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中俄東段邊界之三:珍寶島五代營房的變遷
國際先驅導報中俄東段邊界特派記者:張寶印、周軍、趙秀娟、李國利報導 5月16日,落日熔金時分,經過3個小時顛簸後,本報記者登上了烏蘇里江邊林木濃密的209高地。
209高地至今完好地保存著當年珍寶島衝突時我方的坑道。從高地頂部極目遠眺已被不斷上漲的烏蘇里江江水所環抱的珍寶島,兩頭尖、中間寬、呈元寶形狀的小島清晰地展現在眼前。正是這個距我方西岸200米,距俄岸300米,面積不過0.74平方公裡小島,因為1969年的那場自衛反擊戰,而聲名遠播。
紅白航標「劃」出海疆
從209高地下來,我們又乘艇前往珍寶島。每隔一段距離,烏蘇里江兩岸便會出現或紅或白的兩色航標。兩國的船隻便是根據這些航標隨時「三點成一線」地目測調整,以確保在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本國一側航行。
一路向左望去,不時能看到瞭望哨塔、兵營或油罐堆放地。在界江上巡遊,記者心中不免唏噓慨嘆,百餘年前曾為內河的烏蘇里江,因為昔日的不平等條約已為兩國的界河,而如今共飲一江水的兩國人民,正在維繫和營造著今天這樣難得的恬靜祥和的景象。
半個小時的光景,快艇緩緩地靠近了珍寶島碼頭。沿碼頭往上十米處便是白色的珍寶島島門,「中國珍寶島」五個金黃的大字赫然在目。
五代營房各有時代特徵
進入島門,一條長僅約20米的筆直小路被命名為「北京路」,另外兩條小道分別被稱為「上海路」和「南京路」。過了北京路後向右一拐,便是珍寶島上中國守軍的第一代營房。
第一代營房建造於1968年8月,為平頂石質結構,面積僅有20平方米。營房分為左右兩門,兩門處分別留有一副白底紅字的對聯。左門處的對聯為「以哨所為家/以艱苦為榮」,橫批為「永保邊疆」。右門處的對聯為「身居珍寶島/胸懷五大洲」,橫批則為極具時代特徵的「解放全球」。
營房正面中間牆上裝有一塊黑板報,其通欄標題為「英雄的寶島」,標題下是:「血染珍寶島 陳紹光;不朽英雄 王慶榮;生命不息衝鋒不止 於慶陽;用生命捍衛祖國的尊嚴 楊林;排雷勇士 孫徵民」 ,上述五人的名下均劃有白線,表明這五位英雄已經離開了我們。在他們的名下是另外五人:「深入前沿指揮的營長 冷鵬飛;堅守寶島 孫玉國;智勇雙全的指揮員 杜永春;克敵戰車的神勇火箭手 華玉傑;威鎮北疆的 周登國」。
緊鄰著第一代營房的旁邊就是於1975年7月建造的珍寶島第二代營房。這是一座鋼筋水泥混凝土結構的圓形碉堡式營房,面積為26平方米,分上下兩層。這座營房頂部還刻有「中國領土不容侵犯」八個紅色大字並架有一口接收無線訊號的「大鍋」。
珍寶島的第三代營房已無緣相見。因為在第三代營房基礎上,第四代營房已於2000年8月取而代之。這是一座石頭基礎的兩層磚結構小樓。緊鄰第四代營房的坡下是珍寶島上的第五代營房。這是一處磚石結構的三層小樓。30餘年間,珍寶島上五代營房的變遷竟是那樣貼切地體現了各自的時代特點。
曾在珍寶島揮灑熱血、書寫青春的「老邊防」張寶印不勝感慨地說:「當年的守島戰士,已經不認識回家的路了。珍寶島的變化也是中俄邊境線上,中國邊防部隊變化的縮影。」
據介紹,過去,我們的哨兵是站在高高的哨樓上,手拿望遠鏡察看邊情,能見度好時觀察的範圍也不過10公裡。如今,島上安裝了邊境執勤可視系統、紅外線預警系統等監控設備,坐在室內就可以通過「電子眼」對邊情實施全天候觀察、分析,一有情況即可快速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