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進入三伏酷暑難耐,到底三伏天是從哪天開始的?

2021-01-16 遇見寶雞

進入三伏天酷暑難耐,正如王維的詩中所描寫的一樣「赤日滿天地,火雲成山嶽。 草木盡焦卷,川澤皆竭涸」。

如果有人「抱怨」最近這麼這麼熱?想必很多人都會回答:現在是三伏天了,當然熱了。可如果試著問問周圍的人,三伏天是從哪天開始的,這時候大概都會拿出手機查一查,才能夠知道三伏天的起止日期。

古人認為三伏是暑邪三伏天基本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屬於「六邪」之一。「六邪」是古時人們的一種說法,即所謂的「風、寒、暑、溼、燥、火」,而「伏邪」就是「六邪」中的暑邪。

伏天之所以酷熱,從日地關係上看,自春分日開始到夏至,太陽從直射赤道逐漸變為直射北回歸線。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收的太陽熱量最多而散熱最少。

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後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氣溫卻一天比一天持續升高,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

三伏天怎麼算?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

初伏: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固定為10天, 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

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後的一伏。末伏固定為10天,也指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也作、三伏。

中伏:初伏與末伏之間的這段時間就是中伏,通常也指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這段時間。

為什麼不用固定的天數來區分,因為中伏一般為10天,有的年份為20天。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庚日」了。

我國古代的天文曆法中,通過天幹地支的搭配來計時。天幹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謂的庚日,就是指的是天幹為庚的日子。

比如,今年6月21日夏至,這一天就是乙未日,接下來為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日。也就是夏至後第五日(6月26日)出現第一個庚日,十天後的7月6日出現第二個庚日(庚戌日),再過10天,也就是7月16日出現第三個庚日(庚申日),那麼這天就入伏,頭伏開始。

三伏背後是深厚的「陰陽五行」理論知道了什麼是庚日,根據前面的介紹,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頭伏、中伏、末伏的起始日期。頭伏和末伏都是10天,為什麼中伏的天數不能固定下來呢?

這是因為末伏的起始日期實際上是由立秋這個節氣決定的,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舉個例子,如果立秋的前一天是庚日,那麼要等到10天後才能出現第一個庚日,這種情況中伏的時間就是20天。

之所以要用庚日來區分,那是因為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

於是規定從夏至起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至起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起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隋唐時期的經學家顏師古認為: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也。伏,乃是藏陰氣於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

庚,在天幹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入伏以後,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因此,《黃帝內經》明確指出要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調房裡。冷飲不但消不了暑氣,反而會傷了脾胃。

總的來說「三伏天」就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大家知道了伏天的計算方法,就可以提前做些準備,愉快地度過暑熱的夏天了。

