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最近新加了兩口魚缸,所以鶇龜先生曾發布過幾篇魚缸開缸方面的文章或微頭條,幾乎在每一內容前面,都有一句友情提示:「冬季容易發生水黴病,不適合折騰魚和魚缸」。為何要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在冬季的魚缸裡,特別是冷水魚缸裡,有一個現象特別令人頭疼,那就是魚動輒就長白毛,甚至出現死亡,這種現象即為魚水黴病。
雖然水黴病並非不治之症,但如果發現不及時,也極有可能造成魚死亡,甚至因此而整缸團滅。截止到目前的兩個多月時間內,鶇龜先生野採的原生魚,至少已經出現過三四撥水黴病了。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在上周,剛剛造成一條食蚊魚死亡。由此可見,水黴病在冬季的發病率還是很高的。那麼在冬季折騰魚和魚缸,為何這麼容易就發生水黴病呢?魚患上水黴病以後,又要如何去防治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問題,供感興趣及對此有困擾的朋友們參考。
一、冬季少折騰魚和魚缸,當心帶來水黴病
造成冬季魚愛長白毛的原因是水黴菌,在全球各地淡水和溼潤土壤中廣泛存在。根據相關學者研究,影響我國淡水生物的水黴菌,共有十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水黴和綿黴。在自然界中,水黴菌是一種腐生性微生物,主要寄生於水中動植物屍體上,部分菌種也可在水生動物傷口和腐爛的魚卵上寄生。
水黴菌通過菌絲體(絲狀體)吸收營養,供自身生長發育,以孢子的形式在水中進行傳播繁殖。值得一提的是,水黴菌的孢子帶有鞭毛,可以在水中遊動。在魚體表面出現傷口(如掉鱗、黏膜破壞等),特別是因組織壞死而出現腐肉時,遊動孢子就會乘機寄生上去,在傷口部位著生出菌絲。這些菌絲像樹根一樣,扎在魚體皮膚中,向著肌肉深處生長,瘋狂吸取營養,迅速生長,然後再釋放出大量遊動孢子,去感染其他受傷的魚。
水黴菌感染初期,菌絲主要向內生長(稱為內菌絲),深入傷口的肌肉中,因此肉眼看不到魚有明顯變化。隨著菌絲不斷增生,分泌出蛋白分解酶,分解魚肌肉中的蛋白質,作為自身生長的營養。之後吸收了魚體大量營養物質的菌絲,開始向外生長,在傷口周圍形成肉眼可見的棉絮狀外菌絲(俗稱白毛)。到了這個階段,基本也就到了水黴病的中晚期了。菌絲和魚傷口組織粘連在一起,魚體組織進一步壞死,造成魚遊動失常,食欲不振或拒食,身體消瘦,最終可能會因衰竭而死亡。因此,水黴病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關鍵,可以顯著減少死亡率;真到了肉眼可見的大量白毛階段,魚死亡率還是相當高的,特別是體型小的魚。
水黴菌是典型的條件致病菌,需要同時具備低溫和魚體受傷兩個條件才能發生水黴病。研究發現,儘管水黴菌在5-26℃範圍內都可生存,但13-18℃是其最適宜的繁殖溫度,水溫在26℃以上較少發生。一般水溫在15℃左右,從感染到長出肉眼可見的棉絮狀菌絲體,只要3-5天,蔓延速度非常快。
冬季水溫符合水黴病爆發的低溫條件,之所以不提倡折騰魚和魚缸,是因為此舉會帶來兩個方面的問題,促進水黴病的發生:
(1)容易造成魚體受傷,增加感染機率
冬季折騰魚和魚缸,在魚撈入撈出過程中,很容易造成魚鱗掉落、體表黏膜破壞等問題,增大了感染水黴菌的機率。同時冬季也不適合入新魚,無論是購買,還是野採,都會涉及到魚捕撈、運輸、轉缸等一系列問題,容易造成魚體受傷,進而感染水黴病。
以鶇龜先生為例,所養的魚都是野採的。在魚捕撈、放入魚桶、帶魚回家、魚過水及最終入缸等環節,稍有不慎,都有造成魚受傷的可能。從深秋至今,已經先後有蝦虎魚、麥穗魚、食蚊魚以及黑殼蝦等多條魚蝦因水黴病而死亡。但同樣是魚體受傷,在夏季就不會出現水黴病。因此,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已經不出去野採了。偶爾出去,也是野採小蝦為主,因為有外殼保護,小蝦不容易受傷,也就很難患水黴病。
(2)容易造成腐敗物沉渣泛起,增加患病機率
魚缸中的底沙、石頭,以及缸底清理不便的死角等處,會吸附、沉積有大量魚食殘渣和魚糞便等腐敗物。在高溫季節,它們會被腐生菌很快分解。但在冬季,因為腐生菌低溫休眠,分解速度十分緩慢,這些腐敗物反而成為滋生水黴菌的溫床。在倒騰魚缸時,隨著底沙的翻動、石頭的搬動,這些腐敗物會沉渣泛起,其中的水黴菌就更容易接觸到魚,帶來水黴病。
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鶇龜先生在多年前,曾有過一缸圓尾鬥魚因水黴病而團滅的慘痛經歷。大家都知道,鬥魚生性好鬥,群養難免會因爭鬥而受傷。當時是冬春之交,為了改善魚缸環境,野採了些水草,種植在魚缸的底沙裡。在這個過程中,底沙被大量翻動,其中的腐敗顆粒物被攪動起來,懸浮於水中。兩三天後,鬥魚即開始大面積長白毛,不到一周十餘只鬥魚,全都得了水黴病,最終因此而團滅。自此以後,在魚缸中一般不再放底沙,且11月至來年5月初這段時間,也基本不動魚缸,以維持穩定為主。
綜上所述,冬季由於溫度適宜,是水黴病多發的季節之一。此時折騰魚和魚缸,很容易造成魚體受傷以及增大與水黴菌接觸的機會,患上水黴病,因此應儘量避免此類操作。當然,就算萬分小心,但百密一疏的情況還是存在的,且造成魚體受傷的機會確實也太多,這就決定了在冬季水黴病具有多發性特點。那麼,魚患上水黴病後,應該如何去防治呢?
