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問: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體是哪一天開始,是怎麼推算的?這時間是過得真快,一轉眼2020年的炎炎夏日已經到來。每年的夏季,我們都要經歷一段高溫、高溼的日子,而這段高溫高溼的日子也就應該是人們進入蟄伏養性生息的時候。那麼,今年的入伏天是從哪天開始的呢?一伏、二伏、三伏是怎樣推算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在農村有「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它的意思也就是說,在夏至節氣過後,第三個「庚日」就要開始入伏了,入伏當天也就是一伏的開始。不過,我們有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什麼是「庚日」,要弄懂這三伏是怎樣算得,首先得學會懂得「天幹地支」的知識。
因為伏天的開始是用「幹支紀日法」推算出來的。「天幹」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幹支順序搭配,有甲子、乙丑……癸亥,正好60為一個循環。而數伏就與「天幹」中的「庚」有關,每逢有「庚」字的日子都叫「庚日」。「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也就是說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夏至節氣以後,所出現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的開始,也是三伏中的第一伏。以此類推,第10天在出現的庚日便為中伏,也就是二伏,等第三個庚日出現時便是三伏,我們百姓也稱其為末伏。
今年,2020的夏至的時間是6月21日,從這一天開始算起,第三個庚日出現的日期便是入伏,所以今年一伏的時間便是7月16日,結束的時間是7月25日;中伏從7月26日開始,到8月14日結束,共20天的時間;末伏是從8月15日開始,到8月24日結束,看到這有人會問,中伏怎麼會有20天?不是每10天便會出現一個庚日嗎?因為每年有365天的時間,並不是10的倍數,所以這也就導致了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出現的遲早不同,庚日出現的時間就不固定,入伏的時間也有所不同,那麼中伏也就會如閏月年份一樣,在有的年份裡會有20天的中伏出現,有的年份便只會是十天。
至於說農村中對於入伏有什麼風俗和習慣,在膠東我們龍口的農村裡,對於入伏的風俗便是吃餃子,我們這的農村裡有入伏餃子立秋面的說法,說誰若在入伏和立秋中不吃餃子和麵條那誰就是王八蛋。不過呢別誤會,這可不是農嫂在罵人,這是我們當地流行的一句類似順口溜的節氣諺語。風俗習慣上入伏這天必須包餃子,天氣多熱也得包餃子吃,這是不能破的規矩,至於在有什麼其它的風俗習慣,我們這裡是沒有在聽說。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風俗習慣肯定也會是不盡相同的,朋友們對於入伏你們哪裡有什麼風俗習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