相關焦點

  • 三伏天的英文是dog days 它和狗有什麼關係嗎?
    三伏天和狗有什麼關係?2018的三伏天已經進入中伏,每天出門前都要深呼吸做些心理建設,倒計時高溫天的結束。
  • 三伏天的英文是dog days 為什麼和狗有關係?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三伏天的英文是dog days 為什麼和狗有關係? 2018-07-31 09:50 來源:滬江 作者:   2018的三伏天已經進入中伏,每天出門前都要深呼吸做些心理建設,倒計時高溫天的結束。
  •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是什麼意思?三伏天的養生攻略請收下
    運動,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養生方法,強身健體的作用也是大家都公認的。在民間,還有「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說法。具體意思就是:夏季的三伏天以及冬季的三九天是鍛鍊身體的好時機,抓好這兩個機會,說不定能提高強身健體的作用。
  • 三伏天進入倒計時!未來幾日雨水將頻繁「打卡」
    夏至後不久一年中最熱的時間就要到了也就是常說的三伏天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三伏天達40天具體來說初伏:7月16日—7月25日中伏:7月26日—8月14日末伏:8月15日—8月24日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
  • 農村老人說「豬長三秋,魚長三伏」,有什麼道理?
    我們都知道,豬和魚一年都在生長,那為什麼會有「豬長三秋,魚長三伏」的說法呢?仔細想一想,這應該和它們的生長習性不同有關。我們都知道,農民一年的主要收入是糧食,所以不會養太多的豬,一般是豬下崽之後,賣掉大部分豬崽之後,留下一兩頭用來當做過年豬。這兩個豬崽從春季開始餵養,一般要經歷抽條,長身體,長成成豬和最後長膘幾個階段。由於春夏糧食不足,直到秋季才開始進去長膘階段。此外還有大量的農副產品以及種植的牧草,農民每天把豬餵的飽飽的,豬自然也就生長迅速了。
  • 三伏天怎麼去寒氣 數伏三伏天怎麼排溼氣寒氣養生食物方法
    進入三伏天之後,就進入了一年當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這個時候人體溼氣容易過多,那麼三伏天怎麼排溼氣寒氣呢?在數伏天裡吃什麼養生食物對身體好?數伏三伏天怎麼排溼氣寒氣  1、吃羊肉  中醫認為,大暑天氣雖熱,但人體容易為暑、溼、邪所侵,營養學家也對此進行過深入研究,結果顯示,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同時把辣椒油、醋、蒜喝進肚裡,必然全身大汗淋漓,這汗可帶走五臟積熱,同時排出體內毒素,極有益健康。
  • 2018年三伏天時間表:什麼時候開始 幾月幾號結束
    2018年三伏天時間表:什麼時候開始 幾月幾號結束  7月17日交「初伏」,7月27日交「中伏」,8月16日入「末伏」,8月26日「出伏」。「夏至三庚數頭伏」,天文專家通報說,今年的入伏日期是7月17日,「三伏天」長達40天。  夏至不僅是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還決定著當年「三伏天」的長度。  據了解,「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庚,在天幹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 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體哪一天開始,是怎麼推算的?
    題主問: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體是哪一天開始,是怎麼推算的?這時間是過得真快,一轉眼2020年的炎炎夏日已經到來。每年的夏季,我們都要經歷一段高溫、高溼的日子,而這段高溫高溼的日子也就應該是人們進入蟄伏養性生息的時候。那麼,今年的入伏天是從哪天開始的呢?一伏、二伏、三伏是怎樣推算的呢?
  • 三伏16日開始!這是最能把身體的寒氣排出來的40天!錯過等一年
    今年的三伏共計40天:初伏: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10天中伏: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20天末伏: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10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熱的日子
  • 三伏貼開始了!今年貼敷,每個市民有「專屬時段」
    今年貼敷每個市民有「專屬時段」三伏貼開始了,一共要貼四次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7月16日是正式入伏的日子,標誌著「冬病夏治」模式正式開啟。海慈醫療集團九個科室推出冬病夏治特色診療項目,組合療法深受市民喜愛。
  • 三伏將至!這是最能把身體的寒氣排出來的40天!錯過等一年!_中國...
    今年的三伏共計40天:  初伏: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10天  中伏: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20天  末伏: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1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熱的日子,被稱為「最難熬的日子」,但是,三伏天也是養生的好時節
  • 酷暑難耐,阿拉斯加躺在銀行不願走,原來你是一隻這樣的狗!
    本文屬於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酷暑難耐,阿拉斯加躺在銀行不願走,原來你是一隻這樣的狗!近日,蘇州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情,讓人覺得又好笑又心疼!原來,最近天氣越來越熱,一隻到處流浪的阿拉斯加因為酷暑難耐,跑進了一家銀行,一直蹭著涼爽的空調不肯走。
  • 2018年的「三九」從哪天開始,2019年的春節冷不冷?
    2018年的「三九」從哪天開始,2019年的春節冷不冷?導語:農村一直有一句膾炙人口的俗語「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那麼這裡的「九」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裡九的意思就是九天,俗語中一共9個九天,也就是總共81天,這81天是從冬至後開始算起的,按照今年的農曆來計算,冬至日是陽曆12月22日,81天結束,是陽曆的3月12日,也就是植樹節,距離春分還有9天。
  • 農村的俗語,「豬長三秋,魚長三伏」,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冷在三九,熱在三伏。這意思就是說夏天最熱的時候正是三伏天。而在農村地區,這三伏天可非常講究,在頭伏的時候要煮餃子吃,因為夏天非常炎熱,人們的胃口也比較差,比較喜歡吃涼食,但是涼食又比較寒,容易傷胃,為了解饞和開胃,人們就會選擇吃餃子。
  • 今天開始入伏了,俗語「伏天六件事,頭件吃叫雞」你知道啥意思嗎
    今天開始入伏了,俗語說「伏天六件事,頭件吃叫雞」,你知道啥意思嗎伏其實就是暑的意思,其意味著氣溫開始慢慢升高,整個氣候狀態呈現出高溫多雨的特點,在我國伏一般有三個,初伏的界定一般會用到「夏至三庚數初伏」,末伏的界定一般會用到「立秋一庚數末伏」,中伏則是處在初伏和末伏的中間。
  • 入伏首日「三伏貼」貼敷火爆
    冬病夏治三伏貼,穴位貼敷正當時。16日,鞍山市中醫院「三伏貼」開貼,現場人頭攢動,記者截稿時當日已經有1200多名市民來到現場進行貼敷,異常火爆。「近年來,人們對中醫養生的認識日益提高,很多人已經從冬病夏治貼敷『三伏貼』的過程中受益,免疫力進一步提高。」
  • 既帶來酷暑難耐,又造就自然美景
    「秋老虎」最厲害之處莫過於,帶來連續數日的高溫天,讓你酷暑難耐,不想出門。這幾日,棒冰是大家最愛吃的冷飲,空調間是人們最想去的地方。這些天,那些奮戰在烈日下的勞動者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堅守一線崗位,揮汗如雨,令人佩服。
  • 「散發披襟,紈扇輕搖」 古代文人的那些酷暑雅趣
    這是明代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足見炎夏酷暑在古代人們心目中之可怕。      農曆六月以後,真正的酷暑天氣來臨。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陽曆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暑景方徂,時惟六月。大火飄光,炎氣酷烈」,這是三國時魏國的繁欽在他的《暑賦》裡講的一段話。「六龍鶩不息,三伏起炎陽。寢興煩几案,俯仰倦幃床。
  • 老外說最近是 Dog days 什麼意思?狗一樣的日子?
    三伏天,通常處於小暑與處暑節氣之間,包括頭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入伏啦,最好是啥事兒也別做,最好是隱伏起來,像狗一樣匍匐著,張口吐舌。)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16日開始,持續40天,真真是「加長版」了,還可以稱為「三伏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