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裡,我對打字姿勢並沒有太苛刻的要求,可能是因為上學時沒有教什麼是正確的打字姿勢(或許當時沒仔細聽),也就一直「怎麼舒服怎麼打」到現在。
人是不會主動改變的,除非出現變數。我的變數就是,長時間使用筆記本打字和寫代碼引起頸椎不適。當我決定抬高筆記本來緩解頸椎的壓力時,我發現我需要買一把外接鍵盤。
而當真正開始用外接鍵盤的時候,指法問題暴露了。我開始感到打字不舒服,手指和胳膊很容易累,打字經常退格,速度變慢。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是新鍵盤帶來的不適應。
新舊鍵盤對比:
MacBook 鍵盤(圖 / Apple)
機械鍵盤(圖 / Filco)
對比兩種鍵盤之後,我發現這種不適應來源於兩點:
間距:新鍵盤各鍵位間距和原來不同鍵程:單一鍵位鍵程深淺和原來不同我意識到需要再做點什麼來改變現狀,首先我想到了自己不正確的打字指法。
▍正確的肌肉記憶有多重要
我們在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時,身體會因為陌生而不適應。所以我們的動作笨拙緩慢。但隨著肌肉慢慢熟悉這些動作,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熟練,也越來越遊刃有餘。
初學吉他的時候,我們的左手很容易自然地搭在琴頭的品位上,但是大多數初學者都不會刻意將手指與琴版垂直(垂直是標準指法),因為那樣手會往裡「摳」,手關節一直在繃緊,很容易累。不標準的左手按弦也可以彈奏簡單的和弦,但是如果想再練習和弦轉換比較快的歌曲和一些複雜的指彈曲,就會發現對比正確的指法,自己的手跟不上了。
健身的時候,一次標準姿勢的力竭要比輕鬆做三次不標準的動作有效很多,也更安全。
遊泳的時候,當你發現別人踢水一次滑行的距離比你踢兩次都要遠很多,而且並不費力,你就應該考慮自己的姿勢是不是不標準,不科學。
這些肌肉記憶下來的姿勢隨著前人的沉澱,逐漸變為某些標準,這些標準是每個新手都要遵循的規則,這並不是簡單的循規蹈矩,而是其中包含著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會幫助我們少走彎路,並在後期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不規範鍵位的弊端——每個手指分配的鍵位不均等
不規範的鍵位導致手指覆蓋鍵位的不合理,這種不合理同時又會導致各手指運動不能最小化,因此很容易累。
手指分配的不合理:不標準的姿勢會讓打字效率很低,因為不科學的指法不能把打字頻率合理的分配到每個手指上。對於我來說,打字常用的手指是食指和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使用場景不大,以至於很容易累。手移動範圍的不合理:經常使用自己熟悉的手指就會導致少數的手指需要覆蓋鍵盤上大部分區域,手的移動範圍大了,對速度也有抑制。手腦記憶的不合理:單一手指負責的範圍過大後,肌肉難記住所有的鍵位,不能盲打,需要一邊看鍵盤,一邊看屏幕,進一步制約了速度。正確的鍵位可以解決這些不合理。
▍正確的鍵位
標準鍵位指法圖
圖片來源:如何練習打字速度?
標準鍵位,解決了「怎樣更好地調動我們的手指去負責更多的鍵位,又不會很累」的問題,這也是一個「手指和鍵位映射合理化」的問題。
先將兩隻手放在鍵盤上,雙手食指放在帶有輔助鍵帽突起的 F、J 上,緩緩展開,差不多就是標準鍵位的擺法。
1. 字母鍵
字母鍵的鍵位分配如圖所示:
左小指:~、Tab、Caps Lock 縱列的功能鍵、外加第二縱列的字母鍵 1、Q、A、Z、Option(Mac)左無名指:第三縱列 2、W、S、X、Command(Mac)左中指:3、E、D、C左食指:數字鍵 4、5 所在縱列右食指:數字鍵 6、7 所在縱列右中指:數字鍵 8 所在縱列右無名指:數字鍵 9 所在縱列 標準指法基本上解決了手指各司其責的問題,但這時候我們再仔細看圖,會發現圖片最右端的紅色小指負責的部分比其它手指要大。
2. 功能鍵——給小指減負
我們平時很少會用到小指,如果完全按照圖示練習的話,小指會很累,也會拖累我們整體的打字速度,能不能優化下標準鍵位圖,給小指減負呢?當然可以。
其實鍵盤左右下方,是相同的功能鍵:Command、Option(Windows 是 Ctrl、Alt)。
因此我們可以儘量不用右手小指去按右邊的功能鍵,只用左手小指去按左邊的功能鍵就行了。
被「開除」的右手功能區鍵位圖
另外,標準指法建議我們用左手的小指和無名指去按左邊的功能鍵。實驗過後我認為不如左手拇指去按它們更舒服,同時用左手拇指按功能鍵(比如 Command、Option、Shift)後,不會影響你用其它手指按其它的組合鍵(比如 A、S、C、V)。
左手大拇指按 Command、Option、Shift
剩下的功能鍵如 Shift 、Caps Lock 按照圖示使用左小指去按就好。
