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新媒體
原標題:乳業巨頭白奶提價 中小企業暫未跟進
近期,大消費行業掀起漲價熱潮,國產乳品企業同樣不甘落後。1月5日,海通證券、國盛證券發布的研報指出,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紛紛開啟提價模式,旗下白奶產品漲幅3%-5%。不過,記者從君樂寶、完達山、三元、光明方面了解到,公司產品近期未有價格調整。
受此消息影響,截止當日收盤,伊利(600887.SH)和蒙牛(02319.HK)股價均上漲超過7%,三元股份、光明乳業、新乳業、天潤乳業均以漲停告收。
在知名乳業專家王丁棉看來,此次基礎白奶的漲價雖然是由原奶成本上升、國內奶牛存量逐年下滑、消費人群規模快速增長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但在最終的白奶產品價格構成中,一盒牛奶原料成本只上漲了0.09元左右,所佔比例並不高,成本壓力遠低於5%,可見此次漲價或是企業的借題發揮。
乳業巨頭率先漲價 成本上漲成提價理由
據了解,去年12月29日伊利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3%-5%。而同為頭部企業的蒙牛,於去年12月底開始對旗下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約4%-5%,而早在去年第三季度伊利就已開始逐步收緊終端促銷力度。
對於漲價消息,伊利董秘辦回復個人投資者稱,該公司基礎白奶有不到5%的提價,主要因原奶成本上漲的壓力,具體經營計劃將在年報中披露。不過,伊利方面回復《財經》新媒體記者時則表示,此事正在了解中,截至發稿時暫未有進一步回復。蒙牛方面則表示對此不予置評。
關於漲價,所有品牌最常用的理由就是成本增加。據河北一位養殖場負責人馬先生介紹,去年以來,生乳價格的確有所上漲,但是從今年10月至今,原奶價格一直維持在4.1至4.2元/公斤,未發生變化。
據農業部數據,從2018年第三季度到2020年末,原奶價格持續上漲,主要產區生鮮乳均價已達4.18元/公斤。
基於成本上漲而提價理應視為企業自身行為,本次提價的幅度也並不大,甚至還不足以完全對衝掉成本端的壓力,但為什麼仍然會被市場解讀為利好呢?
上海睿農諮詢高級合伙人趙恆認為,提價是意料之中的事。一方面,年底是乳品銷售的傳統旺季;另一方面,疫情後,多方面都在教育消費者要多喝牛奶等來增強免疫力,這就使得短期內牛奶的消費人群規模得到較大的增長。與此同時,過去幾年國內奶牛存量逐年下滑,在2019年達到最低點,原奶供給處於低位而需求在短期內增加。
「伴隨著著原奶成本的上升和國內乳製品消費的回暖,乳企在四季度提價以及促銷力度減少,目的是保證2020年淨利潤。」乳業分析師宋亮如是稱。
漲價未成行業普遍現象 中小乳企暫未跟進
《財經》新媒體記者走訪盒馬、永輝超市、物美、京客隆等超市時發現,與往年同期相比,基礎白奶整體促銷情況明顯減弱,大多回歸正價銷售。目前伊利利樂枕純牛奶240ML*16的售價在38元至40元,而蒙牛利樂枕純牛奶240ML*16的售價在36.8元至42元。
在巨頭領漲的背景下,會否引發蝴蝶效應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王丁棉認為,此次提價不會對行業產生太大的影響,僅僅是個別企業經營管理上的需求而已,提價能堅持多久仍是未知數,一旦達到目的,價格很快就會調整過來。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在年終及春節前,他們還會採取一些降價促銷等清倉去庫存的處理手段,提價一般均不考慮。
截止發稿,君樂寶、完達山、三元、光明方面均表示,公司產品近期未有價格調整。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指出,雙循環背景下,乳製品企業需要提升隨機應變的能力。當中低端市場消費需求出現分化的時候,企業應該先佔據專業的細分市場。牢牢佔據細分市場,就會築起一道城牆,在一定程度減少了競爭壓力,從而提升產品附加值和收益率。
趙恆認為,2021年行業洗牌將加速,一些缺少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會被淘汰,馬太效應明顯。中小企業應該進一步圍繞本地、新鮮等方向下功夫,核心在於做好一二三產業的一體化運作,要把從養牛、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來運作,並開放牧場工廠參觀,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