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7年5月份,三聯書店出版了一部明史研究專著,名叫《萬曆十五年》,在此書出現在中國大眾視野之時,中國文化剛剛經歷過文化革命的思想浩劫,文化界受重創,百廢待興,渴求來自遠方的,新鮮獨到的文化著作,對於一個正像乾癟的海綿一樣吸取知識的中國,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而這個時機對本書的作者黃仁宇而言,也是千載難逢。這樣的機緣巧合,促成了這本書在中國的問世。

作者黃仁宇先生用大歷史觀的角度看待大明萬曆朝十五年的事。在他之前,學者界普遍認為萬曆十五年平淡無奇,甚至不值一提,而黃仁宇先生不同,在萬曆十五年所發生的事,確實沒有可圈可點之地,可是通過這些無法可圈可點的事情現象,來反映出明朝乃至整一個中國古代社會的失敗之處,頗有佛家「因果」的味道。

在整一篇文章中,作者挑選了六個人物,分別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清官海瑞,哲學家李贄、大明將領戚繼光。作者研究他們的生平,體會他們的故事,在全書中,我最能體會到的是兩個字——矛盾。皇帝與文官集團的矛盾,皇帝與首輔的矛盾,首輔與官員的矛盾,官員與官員的矛盾,還有最重要的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矛盾。在書中我們隨時能夠看到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卻又有自己的局限,在實現自我認同的人生價值的過程中,免不了會與他人的理想相衝突,每一個人都在相互的制衡與衝突中彼此消耗,而每一個人都是國家中的一環,長期的衝突而又短暫的平衡,最終給這個國家帶來深刻而又嚴重的危機,這就像是火山,一觸即發。而我們能看到的是因為有人的個性,這種情況幾乎在每個朝代走向衰落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


「讀《萬曆十五年》給人現實意義上的啟迪遠在其史料價值之上。」這是我認為對本書及黃老先生最好的評價。一本書能夠給人帶來什麼?我覺得一本書能夠兼顧實用性和教育性最佳,以我自身為例,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不禁在想,如果我是身處其中的人,對於我來說,社會是怎麼樣的,世界是怎麼樣的,矛盾的對象是誰?而今,我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惑?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這種能催你深思的作品,不多。



黃老先生以大膽而又平實的筆觸賦予了明史鮮活的面容,在細膩而又嚴謹的闡述中,我們能從中體會到個人人生的酸甜苦辣,更能透過歷史看到自己的面容。

至此,《萬曆十五年》系列已經全部完結,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我將《萬曆十五年》中出現的人物以我自己的視角去分析,感悟了一遍。並將隨想發布在這個平臺。這本書讓我感慨良多,我甚至在其中看到了我自己,那個矛盾,頹廢而又有希冀的自己。感謝你們在萬花從中點開我的文,我亦期望你們能夠從我的文章中收穫到知識的快樂,這是我寫文,最大的幸福!!!
以下《萬曆十五年》系列的所有文章,內容不多,良心之作。(以發文順序排列)
兩面首輔張居正:大明王朝的落幕之始萬曆皇帝朱翊鈞:我的一生不由自己大明武將戚繼光:誰的盔甲,誰的面具無為首輔申時行:平衡,最好的方法是不作為大明「清官」海瑞:古怪的獨行者李贄:活在書裡的哲學家 有興趣的話,可點擊我的頭像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