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光派抗衰研究院撰稿
| 作者:三月齋
| 首發於頭條號
小時候住在農村的朋友都知道,統治農村生態圈的,有兩大霸王。一是大鵝,二是中華田園犬。中華田園犬忠心耿耿,看家護院十分賣力,但也苦了害怕狗子的小朋友。
三月小時候住在福建的農村,個子小,不光同學欺負我,連狗子都欺負我。在我上學的必經之路上,一戶人家養著一隻忠心耿耿的狗子,看到我路過,拼命對我吠叫,嚇得我一動不敢動。
看到我不動後,就過來聞我的腳,久久不肯離開。在我年幼的記憶中,有三分之一的遲到原因,都是因為和這狗對峙。
後來,這狗得了狂犬病,咬了人,被人打死了。
直到現在,我仍然慶幸,得虧我當初慫了,沒有選擇正面硬剛,要不然被咬了,就沒有現在在鍵盤面前打字的我了。
因為,狂犬病一旦病發,致死率100%。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認識到狂犬病。《左傳.魯襄公》記載:襄公十七年十一月甲午國人逐瘈狗。
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狂犬病的禍源在「瘈狗」身上,所以才有驅逐之。
古人把狂犬病稱為「恐水症」,得了怕水,且必死無疑。
為什麼狂犬病這麼毒呢?這要從它的感染過程說起。
病毒常見於瘋狗,貓,蝙蝠和貂等動物身上,98%由瘋狗引起,2%是是其他動物。它作用於腦部,脊髓和神經炎症中
人類狂犬病98%是由於瘋狗咬傷,或帶有病毒的唾液沾染破損皮膚導致的。狂犬病是一種嚴格的嗜神經性病毒,進入人體後,只能通過肌肉和神經的接頭( 運動終板)而感染神經,然後悄悄的逆著神經向大腦的方向運轉。
病毒在神經內轉運的速度不一,慢的每天幾微米,快的每天2釐米。
因此潛伏期的差別比較大,短的只要幾天,長的可能七八年。
因為病毒在神經幹內運動,不會進入血液,不會暴露於身體的免疫系統。因此,在發病之前,根本沒辦法檢測到病毒,以及獲得病毒抗體進行診斷。
病毒沿著神經潛行的時候不發生作用,默默潛行,「人畜無害」。
可一旦到達脊髓,就立刻畫風一變,化身魔鬼,瘋狂的分裂繁殖,佔領整條脊髓,向著大腦進發。這個期間只要幾個小時,病毒大軍就會達到腦幹,破壞整條脊髓和腦幹。
腦幹掌握著呼吸,心跳,循環等基本生命活動,一旦被破壞,就離死亡不遠了。
而狂犬病毒還會從脊髓向全身擴散,佔領全身,此時的患者從頭到尾都被破壞,無藥可救。
到目前,現代醫學上有記載的被救活的患者,只有11例,即使治好也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因為神經破壞是不可逆的。
狂犬病被遏制還得從疫苗發明開始。
人類能夠從狂犬病掙脫出來,還得感謝一個偉大的微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
1880年,為了治癒這種可怕的疾病,巴斯德先生將一隻瘋狗綁在椅子上,然後把一根滴管通到狗嘴裡,自己用嘴把瘋狗的唾液吸出來。然後把唾液注射到小動物身上,這些小動物最後都死於狂犬病毒身上。
巴斯德從治療天花的方法取得靈感,把瘋狗的脊髓液抽取出來,靜置了10天,殺死狂犬病毒,然後又注射到瘋狗身上。他驚喜的發現,狗狗竟然奇蹟般痊癒了。
接著,巴斯德又在兔子身上重複了該實驗。抽取兔子的脊髓液,經過14天、13天、12天.....的靜置,注射到病兔身上,發現兔子都被治癒了。
在動物身上獲得成功,巴斯德想做臨床試驗。起初,巴斯德想在死囚犯身上做實驗,但被當地法庭當成瘋子拒絕了。他決定把自己當成實驗品,以身試毒,但是被助手和家人知道了,把他捆綁到屋子裡,直到巴斯德想通了才放出來。
五年後的一天,一位母親抱著一個被瘋狗咬得重傷的孩子衝進巴斯德的實驗室,懇求巴斯德救她的孩子。巴斯德知道時間緊迫,病發就沒救了,於是冒險地把滅活過的瘋狗脊髓液注入孩子的身體。一天一針的注射了31天後,終於治好了小孩子。
事跡不脛而走,後來人們都把咬傷的人送到這裡處理,救活了幾百人。 其中包括16個俄羅斯人,為此還獲得了俄國沙皇授予的勳章。
1、第一時間處理傷口。
很多人被狗咬傷後,就立即送醫院,其實並不是最好的。在送醫院之前,首先要處理傷口。先擠出傷口處的血,再用肥皂水衝洗傷口15分鐘以上。並且不包紮,不縫合,不塗膏藥,避免給病毒提供滋生的環境。
2、送醫注射疫苗,或免疫球蛋白
到醫院後,根據醫囑。如果是不出血的小傷口,注射狂犬疫苗即可;如果是三級傷口,則要注射免疫球蛋白。具體情況要聽醫囑,萬不可省錢,該打免疫球蛋白時,非打疫苗。
3、把握好二十四小時黃金期
由於疫苗生效需要2周左右,但有時候可能發病早,所以早一天,風險就小一天。一般認為,二十四小時內完成注射,是黃金期,得病的機率非常小。這時候無論什麼事,都得為這件事放一放,生命要緊。
目前,我國每年都有300人左右因狂犬病死亡。患者基本都是因為麻痺大意,認為「自家狗狗這麼健康,不會有病」的思想,不主動接種疫苗,或者晚接種疫苗導致的。
被狗狗或者貓咬傷,或者抓傷後,一定要去附近醫院打疫苗。另外,疫苗有效期一般是一年,並不是終身防疫,一年後被咬傷,還得再去注射。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人負責。
歡迎關注【時光派】同名公號,了解更多新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由時光派(timepie09)原創撰稿,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朋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