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除了十月初一寒衣節,還有哪些正在消失的節日?
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不再相信以前的封建迷信,加之中國自從採用世界通用的紀年法,現在又多了很多新的節日。以前的節日有的已經在慢慢消失。
花朝節
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等地,一般農曆二月初二、十二、和十五舉行,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花朝節,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
尾牙節
尾牙節,是拜祭土地公的活動,這一活動主要流行於東南沿海地區。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初二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的做牙是最後做牙,叫做「尾牙」。
尾牙,是商家活動一年活動的尾聲,同時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
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今天的布依族、瑤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依然還在流行。在文字記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
傳統的上巳節,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稱女兒節。宋朝以後,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逐漸被人們淡忘。
寒衣節
寒衣節,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民眾稱為鬼頭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逝去的親人,所以又叫送寒衣。
人日節
人日節,中國傳統習俗就是正月初七,古代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人類生日,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佔書》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七日為人,人日節也稱人勝節。人日節,普遍的習俗就是登高,具有積極祝頌祈福的內容。
觀蓮節
觀蓮節,是中國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之一,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舉行,宋代已有此節。這一天,人們划船、觀蓮,凡是有池塘種荷花的人,用紙做燈,裡面放上蠟燭,點亮放入水中,任其飄去,表示慶祝。
天貺(kuàng)節
天貺節,又稱「回娘家節」。六月六,人們在這一天藏人、曬衣、曬經書,婦女回娘家等活動。相傳起源於唐代,唐高僧玄奘從西天取經回來,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溼,於六月六將經文取出曬乾,此日因而變成吉利的日子。
天穿節
天穿節,是元宵節後第一個傳統節日,各地時間略有差異
天穿節
天穿節是元宵之後的第一個傳統節日,節日時間各地略有差異,以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五日不定,以正月二十為多。
天穿節作為中國民間紀念女媧補天拯救人類的紀念日,也是古代人們期盼風調雨順、萬物欣榮、農業豐收和安樂和平的節日。
在中國民俗節日中,唯一由家庭主婦擔綱祭祀的民俗節日,體現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宋代以後,關於天穿節的記載逐漸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