟我們說你們坐了飛機,去了玉龍雪山呢!」爸爸詫異地說:「五一媽媽加班,我們哪都沒去呀。」

我們這才知道,孩子所謂的「去雲南」是在撒謊。可是,他怎麼那麼準確地說自己去了,還說出乘坐的交通工具和一些地名呢?原來,之前我們一直說要帶他去雲南旅遊,也經常會跟他描述出行時需要乘坐的交通工具以及雲南的很多地名和風土人情,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說謊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他的心智還不成熟,經常會把想像中的事情跟現實混為一談,當別的小朋友紛紛闡述自己去哪去哪的時候,這個氛圍觸發了他的想像力,他一直渴望去的地方給他的幻想造成了一種「假象」,使得他把假想當成了真實,從而出現說謊行為。

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對待說謊這件事呢?

01、分析孩子說謊背後的原因

心理學家區分出了四類最常見的謊言,那就是:保護他人感受的謊言;保護自己的謊言;對自己撒謊;以及傷害他人的謊言。

保護他人的謊言:

比如他人做飯做得不好吃,我們卻違心地說口味不錯;他人送自己禮物自己明明不怎麼喜歡,卻還要違心地說很喜歡……這就是保護他人感受的謊言,其實也是一個人禮貌和修養的象徵,這種謊言不僅我們自己會說,還會教給孩子去說。

保護自己的謊言:

這在兒童的生活中常見。比如我家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天回來口袋裡放了一個肉丸子,我問她為什麼要把肉丸子放口袋帶回家,孩子說他不喜歡吃肉丸子,可是如果告訴老師的話老師就會批評他,而且逼他把肉丸子吃掉,所以他只好放口袋帶回家,騙老師說他吃完了。

有的家長對待孩子比較嚴厲,比如我們小時候有時明明考得不好,可是害怕回家挨揍,就會悄悄更改成績單,騙父母說自己考得很好。

再比如很多家長常常會告訴孩子不能撒謊、要誠實,可是遇到跟父母或者老師想法相悖的事情,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時,非但不被家長和老師接受,甚至還會接受嚴厲的懲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刻意隱瞞真相以求逃避懲罰。

在這個時候,撒謊成了孩子迴避痛苦和懲罰的一條「捷徑」,撒謊可以保護自己,這種獲益讓撒謊的行為得以維持。這就是保護自己的謊言。

對自己撒謊:

就是指開頭說到的孩子對老師說自己去了雲南玩,這是因為孩子腦袋裡充滿了想像力和創造力,又像是他自娛自樂的一種遊戲,並不是惡意的謊言,也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傷害,等到慢慢長大了,他就能區分幻想和現實,除非是虛榮心作祟,否則他也就不會再撒這種謊。

傷害他人的謊言:

在這四類謊言中,只有最後一類傷害他人的謊言是所謂「壞的謊言」。比如孩子喜歡某個小朋友的玩具,悄悄把玩具拿回家藏了起來,在別人發現指出這件事的時候刻意隱瞞,不承認自己拿了的事實,這種謊言雖然也是為了保護自己而說,但卻是屬於傷害他人的謊言,是非常惡劣的。

《天生會說謊》這本書的作者萊斯利曾指出,人天生會說謊。「如果我們說自己從未說謊,那這就是謊言」。而根據一項調查顯示,我們國家大約有50%的孩子從3歲開始說謊,9歲的孩子中,70%以上說過謊。

所以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撒謊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重要的是家長面對孩子的謊言時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

02、孩子撒謊是不是不能容忍的事?

何潔的兒子七寶曾經在《不可思議的媽媽2》「不給陌生人開門」環節中給陌生人開了門,並且在媽媽問到這件事時撒了謊說自己「沒有」,後來在媽媽溫柔的問話中承認了錯誤,這件事被很多網友評論,說七寶是「習慣性說謊」。可是何潔覺得這樣評價一個孩子不合適,因為七寶之所以說謊,是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他曾經答應過媽媽,不給陌生人開門,他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想要迂迴地解決這件事。

那麼孩子會說謊,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一)、愛說謊的孩子讀心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強

兒童發展研究專家Kang Lee教授在TED演講時提到的一個小故事。有個人給老師打電話請假:「梅西納先生,我的孩子喬尼,今天不去學校了。」老師:「請問您是誰?」答:「我是我爸爸。」