二、魚得了水黴病應該怎樣去防治?
水黴病雖然令人十分頭疼,但對於其防治,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是單純靠殺滅水黴菌是行不通的做法,其防控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1、水黴病應該以預防為主
水黴菌及其孢子在淡水中廣泛存在,對魚或魚缸的消毒,都是暫時的,注入新水以後,裡面仍然有水黴菌,符合條件就會重新爆發。同時,消毒藥物使用不當,例如選擇了毒性強、刺激性和腐蝕性強的藥物(如高錳酸鉀、甲醛等),可能會造成魚體表黏膜大規模破壞,更增加了感染水黴病的機會。
由於水黴菌是條件致病原,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阻斷水黴病的誘發條件,來預防其發生。做法也簡單,一是加溫飼養,水溫在28℃左右即可極大減少水黴病的發生;二是防止魚體受傷,不給水黴菌侵襲的機會。這兩條做到任何一個,都可避免水黴病大規模爆發。
之所以強調水黴病應以預防為主,也與此病的特性有關,它並沒有免疫性,只要符合條件就爆發。也就是說,魚得了水黴病,你今天治好了,明天魚又受傷了,那麼它仍然會繼續感染,沒法根治,也沒有什麼特效藥。
著名原生動物學家、中國魚病學創始人、國內魚類水黴病開創性研究者倪達書先生,通過大量試驗研究,對比了當時治療水黴病有效的孔雀石綠、重鉻酸鉀等藥物,發現即使是最好的藥物和最佳的使用方法,對患水黴病的魚只是在早期有效且效果有限。因此倪達書先生提出,防治水黴病最好的方法就是預防,通過減少魚體受傷,來避免水黴病的觸發。實踐證明,這在漁業生產中發揮了很大作用,我們在魚缸中養魚,同樣也應該如此。
2、水黴病要用什麼方法和藥物治療好?
通過預防,可以有效避免水黴病的發生。但魚在飼養過程中突發情況很多,因此即便十分小心,還是難免要出現水黴病。對於已經生病了的魚,還是要積極治療的。那麼水黴病可以採取哪些方法及藥物進行治療呢?
(1)水黴病用藥的總原則
對於水黴病的用藥,目前魚友基本分為兩類,一類認為這是細菌性感染,強調用土黴素、慶大黴素等抗生素殺菌;另一類認為這是真菌性感染,應該用抗真菌的藥物治療。造成這種分歧的原因,在於對水黴菌歸屬的認識不同。從生物分類來說,水黴菌是真核生物,並不是細菌這類的原核生物,它並非細菌。水黴菌具有菌絲,依靠孢子繁殖,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真菌,被歸為卵菌綱。最近一些年來,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水黴菌在進化起源上與其他真菌明顯不同,可能是由雙鞭毛綠藻進化來的。現在已經將水黴菌移出了真菌界,將其歸入不等鞭毛生物界。
也就是說,水黴菌不屬於細菌,除非出現合併細菌感染,否則使用抗生素不僅無效,而且還存在因濫用而產生抗藥性的弊端。雖然從起源上,水黴菌和真菌並不一致,不再屬於真菌,但在形態和功能上,水黴菌與真菌相似,屬於類真菌生物。因此,應該選擇殺真菌的藥物,而不是抗生素,這是水黴病用藥的一個總原則。
對水黴病的另一個用藥原則,是隔離治療,合理用藥。很多魚友一遇到水黴病,就慌了神,通過各種途徑,諮詢了各種治療方法,買了多種藥物,一股腦都下到了魚缸裡。結果水黴病沒治好,魚卻死的更快,甚至團滅,這其實是典型的過度治療。建議將生病的魚先隔離出來,原魚缸通過等溫換水,每天換掉30%左右的水,繼續觀察。輕易不要全缸下藥,是藥三分毒,全缸下藥可能會殺死水黴菌,但同時也會殺死益生菌。一旦益生菌大量死亡,水黴菌反而更容易爆發,因為沒有了制約力量。只有發現原缸大量感染時,才建議直接全缸用藥,否則將病魚隔離出來單獨用藥更為合適。
對於藥物的使用,除非有確切證據,表明兩種或多種藥物具有促進作用,否則不建議同時使用。這是因為,一方面藥物之間可能存在拮抗作用,使藥效相互抵消;二是多種藥物同時使用,把握不好用量,毒副作用更強,很容易毒死魚。一般建議一次用一種,使用三天以上無效果,再考慮其他藥物。
(2)常用的水黴病治療方法與藥物
對於水黴病的治療,目前主要有兩類方法。一是通過提高水溫,來抑制水黴菌繁殖,進而控制水黴病的爆發;二是選擇藥物,殺滅或抑制水黴菌,達到治療目的。通常情況下,加溫和藥物治療相結合,效果更好。這兩類方法,分別簡述如下:
