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石窟】 北響堂山石窟之三

2021-01-08 澎湃新聞
【邯鄲石窟】 北響堂山石窟之三

2019-03-16 15: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北響堂山石窟(三)

北響堂石窟基本分為大中小三類,大型窟為第三、四、九號窟,始於北齊時期。中型窟為第二、七、八、十、十一號窟。小型窟為第一、五、六窟及第十二至二十二號窟。中小型窟也有開鑿於早期的,晚期的多開鑿在大窟周圍。

刻經洞位於北響堂山石窟南部第三窟,因刻有經文,故名刻經洞。洞廣7.7米,深5.3米。窟為三壁開龕佛殿窟,窟前原有廊簷和列柱,廊簷以上是第一號窟。窟內平面近方形,似馬蹄形,三面寶壇之上,各雕有一鋪七身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脅侍。另雕二排小佛於壁,全窟大小造像共計300餘尊。此窟除雕刻有極美的佛像、弟子、菩薩和廊內健壯的金剛力士外,還有窟內外勒刻佛經,窟內刻《無量義經》三方,窟外左邊刻《無量壽·優波提舍偈文》,還在窟內外壁勒有八方摩崖刻經,共刻佛經四部。各高丈二,寬不等,計428行,每行百字,字徑為寸字或寸半字的魏碑體。位於最後一部刻經的南面,是北齊唐邕的寫經造像碑,此碑依山雕刻,下部原刻有龜座,上部雕鑿二層盤頂帷幕式佛龕,皆一佛二菩薩,下層龕的本尊為善跏坐,左右菩薩為姿態優美的遊戲坐(左舒像),上層龕的本尊和菩薩皆被盜,但兩側手捧貢盤仙果的供養天、火焰寶珠和承花卉,以及其下部寶壇上的胡跪供養人等,都是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碑中部勒刻碑文,內容為:「大齊……特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并州大中正、食司州濮陽郡、於長安縣開國侯、晉陽郡開國公唐邕……眷言法寶,是所歸依。以為縑緗有壞,簡策非久,金牒難求,皮紙易滅,於是發七處之印,開七寶之函,仿蓮花之書,命銀鉤之跡,……於鼓山石窟之所,寫《維摩詰經》一部、《勝鬘經》一部、《孛經》一部、《彌勒成佛經》,起自天統四年三月一日,盡武平三年歲次壬辰五月二十八日。……」此碑為石窟的開鑿以及書法的研究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據,它是響堂山石窟現存唯一的一處北齊題記。