Kang Lee教授說:孩子要想成功撒謊需要具備兩個能力:讀心能力和自我控制力。

此時的孩子撒謊其實就像是一種博弈,是孩子與成年人之間的一種對峙,在這場對峙中,孩子承受著可能會被揭穿和被懲罰的風險,所以他不得不儘量圓滿地去「編織」自己的謊言,並且儘量在說謊的時候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以求不被人看破。所以能用「說謊」這件事來達到某種目的的孩子,其實具備很高的智商和情商,跟同齡人相比有更加優越的認知表現。

(二)、語言表達能力強

有的孩子說謊,是為了博得別人的崇拜,其實也是虛榮心強的體現。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跟朋友聊天時口若懸河,故意誇大一些事實,甚至會杜撰一些事情,以博得別人關注。

當你仔細觀察這樣的孩子時你就會發現,他有著極其強大的語言表達能力,他的肢體動作跟語言表達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讓觀眾非常信服。這種孩子有著強大的表演欲,用詞準確,表情和動作都非常豐富,雖然說的話大多是假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是個人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這樣的孩子頭腦更靈活、語言表達能力強、有著強大的領導範。

即便是說謊這件事並不全是壞的,也有一些好處,可是家長對於孩子說謊的行為也不能坐視不管。

03、 孩子說謊家長如何引導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說謊,家長不要一味說教和懲罰,非但沒有效果,有可能還會起反作用。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一)、關注孩子的不良行為而非說謊動機

比如3歲的孩子想要玩別人的玩具,可是別人不願意分享,沒有辦法之下惱羞成怒就把對方推倒,當媽媽詢問時卻不承認自己打人,一味指責對方不分享。那麼此時家長就不應該對孩子說教或者嚴厲批評,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問題出在哪,怎麼做才能得到別人的友好分享。

比如媽媽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興懲罰你所以才不願意承認,可是我都看到你推他了,如果你能夠主動跟對方分享,並且對對方友好的話,他一定也願意跟你分享玩具,並且跟你成為好朋友的。」這就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如何做才能得到別人的友誼,而且以後也不會再用這種粗暴的行為來表達情緒了。

(二)、對說謊這件事不要過於重視

有的媽媽看到孩子說了謊,認為孩子還這麼小,如果當時不嚴厲糾正孩子,以後孩子長大了更是會說出關乎原則的大謊言,所以試圖給孩子一個「大教訓」,讓孩子一次長個記性,下次再也不犯了。

其實媽媽如果了解了孩子說謊的天性就不用這樣如臨大敵,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因為此時的嚴厲責罰非但不會對改變孩子的說謊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有可能還會讓孩子在以後依賴說謊逃避責罰。此時的家長可以溫和地指出孩子的說謊行為,然後對他提出要求,比如用什麼方法來彌補自己的錯誤,並且免於懲罰。這樣即讓孩子意識到說謊是不對的,又讓孩子知道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三)、知道孩子說謊,但不要對他一再追問

有的家長在知曉孩子說謊之後一再追問,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並且能夠加以改正,可是這樣一來卻讓孩子陷入恐慌和不安中,為了避免父母發火迫使自己不得不再想出其它謊言來掩蓋之前的謊言。

其實,此時的家長在責問孩子之前,應先對孩子做好「心理預防」,比如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說了謊,但我希望你能對你的謊言有所解釋,告訴我真實的事情是怎麼樣的,如果你是合理的,那麼我可以不追究你說謊的行為。」

這樣一來讓孩子知道你已經知道了他的謊言,但並不是非懲罰不可,懲罰與否取決於他承認錯誤的態度如何,降低了孩子對即將接受懲罰的恐懼,更能夠放鬆心情說出真相,另外也避免了彼此因為這件事起爭執。

(四)、對於較小一點的孩子,幫他分清楚幻想和事實

就像一開頭說到的孩子騙老師去雲南旅遊的事情,那是因為孩子把幻想和事實分不清楚。現實中還有的孩子在學校打了人,回家卻沾沾自喜地告訴爸爸媽媽自己是奧特曼,打了怪獸,拯救了地球。雖然我們知道這是孩子的幻想造成的與事實不分,但如果家長處理不妥當,很有可能就讓這種幻想成為了孩子恃強凌弱的藉口。

那麼我們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導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欺負的行為,其實也跟「怪獸」欺負人類的行為是一樣的,讓孩子知道真正的奧特曼其實是不存在的,人也是不可能飛起來的,而這個世界上所謂的「怪獸」其實是指那些做壞事的人,而「奧特曼」則是指那些正義者、運用正規手段保護他人的善良的人。

