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前後是兒童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轉折期,是奠定兒童學習興趣的關鍵期,把握住這個時期的核心教育問題,是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馬上就要開學了,身邊很多即將成為小學生的家長已經著急得坐不住了,這幾天就接連著有好幾個媽媽問我:到底要不要抓緊給孩子來個拼音突擊訓練?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我們來看看尹建莉老師對這個問題的建議:
對於兩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沒必要」,「不是」。
拼音和加減法應該學,但沒必要「花很大精力去學」。拼音和加減法需要作為基礎知識去學習,但所謂「掌握牢靠」卻大可不必。
在簡釋為什麼「沒必要」和「不是」前,有必要先進行一個簡單的小說明:「拼音」和「加減法」這兩個概念其實是不方便放在一個問題中去回答的。就這兩者的功能,加減法可以稱為數學的「基礎」,而拼音只是「工具」,不具有基礎性。但因為目前它們都是小學生要面對的功課內容,你的提問也是從這個角度來的,所以我們在這裡把它們當作一個問題進行回答,主要以拼音為例。
「沒必要」和「不是」的原因如下:
拼音不需要放到一年級去學,
也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學
現在我國的語文教學大致採用先學拼音、生字,再學詞彙、句子,最後學寫作這樣一個順序,這是錯誤的。這種設置是建立在一個貌似合理的邏輯之上:會讀文章就得先認字,想認字就得學拼音。這個邏輯的形成十分淺薄,就像是有人想學做菜,而做菜的順序是先切菜切肉,切菜切肉的刀偶爾不夠鋒利,那就需要一小塊磨刀石備著——於是學習做飯的順序就變成先備磨刀石,研究磨刀石、通過磨刀的考試……
時間長了,磨刀石就變成了學做飯的「基礎」,每個學習者都被灌輸不會磨刀就不會做飯的觀念,於是磨刀石變得無比重要,一個本來只需花極少時間就可掌握的東西,卻要耗費學習者一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去反覆練習。黃金般的學習時光被浪費,學習的熱情被打擊,甚至噁心——當下的拼音學習,就是那塊磨刀石。它只是個有用的小僮,現在卻被供奉成進入山門的大師。磕錯頭的孩子,可能被傷得一生都找不到修行的熱情和信心。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工具,拼音更只是「工具的工具」,一個想學做飯的人沒必要花太多的時間去研究一塊磨刀石,兒童也完全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去學拼音。
從認知心理學來看,
先學拼音後學漢字是錯誤的
兒童學習需要的是形象、有趣、整體感知。而當下語文教育中先學拼音後學字詞的做法,顛倒了語言學習的順序,是反認知規律的設計。一上學就把十分稚嫩的小學生拉到枯燥而抽象的字母和生字上來,孩子們為此付出了痛苦的努力,卻收穫不到學習的快樂;花費了許多時間,只學到了很少的東西。把拼音放到低幼兒童中進行教學,這完全是拍腦袋設計;把拼音看得至高無上,看作是「基礎」更是笨蛋邏輯——如果有人看到這樣的評價感覺過分,那麼請捫心自問一下,你當年拼盡全力學習的拼音,對於你後來的認字及閱讀真的有基礎性的作用嗎?
當年拼音學得好或不好,對現在的認字、打字有很大影響嗎?拼音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學習工具,任何一個具有正常心智的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輕而易舉地學會,就像學會騎自行車一樣。它最不應該的是放到一年級或幼兒園去學習,更不應該「花很大精力去學」。幼兒學說話不需要家長先教啊喔哦咦嗚籲,認字也不需要先學拼音。如果要我給出一個學拼音的時間點和長度,我認為小學高年級再學即可,同時不需要佔用太長時間去學。學自行車用多長時間,學拼音用多長時間就夠了,先熟悉一下,練幾次,然後在生活中運用,沒有掌握不了的。
拼音學不好,
影響未來的語文學習、語言表達嗎?
