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過後,幼兒園老師問小朋友們:「五一放假爸爸媽媽都帶你們去哪玩了呀?」我四歲的兒子舉手站起來說:「我爸爸媽媽帶我去雲南玩了,我們坐了飛機,還去了玉龍雪山呢。」
晚上爸爸去接孩子,老師誇獎道:「寶貝很棒哦,跟我們分享了你們五一去雲南玩的見聞,還跟我們說你們坐了飛機,去了玉龍雪山呢!」爸爸詫異地說:「五一媽媽加班,我們哪都沒去呀。」
我們這才知道,孩子所謂的「去雲南」是在撒謊。可是,他怎麼那麼準確地說自己去了,還說出乘坐的交通工具和一些地名呢?原來,之前我們一直說要帶他去雲南旅遊,也經常會跟他描述出行時需要乘坐的交通工具以及雲南的很多地名和風土人情,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說謊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他的心智還不成熟,經常會把想像中的事情跟現實混為一談,當別的小朋友紛紛闡述自己去哪去哪的時候,這個氛圍觸發了他的想像力,他一直渴望去的地方給他的幻想造成了一種「假象」,使得他把假想當成了真實,從而出現說謊行為。
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對待說謊這件事呢?
01、分析孩子說謊背後的原因
心理學家區分出了四類最常見的謊言,那就是:保護他人感受的謊言;保護自己的謊言;對自己撒謊;以及傷害他人的謊言。
保護他人的謊言:
比如他人做飯做得不好吃,我們卻違心地說口味不錯;他人送自己禮物自己明明不怎麼喜歡,卻還要違心地說很喜歡……這就是保護他人感受的謊言,其實也是一個人禮貌和修養的象徵,這種謊言不僅我們自己會說,還會教給孩子去說。
保護自己的謊言:
這在兒童的生活中常見。比如我家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天回來口袋裡放了一個肉丸子,我問她為什麼要把肉丸子放口袋帶回家,孩子說他不喜歡吃肉丸子,可是如果告訴老師的話老師就會批評他,而且逼他把肉丸子吃掉,所以他只好放口袋帶回家,騙老師說他吃完了。
有的家長對待孩子比較嚴厲,比如我們小時候有時明明考得不好,可是害怕回家挨揍,就會悄悄更改成績單,騙父母說自己考得很好。
再比如很多家長常常會告訴孩子不能撒謊、要誠實,可是遇到跟父母或者老師想法相悖的事情,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時,非但不被家長和老師接受,甚至還會接受嚴厲的懲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刻意隱瞞真相以求逃避懲罰。
在這個時候,撒謊成了孩子迴避痛苦和懲罰的一條「捷徑」,撒謊可以保護自己,這種獲益讓撒謊的行為得以維持。這就是保護自己的謊言。
對自己撒謊:
就是指開頭說到的孩子對老師說自己去了雲南玩,這是因為孩子腦袋裡充滿了想像力和創造力,又像是他自娛自樂的一種遊戲,並不是惡意的謊言,也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傷害,等到慢慢長大了,他就能區分幻想和現實,除非是虛榮心作祟,否則他也就不會再撒這種謊。
傷害他人的謊言:
在這四類謊言中,只有最後一類傷害他人的謊言是所謂「壞的謊言」。比如孩子喜歡某個小朋友的玩具,悄悄把玩具拿回家藏了起來,在別人發現指出這件事的時候刻意隱瞞,不承認自己拿了的事實,這種謊言雖然也是為了保護自己而說,但卻是屬於傷害他人的謊言,是非常惡劣的。
《天生會說謊》這本書的作者萊斯利曾指出,人天生會說謊。「如果我們說自己從未說謊,那這就是謊言」。而根據一項調查顯示,我們國家大約有50%的孩子從3歲開始說謊,9歲的孩子中,70%以上說過謊。
所以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撒謊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重要的是家長面對孩子的謊言時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
02、孩子撒謊是不是不能容忍的事?