在正確對待孩子說謊的同時,家長也要注意自身言行,要給孩子豎立一個好的榜樣,即使父母說的是「善意的謊言」,但是對於小寶貝來說,也還無法細緻分辨謊言的性質。另外家長不要輕易地把「說謊」這件事跟人品掛勾,更不要試圖運用武力來「震懾」孩子,我們要正視孩子成長道路上的規律,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耐心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慢慢成長、慢慢改變、慢慢完善。

相關焦點

  • 學前語音異常兒童的讀寫能力發展
    語音異常者在語音產出上有持續性的困難,部分的學前語音異常兒童到了學齡階段會出現讀寫的問題。過去臺灣的語音異常兒童研究中,較少關注學前語音異常兒童入小學後的讀寫能力發展。本文透過國外研究文獻的整理與回顧來了解語音異常兒童的讀寫能力發展,期望對未來語音異常的相關研究及臨床療育提供參考的基礎。關鍵詞:語音異常、構音障礙、讀寫能力。
  • 一切心理問題都是自我太弱小,終生成長的是自我延遲滿足能力
    即時滿足指的是本我,追求快樂原則,而延遲滿足需要自我強大,調節本我和超我的需要,協調環境條件,由此自我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目的就是發展強大自我能力,調節力比多能量的即時滿足。 看起來,本我類似動物需求,求快求勝心切,而耐心屬於大寫的人,在意自我控制力,求慢求敗心不著急。
  • 專家解讀早期閱讀與親子共讀對兒童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兒童的認知發展將影響他們的一生,但兒童由於認知經歷尚短,認知視野受限,認知方法不多,導致兒童早期認知存在諸多困難。閱讀可以幫助兒童拓展認知,既能拓展他們對自然的認知,拓展他們對社會文化的認知,也能拓展他們對道德價值的認知,以及對自我的認知。
  • 兩歲孩子撒謊是「壞孩子」?錯!多倫多大學研究:說謊早的娃更聰明
    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學系教授李康進行的一項適齡兒童(2-3歲)的針對性研究表明: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撒謊的概率高達50%,到了孩子4歲之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撒謊。
  • 孩子為啥愛說謊?心理分析師:孩子說謊有4種原因,多諒解少批評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孩子到了一定年紀,家長會發現孩子會說謊了,就會認為孩子變壞了,其實孩子愛說謊絕對是有理由的,這個跟父母的遺傳關係不大,不如說人性就是如此,誰小時候都會撒過幾個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
    男孩喜歡超人玩具,女孩喜歡芭比布偶,大多數情況家長不會阻止孩子玩玩具,但如果孩子不斷痴迷其中,家長也會引起警覺,或哄騙孩子交出玩具,或用強硬的命令口吻直接說「不」,這樣的方法可能無法讓孩子心甘情願地對玩具撒手,甚至還會傷害到孩子的感情。《阿文的小毯子》的故事中,阿文就是一個存在「戀物」行為的孩子,父母正確的對待和處理有助於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
  • 自我學習能力,是孩子一生的核心競爭力
    讀書改變了她們的眼界和格局,也給予她們改變命運的矛和盾,讀書讓她們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讀書讓她有能力去愛世人,也讓她有了推動時代前行的力量。這個視頻讓我心生震撼,眼眶溼潤,小時候,爸媽常常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即可以是一把利劍,助你撥開迷霧見明月,也可以是陽光雨露,滋潤你荒蕪的心靈。
  • 育兒專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不強,有可能是缺鐵
    育兒專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不強,有可能是缺鐵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2016-07-19 16:08 來源:
  •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教會孩子感同身受,發展孩子親社會行為
    心理學專家說:親社會性的發展不但可以減少孩子的暴力傾向和攻擊行為。而且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同情心,同理心,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和換位思考,懂得什麼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培養樂於助人的精神和利他主義的品質。
  • 如果我的孩子被稱為「問題孩子」,引起問題行為的兒童如何處理
    問題行為被表示為「偏差經歷」,兒童中看到的問題行為可以分類如下,拖欠,犯罪,腐敗和要考慮的行為(入店行竊,稀釋劑,約會等),騷擾,破壞(扔掉道路上的灰塵,在上課時繼續說話等),但被認為屬於自我責任範圍內常見行為(睡覺,染髮等)·與情境有關的道德行為(對父母說謊,對朋友說謊,打斷電話等)·反叛行為(對父母說謊,對老師說謊等)換句話說,可以將上述行為明顯的孩子定義為「問題孩子」。
