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逛街的時候遇到一個家長,在路上直接就對自己的孩子「動手」,一邊打還一邊罵著「我讓你小小年紀就學會騙人了啊?看我不揍得你長長記性」之類的話。
確實,對於家長們來說,一遇到孩子撒謊,第一反應肯定就是孩子學壞了,變成了一個壞孩子,又特別是對於年齡小一點的孩子來說,讓家長很是憂心,自己的孩子這麼小就學會了撒謊,那長大可怎麼辦啊?
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學系教授李康進行的一項適齡兒童(2-3歲)的針對性研究表明: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撒謊的概率高達50%,到了孩子4歲之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撒謊。
撒謊其實和孩子的心智理論相關,孩子七歲之前撒謊的行為,和道德判斷沒有太大的關係,家長別罵孩子不誠實。
多倫多大學專家表示:說謊早的孩子更聰明。說謊早說明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大腦神經系統成熟得更早。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撒謊的時候,並沒有這個意識自己是在做一種「欺騙意義」的行為。我曾經對我的小侄女做過這樣一個小實驗,因為平時我在和她玩捉迷藏的時候發現她總是會習慣性偷看,所以每次都能輕易地找到我。
於是在下一次光速發現我的時候,我就詢問她「你到底有沒有偷看啊?」她很堅定地告訴我「沒有」,但是當我出示偷看的證據時,她向我承認她「撒謊」了。
但其實她並不知道這是撒謊,反而是告訴我「因為我想快點找到你,所以我才這樣說」來回答我的質疑。
對於孩子們來說,在沒有接受到更多知識的教育普及之前,他們總是會隨著自己的心意,去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當然出發點是自己能夠感到舒服或者開心,這是他們的一種自我邏輯,在心理學上成為一種「自我中心」的發展階段。
而撒謊的行為對於他們來說,可能還是一種思維能力轉換的迅速的表現。所以其實家長對於這樣的情況不用過於擔心,及時地糾正還是能夠扭轉過來的。
如果孩子總是習慣性撒謊,該怎麼幫助孩子改正呢
第一步家長可以做的就是:追溯其撒謊的原因
對於孩子們來說,撒謊的原因其實都大同小異,不是因為害怕自己做錯事情逃避懲罰,就是想要以此來博得父母的關注之類的。
但是即使方向性很明顯,家長也還是得抓住重點的部分,到底孩子是因為什麼才經常性的去撒謊,每一次的撒謊都必須弄清楚是為什麼。只有了解了原因之後家長才能有針對性的去解決。
第二步家長要做的是:指出孩子的錯誤之後不能一昧地慣著孩子
可能是出於不忍心傷害孩子,或者是指責孩子的心態,不少家長對於年齡偏小的孩子,往往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在他們撒謊的時候也是能裝作不知道就不知道。
甚至在把孩子戳穿謊言之後還是放任他們去做,這些行為家長可都要改正。有了一次的放任之後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雖說前文有講兩歲多的孩子會撒謊是個「好兆頭」,但這不意味著應該去縱容的行為。
一定要在發現之後,勒令孩子做出及時地改正,越寵溺的話,孩子的謊言就會越來越多。
第三步家長接下來就是:要用合適的方式去幫助孩子改正
是不是很多性格比較急的家長,在看到孩子撒謊後第一反應不是打就是罵,甚至還「雙管齊下」對孩子動手動腳。
其實這樣暴力地解決問題真的沒啥效果,孩子除了學會了暴力以外,還會因為逆反心理的存在讓撒謊的行為愈演愈烈。
根據不同的情況,家長要用比較溫和且有效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可以讓孩子去體會不同謊言給自己造成的傷害,讓孩子從共情的方面去理解撒謊會帶來的後果,還可以讓孩子體會多種撒謊的含義。
第四步就得是讓家長從自身的行為做起:不要經常欺騙孩子
家長們可不要小看孩子以為他們什麼都不懂哦,其實他們精明著呢,還特別會察言觀色,很多行為的出現其實都是學家長學出來的,所以家長得做出一個好的榜樣去給孩子學習,而不要總是一不小心就讓孩子學習到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
世界上很多事情其實都是雙面對立面,謊言其實也有善意的一面,但是如果孩子學會的是不好的撒謊行為,家長一定要及時制止住。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