完全不影響。只需要一個事實就可以說明拼音和語言學習幾乎無關,中國古代一直沒有拼音,對於個別生僻字,古人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注音,這個方法我就不解釋了,它很少被用到,更沒有進入兒童教育中——也就是說,沒有拼音,並不影響中華語言文字傳承幾千年,人才輩出。
到了近代,清末及民國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增多,才第一次出現漢語注音字母,這種注音字母是一些像日文一樣缺胳膊少腿的符號,在民間也不普及。我理解,它當時的出現,更多的功能是幫助老外學漢語,而不是為了讓小孩認字。我們現在通用的「拼音」,是新中國建國後才出現的,它確實為漢字的普及和學習提供了方便。但再方便也是工具的工具,就像一把掃帚再得心應手也沒必要登堂入室地被供奉一樣。
比如我自己,小學因轉學沒學過拼音,再加上從小講方言,雖然後來大學讀的是中文系,還做過十多年語文教師,但我到現在對拼音的運用也不熟練。但這個不足完全不影響我的閱讀和寫作,也不影響我的語文教學,更不影響我對電腦和手機的應用。我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方言會對拼音學習形成防礙,但完全不影響對語言的學習,畢竟除了播音主持,人們並不需要必須說話字正腔圓。
我曾在自己的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過一段話:我們的語文教育越來越趨向工業化機械思維。符號化、技術化、標準化的教學和考核,消磨著語文這個學科中特有的千變萬化的魅力和它的豐富性。母語學習本該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現在它卻被異化了,變成一件枯燥而扭曲的事情。語文課越來越變態為一種近乎折磨人的活動,尤其是拼音學習。
如何學好語文,
如何應付當下的語文考試?
這應該是家長最關心的。第一,語文學習成績只和一件事有關,豐富的課外閱讀。沒有課外閱讀,語文絕對學不好,即使在低年級通過用功和認真能獲得好的語文考試成績,到了高年級,尤其在高考賽場上,擁有豐富的閱讀才能為語文成績打下良好基礎。當然,這句話不能理解為只要有閱讀,就一定有好的語文成績,因為影響成績的因素會很多。所以,關心孩子的語文成績,不需要關心他的拼音學得如何、寫得好不好,唯一要關心的是孩子的課外閱讀。有了豐富的課外閱讀,即使在小學或初中時語文成績不理想,到了高中階段及之後,優勢一定會顯現出來——關於這方面內容,在我的書中也有非常詳細的陳述了,這裡亦不贅述。
第二,雖然拼音學得好壞與最終的語文水平沒有關係,但它卻會影響孩子當下的語文成績,進而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畢竟孩子是在這樣一個考試評價系統中。我的建議是:想辦法寓教於樂,比如家長當小學生,讓孩子每天把學校學的拼音回來給家長講講,還可以弄個一模一樣的作業本,和孩子一起寫作業,互相批改。生活中發現一些像拼音字母的物件,可以跟孩子說,這個像「m」,那個像「y」等等,如果孩子要寫的拼音很多,家長可以替他寫,總之一定不要「花很大精力」去學。對小學生談「用功」和「努力」那是在坑害他,家長責任是讓孩子不斷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葆有學習熱情。孩子天生是愛學習的,每個孩子都這樣,之所以不愛學習,是被大人破壞了。
至於加減法的學習,道理和學拼音基本一樣。現在的大人們,連最簡單的計算都要用計算器,為什麼孩子必須牢牢掌握呢?正如走路是人的活動基礎,但人根本不必經歷「掌握牢靠「的走路訓練一樣。過度用力的結果只能使孩子對學習心存畏懼和厭惡。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設計很多關於算數的遊戲,我書中寫的開小賣部遊戲,就是數學啟蒙的例子。另外,現在市場上有關於數學遊戲的圖書,你可以買來和孩子一起玩。
你的提問雖然很簡單,只有寥寥幾十個字,但背後卻隱藏著很多深層次的問題,我的回覆比較長,但並不能說盡全部。你之所以這樣發問,它可能是你孩子目前面臨的問題,其中也已包含了你的質疑和思考,這讓我看到你可貴的獨立思考能力。接下來,你如果想要徹底不焦慮,應該把學習的力多用在自己身上,少操心孩子,徹底放下成績崇拜和作業崇拜。自己多讀書,至少先把我的三本書看幾遍,再多讀些別的好書,你會發現若干年後,不但孩子很讓你滿意,你自己對自己也更滿意了。
祝福你!
——尹建莉
語言文字本身是一種工具
拼音更只是「工具的工具」
母語學習本該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
家長要放下焦慮,不要逼迫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