加溫治療法
由於水黴菌是低溫致病原,因此通過提升水體溫度,即可有效防治水黴病。一般建議將水溫緩慢加溫到28℃左右,並穩定住,對輕度水黴病,約3-7天左右即可治癒。
上文中我們說到水黴病用抗生素無效,但也有很多魚友會說,我用了土黴素(或其他抗生素),很快就控制住了啊。魚得了水黴病以後,「加溫、下土黴素」確實很多人都在用。但我們要明白,真正起作用的是加溫,而不是抗生素,因為水黴菌不是細菌。是水溫的提升,抑制了水黴菌,只是很多不明真相的朋友,將功勞記在了抗生素頭上。
注意要點:適合預防或早期水黴病,到中晚期以後雖然也可以抑制,但效果不好。比較嚴重的水黴病,建議加溫的同時配合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法
從現狀上來看,對於水黴病的治療,目前並沒有特效藥。現有的藥物一般都是在水黴病早期效果較好,因此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關鍵。孔雀石綠曾經是治療水黴病的特效藥,但它毒性太強,高殘留,且具有致癌、致畸性、致突變的「三致效應」。自從2002年以來,已經作為水產養殖禁用藥,禁止使用。但對於寵物觀賞魚,孔雀石綠還是可以使用的。只是由於它藥性太毒,非到萬不得已,強烈不建議使用。
下面將治療水黴病常用的藥物及用法,歸納為下表所示,大家可以根據需要選用。使用時注意要嚴格按照說明書,控制好濃度和用量,以免因過量對魚產生毒害,甚至造成死亡。原則上應該優先選用毒性小、刺激性和腐蝕性低的藥物,只有這類藥物無效時,才選擇毒性強但療效更好的藥物(如孔雀石綠等)。
鶇龜先生常用的藥物,是上表中的萬分之四食鹽和小蘇打合劑。這是倪達書先生通過多年試驗研究,摸索出來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了水黴菌是淡水微生物,對鹽分較為敏感的特點,加入食鹽抑制其生長。小蘇打(碳酸氫鈉)的作用,除了增加水中鹽度,同時可以提升水體酸鹼度(pH)。研究發現,水黴菌在接近中性的水中更容易繁殖,而在偏鹼性環境,不容易爆發,當pH>8.0時基本不出現。這個方法也非常簡單,根據魚缸裡的水量,按萬分之四的濃度(0.04%),計算出需要的食鹽和小蘇打用量,溶於水後,潑灑到全缸即可。
萬分之四的濃度,既可以對水黴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同時對大部分魚類也是足夠安全的,可長期使用而不產生毒害。實際使用中,也可以酌情提高濃度,如0.08-0.1%左右,不過濃度越高,使用的時間應越短(可通過換水來調節)。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食鹽和小蘇打合劑,僅對預防或早期水黴病有效,對嚴重的水黴病沒有效果。因為它只能抑制菌絲生長,但無法殺滅水黴菌。從鶇龜先生的實踐來看,一旦小型魚(如蝦虎魚、食蚊魚等)因水黴到了明顯白毛階段,病魚很難用這個方法治好,但隔離出病魚後,可以確保原缸裡的其他魚不再發病。
三、結語
水黴菌是一種低溫環境下的腐生微生物,在冬季容易引發水黴病。此時折騰魚和魚缸,一方面容易造成魚受傷,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水黴菌感染魚的機會,因而是不推薦的。
水黴菌在淡水中廣泛存在,但屬於條件致病菌,只有低水溫和魚體受傷都滿足時,才會引發水黴病,且水黴病無免疫性,目前也沒有特效藥,因此對於水黴病應該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儘量控制條件,使其不發生或少發生。
水黴菌在低溫下更容易繁殖,因此通過加溫即可有效抑制其繁殖,且無毒、無害,是首選的治療水黴病的方法。對於病情較嚴重的魚,可以通過加溫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法來治療。原則上應該優先選用毒性小、刺激性和腐蝕性低的藥物,只有這類藥物無效時,才選擇毒性強但療效更好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