Shift(大寫鍵)原則上儘量將左右手合理分工,即右手按字母鍵的時候,左手去按大寫鍵,儘量不要一隻手又按字母鍵又按大寫鍵。
3. 數字鍵
數字鍵手指圖
中文打字還常常需要用到數字鍵選字,但常用的也只是前三個或前四個:
1 = 小指2 = 無名指3 = 中指4 = 食指▍關於中文數字鍵選字的問題
這裡以拼音打字舉例,我們的中文輸入法並不像英文那樣直接上屏,這確實會影響我們打字的連續性。不過這方面可以投餵訓練自己的「輸入法詞庫」,輸入法記錄了你很多的輸入習慣,很多情況你的第一候選詞都可以直接上屏。
當然還有一些不能直接上屏的,需要通過數字鍵選擇。這時候我不建議把候選詞列到 9 或者更多,而建議列到 5 就夠了,這樣我們可以最快地用左手來選擇候選詞。
打字候選詞顯示圖
▍如何矯正錯誤的指法
知道並不代表做到。尤其是積習難改,在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情況下,把一個習慣扭轉過來是很難的。因此在這裡我想分享我的實際經歷,讓你在矯正錯誤指法這條路上走得更輕鬆。
1. 使用鍵位矯正打字網站
首先是矯正打字的網站,我個人推薦 TypingClub,這也是我在用的練習網站。網站本身針對的是英文打字,一開始可以先用熟悉字母鍵位。
關注少數派,在後臺回復「打字」即可獲得下載連結。
TypingClub 的關卡
TypingClub 的關卡設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開始針對幾個特定的鍵位,到後邊也會有綜合訓練,其中還會穿插小遊戲和講一些「打字」的延伸知識。能做到很好的勞逸結合。
比如最一開始針對鍵盤中最重要的定位鍵 F 和 J。
網站特定鍵位圖
穿插的一些小遊戲:
小遊戲圖
到後面會是長段的輸入:
長段文字圖
600 多關也沒必要全部打完,或許你到 100 多關的時候就已經適應了標準鍵位。適應了標準鍵位再挑戰一下速度也就差不多了。
重複的練習過程總是無聊,有這樣一個網站陪著你,或許會好很多。
2. 低空飛行,放慢速度
鍵位記憶需要幾天的時間來適應,在這個過程中,我經常會感到很彆扭,總想用以前自己熟悉的打字方式。每當這時候我會慢下來,讓手儘量「低空飛行」,也就是儘量控制手移動的幅度,將手儘可能的「粘」在鍵盤上。這樣一開始會比較彆扭,但對於矯正鍵位來說,十分有幫助。
3. 長期堅持
剛開始時,我以前的打字習慣還是會在指尖重現。老實說,在寫這篇文章時,我有時還是需要控制一下指法。
我的指法練習不會佔用工作的時間。因為工作需要我在固定時間內儘快地完成布置的任務,這個時候再考慮鍵位對不對,按的準不準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從一開始練習標準鍵位到適應,我每天會抽一到兩個小時來練,這樣的過程大概持續了一周,情況就有了明顯的好轉。
▍最後
之所以要糾正自己的打字姿勢,是因為換機械鍵盤後感覺不舒服,之所以要換機械鍵盤,是因為長時間使用筆記本打字頸椎會不舒服,需要抬高筆記本,所以一切改變的動機都是身體提前給出了提醒信號,而不得不主動做出改變。
我們或許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這樣會讓我們更加「舒適」。但當這些「習慣」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了不好的影響,我們就應該產生警惕。
我的身體預警性很強,只要有一點不適就會傳達給我很強的信號,好讓我儘快優化。
我也見過身邊很多人,包括程式設計師,辦公室白領等長時間在筆記本上辦公,或許他們已經適應了這種方式,或許他們覺得更正規的使用顯示器和打字姿勢並沒那麼重要。
但這是一個累積的過程,總會有身體受不了的那一天。防微杜漸,我會選擇在那天來之前,改變自己錯誤的習慣。
▍補充:打字速度/鍵程
1. 如何定義打字速度的快慢?
有一個可以在線打字測速的網站,你可以測試下自己的速度。這裡也有一些指標給你參考:WPM(Words Per Minute,每分鐘打的字數)
我剛開始在 typingclub 打字,只有 30~40 WPM 的速度,當然這還是英文。熟練之後,可以到 80~90 WPM,再去打中文差不多 70 WPM ,也不算快,但比以前好些。
當然了,這個速度可以隨著練習而提升。中文的話,我認為過 100 WPM 就已經算非常快了。
2. 紅軸
機械鍵盤紅軸確實是一個很有魅力的軸,聲音不吵,打字流暢。
文章開頭談到了鍵程,我認為這個是機械鍵盤和原生鍵盤最大的區別,如果你開始覺得不適應,很有可能是鍵程的原因。
使用紅軸最好的狀態在於「行雲流水」,這種感覺很難形容,它的鍵程很長,給你的感覺按不到頭,其實你不需要按到頭,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按壓深度就可以錄入文字了。嘗試在紅軸「飄」著打字或許更能體驗它的魅力。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們帶來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