  • 孩子的語言和閱讀究竟怎麼學?這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顛覆了認知
    研究者將這種學習命名為「自我生成」,還說「每當孩子把自我生成的動作作為一種學習策略,更多的大腦就會受到刺激,」研究人員又回應了2012年的研究:「似乎與鍵盤輸入有關的動作並不像繪畫和手寫那樣激活這些大腦網絡。」這些研究結果表明,手寫在閱讀認知和大腦迴路激活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都是成功閱讀的基礎,能有助於孩子的閱讀習得。
  • 說謊是生物的天性,但是說謊要如何辨別呢?
    關於說謊者以及如何識別騙子的研究已經做了很多。現在,讓我們深入研究一下根本原因。我們為什麼要撒謊?我們說謊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或提升自己。還記得那次你打破了父母最心愛的東西,而你為了逃避責任,將責任推給你的弟弟或者妹妹,甚至你家的寵物。我相信,大家都經歷過。
  • 奶奶教孩子說話識字,孩子滿口方言,會影響孩子語言能力嗎?
    美國兒科學會認為,不用擔心孩子會被兩種語言擾亂,特別是經常聽到的兩種語言,孩子可以同時學會它們。 劍橋大學研究發現,說兩種以上語言的人,記憶能力、注意力以及認知靈活性比起說單語言的人,記憶能力、注意力以及認知靈活性都有優勢。
  • 心理學實驗啟示:激發「自我效能感」,才能不斷的產生發展內動力
    我們中國的有句古話這樣著「窮則變,變則通」這樣的現象其實在全國的範圍內都是相當的普遍和常見的,其實當時這幫年輕人在學校的時候是非常的沒有自信的,但是因為家庭原因被迫走上社會,有因為榜樣的力量,這樣的他們才會發展得更加優秀。曾有美國的心理學家表示,這樣的做法是因為這一群人的自我效能感相當的強。
  • 面對疫情,孩子出現死亡恐懼丨專家:家長不可不知的兒童心理失常信號
    華聲在線2月14日訊(大眾衛生報·華聲在線記者 王璐 通訊員 劉健美)「閉關宅在家,身邊一直充斥著電視、網絡、廣播鋪天蓋地的新冠疫情報導,這會讓孩子不斷感受真實的恐懼,害怕死亡,甚至出現兒童心理失常。」
  • 李玫瑾:愛頂嘴和不愛頂嘴的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差異不是一星半點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這麼多年自己是多麼的「強權」,我也非常竊喜那一次女兒選擇了頂嘴,選擇了表達自我,要知道愛頂嘴和不愛頂嘴的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差異會很大,不是一星半點。這是我在李玫瑾教授的講座中聽到的。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談到:「孩子的天性並非服從」,這與心理學家的結論很像,我之前在一本書中讀到:「頂撞是孩子成長必然階段,是孩子確定自我權利的一種方式」。
  • 《德魯克的自我發展智慧》: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創作了多部暢銷的管理學著作,建立了現代管理學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和市場。如果不是充足的自信心,德魯克不會在順境中選擇一條艱難的道路來謀求自我發展。也因為充足的自信心,讓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始終保持探索和實踐的熱情,並且在多個領域成為專家,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 哈佛大學研究:如果孩子有這3個特點,他很有可能是個「天才」
    生活中當我們談起天才時候,很多父母都會感嘆: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就不是天才呢?其實,如果你想區分一個孩子是否是「天才」,這很簡單。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將來發展成什麼樣子,其實在孩子小時候就可以看出來了。
  • 耶魯大學40年研究:孩子9歲前,養成以下習慣,離學霸之路不遠了
    9歲的孩子整體特徵為獨立、執著、不可預測,9歲也是學習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路易絲·埃姆斯想要幫孩子把好9歲這一關,家長要了解為什麼孩子背後的心理和大腦的變化。日本著名腦科專家田秀樹提出了「九歲之壁」的理念,研究發現孩子的大腦發育會在9歲左右提升到另一個階段。
  • 別讓專家誤了孩子英語啟蒙最佳時期
    「孩子應該幾歲開始學英語」應該是所有對英語教育很重視的父母的共同問題。在小小常出生後,常爸也曾為這個問題困惑過,也找過一些專家的書來尋找答案。有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育兒專家的書裡是這麼寫的「根據兒童身心發育的規律,0~3歲是母語發展的關鍵期,應儘量避免第二種語言的幹擾,保證母語的發展;3~6歲是母語的鞏固期,還是母語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