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李書記,咱們弄成了!」在岔口村村委會門口,婦女主任吳立榮拿著剛剛真空包裝好的一袋紅芸豆激動地說,臉上掛著滿意笑容。
「沒錯,就按這個步驟操作……」駐村第一書記李婧一邊認真檢查包裝出來的樣品,一邊耐心地向正在學習真空包裝的大娘們強調:「大伙兒注意真空包裝的封口處一定要整齊,這樣才能不漏氣,這樣咱們的豆子就可以長時間保存。」在李書記的帶領下,岔口村辦起了小雜糧加工廠,讓來自偏僻小山村的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飛入「城市人家」。
謀劃、建立加工廠
岔口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東南的恆山山麓,距離縣城32公裡,海拔高,氣候寒冷乾旱,山路崎嶇,交通不便。2014年被列為國家級貧困村,2018年整村脫貧,全村共有貧困戶69戶152人,大多是勞動力較弱的老年人。主要種植土豆、蠶豆、紅芸豆、穀子、黍子、胡麻等高寒農作物,同時也是黃芪、柴胡等中藥材的主產地之一。
前年初夏,李婧這個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姑娘,積極報名參加扶貧,到岔口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克服種種生活不便,一心撲在工作上。她在走訪村民過程中發現,由於距離縣城較遠,村民銷售農產品非常困難,好東西賣不上好價錢,影響村民收入。「村裡生態環境好,種植的小雜糧、中藥材都是純天然的綠色產品,組織村民加工包裝後銷售,既充分利用農閒時間,又增加農產品的銷售收入。」李婧和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商量後決定:辦一個小雜糧加工廠,將村裡的小雜糧、中藥材賣出大山。
駐村幹部召開會議動員村民學習農產品加工技術
從籌辦加工廠開始,李書記就馬不停蹄地忙活著,村裡沒有錢,李婧自掏腰包拿出1萬多元。她和村支書張寶一起到縣裡工商、稅務、銀行辦理各種手續,聯繫場地、購買設備、研究包裝、設計標籤、組織培訓……只要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及時上網查閱資料,到縣裡相關企業學習,請有經驗的師傅到村裡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幾次嘗試後,做出了第一批真空包裝的小雜糧產品。
岔口村第一書記李婧到小雜糧加工企業學習
起初,村民們對加工農產品並沒有什麼信心,「俺們種了一輩子的地,也沒有啥文化,這加工包裝都要用機器,能學會嗎?」從一開始的觀望懷疑,到慢慢掌握包裝技術,加工出合格的產品。「這包裝一下就和商店裡賣的一模一樣,肯定能賣上個好價錢」「俺家還有今年新種的小米,拿到廠裡包裝一下肯定也不錯」,看著排列整齊的雜糧產品,村民們激動地議論著。
加工、銷售黃芪
小雜糧產品日趨成熟,岔口村的駐村幹部們又將目光對準了渾源縣最知名的特產——黃芪。渾源縣是「中國黃芪之鄉」,恆山黃芪是黃芪中的標杆芪,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岔口村所在的大仁莊鄉地處「恆山黃芪」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種植黃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全鄉黃芪種植面積5000餘畝,卻一直沒有黃芪初加工企業。
「李書記,你辦法多,幫我聯繫聯繫黃芪的銷路,再不賣就砸手裡呀。」在得知貧困戶劉軍的黃芪滯銷後,李婧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一邊想辦法積極聯繫銷路,一邊擴大加工廠規模。加工處理黃芪的步驟多,技術也複雜,除了購買合適的加工設備外,還需要對去根須、分級、扎把、清洗、切片、烘乾、篩選、包裝等各個環節做好管控。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學習,逐漸總結出了一套標準規範,積累了生產加工經驗,讓岔口村的黃芪初加工步入正軌。今年到目前為止,岔口村農產品加工廠的年銷售額達到30餘萬元,60多戶貧困戶通過銷售農產品和到加工廠務工增加了收入。
村民們正在對黃芪片進行分類包裝
在山區農產品的銷售上,得到了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機關工會每年都從扶貧點採購農產品,通過「以購代捐」的方式支持扶貧工作,近兩年累計消費扶貧金額達到40餘萬元。今年上半年,在山西法官培訓學院設立了消費扶貧超市,專門銷售來自扶貧點的各類農特產品,為法院幹警購買山區農產品暢通了渠道。此外,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還積極組織貧困戶參加電商培訓,發展網上銷售和直播帶貨,進一步拓寬產品銷路。
黃芪花枕頭帶來新商機
今年10月17日一大早,岔口村的工作隊員們就來到縣文化廣場,將精心準備的小雜糧擺上展臺,代表鄉裡參加規模盛大的渾源縣國家扶貧日活動暨農產品展銷會。岔口村駐村工作隊長郭志剛、隊員謝小崗熟練地向每一位上前詢問的消費者仔細講解產品的特點和功效,為特色農產品「現場代言」。
駐村幹部在農特產品展銷會上推銷「黃芪花枕頭」
展銷產品中,一款製作精美的黃芪花枕頭引起到場群眾爭先購買。「村民們從小就用這種黃芪花填充的枕頭,既有黃芪的藥性,還對頸椎好,有保健功能……」本來只是作為新品推廣的黃芪花枕頭,意外受到市場追捧,一度供不應求,給加工廠帶來了新商機。
面對市場的熱烈反應,第一書記李婧幹勁十足:「國家大力倡導的消費扶貧,根本目的就是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產業,實現由『輸血』向『造血』轉變。我們要把握好機遇,搶佔新商機,做好小雜糧、中藥材和黃芪花枕頭等農特產品的加工銷售,讓更多農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場。」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產業經】山村小雜糧飛入「城市人家」》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