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伏天酷暑難耐,正如王維的詩中所描寫的一樣「赤日滿天地,火雲成山嶽。 草木盡焦卷,川澤皆竭涸」。
如果有人「抱怨」最近這麼這麼熱?想必很多人都會回答:現在是三伏天了,當然熱了。可如果試著問問周圍的人,三伏天是從哪天開始的,這時候大概都會拿出手機查一查,才能夠知道三伏天的起止日期。
古人認為三伏是暑邪三伏天基本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屬於「六邪」之一。「六邪」是古時人們的一種說法,即所謂的「風、寒、暑、溼、燥、火」,而「伏邪」就是「六邪」中的暑邪。
伏天之所以酷熱,從日地關係上看,自春分日開始到夏至,太陽從直射赤道逐漸變為直射北回歸線。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收的太陽熱量最多而散熱最少。
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後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氣溫卻一天比一天持續升高,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
三伏天怎麼算?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
初伏: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固定為10天, 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
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後的一伏。末伏固定為10天,也指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也作、三伏。
中伏:初伏與末伏之間的這段時間就是中伏,通常也指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這段時間。
為什麼不用固定的天數來區分,因為中伏一般為10天,有的年份為20天。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庚日」了。
我國古代的天文曆法中,通過天幹地支的搭配來計時。天幹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謂的庚日,就是指的是天幹為庚的日子。
比如,今年6月21日夏至,這一天就是乙未日,接下來為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日。也就是夏至後第五日(6月26日)出現第一個庚日,十天後的7月6日出現第二個庚日(庚戌日),再過10天,也就是7月16日出現第三個庚日(庚申日),那麼這天就入伏,頭伏開始。
三伏背後是深厚的「陰陽五行」理論知道了什麼是庚日,根據前面的介紹,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頭伏、中伏、末伏的起始日期。頭伏和末伏都是10天,為什麼中伏的天數不能固定下來呢?
這是因為末伏的起始日期實際上是由立秋這個節氣決定的,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舉個例子,如果立秋的前一天是庚日,那麼要等到10天後才能出現第一個庚日,這種情況中伏的時間就是20天。
之所以要用庚日來區分,那是因為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
於是規定從夏至起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至起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起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隋唐時期的經學家顏師古認為: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也。伏,乃是藏陰氣於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
庚,在天幹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入伏以後,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因此,《黃帝內經》明確指出要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調房裡。冷飲不但消不了暑氣,反而會傷了脾胃。
總的來說「三伏天」就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大家知道了伏天的計算方法,就可以提前做些準備,愉快地度過暑熱的夏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