何潔的兒子七寶曾經在《不可思議的媽媽2》「不給陌生人開門」環節中給陌生人開了門,並且在媽媽問到這件事時撒了謊說自己「沒有」,後來在媽媽溫柔的問話中承認了錯誤,這件事被很多網友評論,說七寶是「習慣性說謊」。可是何潔覺得這樣評價一個孩子不合適,因為七寶之所以說謊,是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他曾經答應過媽媽,不給陌生人開門,他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想要迂迴地解決這件事。
那麼孩子會說謊,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一)、愛說謊的孩子讀心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強
兒童發展研究專家Kang Lee教授在TED演講時提到的一個小故事。有個人給老師打電話請假:「梅西納先生,我的孩子喬尼,今天不去學校了。」老師:「請問您是誰?」答:「我是我爸爸。」
Kang Lee教授說:孩子要想成功撒謊需要具備兩個能力:讀心能力和自我控制力。
此時的孩子撒謊其實就像是一種博弈,是孩子與成年人之間的一種對峙,在這場對峙中,孩子承受著可能會被揭穿和被懲罰的風險,所以他不得不儘量圓滿地去「編織」自己的謊言,並且儘量在說謊的時候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以求不被人看破。所以能用「說謊」這件事來達到某種目的的孩子,其實具備很高的智商和情商,跟同齡人相比有更加優越的認知表現。
(二)、語言表達能力強
有的孩子說謊,是為了博得別人的崇拜,其實也是虛榮心強的體現。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跟朋友聊天時口若懸河,故意誇大一些事實,甚至會杜撰一些事情,以博得別人關注。
當你仔細觀察這樣的孩子時你就會發現,他有著極其強大的語言表達能力,他的肢體動作跟語言表達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讓觀眾非常信服。這種孩子有著強大的表演欲,用詞準確,表情和動作都非常豐富,雖然說的話大多是假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是個人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這樣的孩子頭腦更靈活、語言表達能力強、有著強大的領導範。
即便是說謊這件事並不全是壞的,也有一些好處,可是家長對於孩子說謊的行為也不能坐視不管。
03、 孩子說謊家長如何引導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說謊,家長不要一味說教和懲罰,非但沒有效果,有可能還會起反作用。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一)、關注孩子的不良行為而非說謊動機
比如3歲的孩子想要玩別人的玩具,可是別人不願意分享,沒有辦法之下惱羞成怒就把對方推倒,當媽媽詢問時卻不承認自己打人,一味指責對方不分享。那麼此時家長就不應該對孩子說教或者嚴厲批評,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問題出在哪,怎麼做才能得到別人的友好分享。
比如媽媽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興懲罰你所以才不願意承認,可是我都看到你推他了,如果你能夠主動跟對方分享,並且對對方友好的話,他一定也願意跟你分享玩具,並且跟你成為好朋友的。」這就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如何做才能得到別人的友誼,而且以後也不會再用這種粗暴的行為來表達情緒了。
(二)、對說謊這件事不要過於重視
有的媽媽看到孩子說了謊,認為孩子還這麼小,如果當時不嚴厲糾正孩子,以後孩子長大了更是會說出關乎原則的大謊言,所以試圖給孩子一個「大教訓」,讓孩子一次長個記性,下次再也不犯了。
其實媽媽如果了解了孩子說謊的天性就不用這樣如臨大敵,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因為此時的嚴厲責罰非但不會對改變孩子的說謊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有可能還會讓孩子在以後依賴說謊逃避責罰。此時的家長可以溫和地指出孩子的說謊行為,然後對他提出要求,比如用什麼方法來彌補自己的錯誤,並且免於懲罰。這樣即讓孩子意識到說謊是不對的,又讓孩子知道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三)、知道孩子說謊,但不要對他一再追問
有的家長在知曉孩子說謊之後一再追問,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並且能夠加以改正,可是這樣一來卻讓孩子陷入恐慌和不安中,為了避免父母發火迫使自己不得不再想出其它謊言來掩蓋之前的謊言。
其實,此時的家長在責問孩子之前,應先對孩子做好「心理預防」,比如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說了謊,但我希望你能對你的謊言有所解釋,告訴我真實的事情是怎麼樣的,如果你是合理的,那麼我可以不追究你說謊的行為。」
這樣一來讓孩子知道你已經知道了他的謊言,但並不是非懲罰不可,懲罰與否取決於他承認錯誤的態度如何,降低了孩子對即將接受懲罰的恐懼,更能夠放鬆心情說出真相,另外也避免了彼此因為這件事起爭執。
(四)、對於較小一點的孩子,幫他分清楚幻想和事實
就像一開頭說到的孩子騙老師去雲南旅遊的事情,那是因為孩子把幻想和事實分不清楚。現實中還有的孩子在學校打了人,回家卻沾沾自喜地告訴爸爸媽媽自己是奧特曼,打了怪獸,拯救了地球。雖然我們知道這是孩子的幻想造成的與事實不分,但如果家長處理不妥當,很有可能就讓這種幻想成為了孩子恃強凌弱的藉口。
那麼我們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導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欺負的行為,其實也跟「怪獸」欺負人類的行為是一樣的,讓孩子知道真正的奧特曼其實是不存在的,人也是不可能飛起來的,而這個世界上所謂的「怪獸」其實是指那些做壞事的人,而「奧特曼」則是指那些正義者、運用正規手段保護他人的善良的人。
在正確對待孩子說謊的同時,家長也要注意自身言行,要給孩子豎立一個好的榜樣,即使父母說的是「善意的謊言」,但是對於小寶貝來說,也還無法細緻分辨謊言的性質。另外家長不要輕易地把「說謊」這件事跟人品掛勾,更不要試圖運用武力來「震懾」孩子,我們要正視孩子成長道路上的規律,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耐心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慢慢成長、慢慢改變、慢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