編審|楊富中 

責任編輯|王拯 

編輯|姜雨檬  

摘自2015年版《邯鄲市志》,圖片來自網際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1927年河北省邯鄲南北響堂山石窟老照片,壁刻規模雖小則屬最優
    響堂山,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境內,分南響堂山、北響堂山兩處,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山均屬太行山支脈,南響堂山原名滏山,北響堂山原名鼓山。201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八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圖為1927年南響堂山全貌。
  • 【邯鄲地名源說】峰峰礦區——北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是指北齊以來,在南北響堂山開鑿的石窟,包括北響堂石窟、南響堂石窟、水浴寺石窟(俗稱小響堂)、老爺山摩崖石刻(在元寶山西側)、皇姑庵石窟(在鼓山東坡)、蒼龍山石窟(在一社村東蒼龍山上)等,計有大小石窟20座,其中北齊開鑿13
  • 河北峰峰發現一瘞窟 為響堂山石窟研究增添新資料
    新華社石家莊10月24日電(記者白明山)記者從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獲悉,近日在峰峰礦區南響堂森林公園的響堂金頂對面山坳裡發現一「黑洞」,據考證該「黑洞」為一座瘞窟,為研究響堂山石窟文化增加了新資料。瘞窟是埋僧尼和世俗信徒骨灰及屍骨的窟龕。
  • 須彌山石窟第一窟
    作者:邱承彬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
  • 一個王朝的背影:北響堂山石窟(下)
    邯鄲北響堂石窟第24號(大佛洞)一代梟雄高歡在《敕勒川》蒼茫的長調中,消逝在歷史的風塵裡。史書只留下了「虛葬齊獻武王(高歡)於漳水之西,潛鑿鼓山石窟天宮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的片語記載。響堂山(鼓山)石窟從一開始便充滿了神秘色彩,沒有人知道開鑿石窟的真正目的,沒有人知道大佛的背後隱藏著什麼天機。鼓山周邊的村寨,乃至開鑿石窟的匠人,都只是感到這項工程不僅浩大而且異常神秘。重兵把守在鼓山的四邊,不允許任何人靠近。整個工地除了叮叮噹噹的鑿石聲,不允許任何人說話。所有工匠的心中都充滿了疑慮。
  • 我們仨的旅行足跡-武威·天梯山石窟/鳩摩羅什寺
    天梯山石窟,也稱涼州石窟。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由著名高僧曇曜開鑿,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是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故被譽為「石窟鼻祖」。景區入口處略顯狹小,停車場僅可容10餘輛車停放,沒有大景區的寬敞豪華。通過僅夠兩人並行的羅漢洞,為眼前所震撼,28餘米高的釋迦摩尼大佛像,背山面水,巍然端坐。大佛左手扶膝,右臂微屈、五指向天、掌心朝前,目視遠方。
  • 【走近導演安秋·走進《中國石窟走廊》】之三:人就是故事 就是...
    【走近導演安秋·走進《中國石窟走廊》】之三:人就是故事 就是文化 就是歷史 2020-05-12 15: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須彌山石窟:西望長安第一窟絲綢之路見證佛法東來
    須彌山石窟開鑿早,佛造像是採用石刻手法雕造的。有研究者認為,這種石窟造像藝術手法的更替和定型,是在須彌山完成的,它為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以後的石窟造像奠定了基礎。據固原縣須彌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介紹,整個石窟呈扇型開鑿在自南向北八座山峰的東南崖面上,即:大佛樓區、子孫宮區、圓光寺區、相國寺區、桃花洞區、松樹窪區、三個窯區、黑石溝區。千百年來,須彌山石窟雕刻品長期遭受了風雨侵蝕,巖石風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壞和人為的損壞,致使許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
  • 寧海伍山石窟,隱於浙東山海之間的硐窟奇觀,堪稱「海灣洞天」
    印象中,每次去浙江遊玩總能遇上一兩處石窟洞穴景觀,這次去的寧海縣也不例外。這些石窟大多是古時人們開山採石所遺留下來,被後人發現後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性開發,使得這些千百年的石窟群進入大眾的視野之中,雖然是人為開採而形成的石窟硐穴,但依然帶有一絲神秘的色彩,甚至於引得眾多的各種猜想。
  • 西寧北山寺石窟
    北山寺在西寧北郊湟水之濱,所謂「北山煙雨」,原是西寧八景之一。這個山因赭紅色山崖層疊,遠看好像是土樓矗立,所以又叫土樓山。北山寺石窟存有隋唐五代宋元時期的壁畫和露天金剛,是古代的佛教遺蹟,也是研究絲綢之路南道的珍貴資料。  北山寺石窟依山勢而建,分西、中、東三個部分。
  • 石窟眾多的麥積山,又是一座富有的山,山腳下現金無人敢拿
    雄偉的山巒美景是許多人心中的愛,來山上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山林和巨石的景象,有這樣的山脈,但是非常不同,來這裡的人幾乎不是為了這些,而是為了那個一個一個的洞而看的,令人吃驚的是,山腳下還有一張現金,沒有人拿走,可以說是最豐富的山,這個地方是麥積山,下面就小編,調查一下這個地方吧。
  • 帶你來到北響堂山石窟,一起觀賞古老的北朝建築
    石窟這個字眼起初對於我來說還是很陌生的,因為沒有接觸過這些東西,因此在我心裡似乎沒啥大的概念。後來才明白,石窟就來源於印度,印度這個國家在我的印象裡似乎一直是很貧窮的,這些石窟都是來源於印度的佛教,信佛的人在中國也是比比皆是。
  • 廣東省博物館龍門石窟文物展門票在哪裡預約?
    廣東省博物館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  時間:4月28日—8月28日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一  票價:免費不免票    龍門東、西兩山對峙,巍峨壯觀;伊水潺潺中流,蜿蜒北去。兩岸窟龕依峭壁而鑿,南北綿延一公裡,蔚為壯觀,故唐有詩云「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誰窮造化力,空向兩崖看」。  此次展品包括一級文物11件、二級文物28件、三級文物27件,珍貴文物佔比非常之高。
  • 龍門石窟之地,河南省,也是國慶節去遊玩的好地方
    第一個了解的當然是我們最著名的龍門石窟嘍: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12公裡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是國家5A景區。這裡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遊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 石窟寺及石刻之五:道教傑作,龍山石窟
    國家機器的力量是個人與組織難以匹敵的,道教石窟規模小、數量少,這就是佛道兩教兩相對比的現狀。然而道教建築類雖小,但群體中依然有大小之分,下文中的龍山石窟便是國內現存最大的道教石窟。龍山石窟是我國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題材最豐富的純道教石窟,他填補了我國石窟藝術在宋元之交的空白。龍山石窟位於太原市西南的龍山山頂,1996年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麥積山石窟:雕塑背後的東方微笑
    唐代詩人杜甫遊麥積山,作《山寺》甘肅的天水,在連綿的秦嶺山脈之中,有一座鬼斧神工的佛教石窟,它以神秘、優美地獨立在深山的懷抱之中。麥積山,是一座微笑著的東方的山。它在別人輕易看不見的窗戶裡、巖洞裡,已經頓悟、微笑了1500年。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佛教石窟之一,以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被人們譽為「東方雕塑館」。最高處離地面近百米。
  • 鎮原縣北石窟驛景區、潛夫山景區創建 國家3A級景區通過評審
    12月25日上午,慶陽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根據《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管理辦法》召開會議,對鎮原縣北石窟驛景區、潛夫山景區創建國家3A級景區達標情況進行了評審。會上,鎮原縣政府和鎮原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分別匯報了兩家景區創建工作情況。
  • 驚豔絕倫的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佛像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圖片來源:資料圖)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西南部馬哈拉斯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縣以北阿旃陀村旁的瓦古爾納河畔,共有高低錯落的29個石窟,在溫德亞山的陡崖上環抱成新月形,綿延550多米,為印度現存最大的石窟遺址
  • 文化站回應石窟佛像修繕後表情滑稽:原貌沒大改變,屬於「笑佛」
    近日,甘肅西和縣,法鏡寺石窟內的幾尊佛像引熱議,因為佛像表情幽默,面帶」微笑」。石堡鎮文化站站長汪娟奎稱:1998年村民發現佛像頭部有損壞,便請匠人做了修繕,原貌沒有大的改變,這些屬於」笑佛」,笑也是其特徵。
  • 浙江著名的兩大石窟,一處被譽為海灣洞天,另一處是世界之最
    想必大家也很喜歡「石窟遊『,當今的石窟分成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建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名窟,比如雲岡石窟等等,還有一種是以風景為主要觀賞的自然石窟,如浙江的伍山石窟和龍遊石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浙江的這兩個著名的自然石窟吧。伍山石窟伍山石窟位於位於寧波寧海縣長街鎮,是國家4A級景區,由5座山——松岙山、道士巖、不周山、聰明山、石蘭山組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