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導演延尚昊看來,《釜山行2:半島》是一部本不必存在的作品。
且不說《半島》的故事與四年前的《釜山行》(後文稱《釜山行1》)並無太大關係,以這個故事本身來說,它都顯得沒有必要發生。——人們的疑問是,主角韓政錫為什麼要返回已經變成人間地獄的韓半島?
釜山行不行,從男主動機說起
《釜山行1》的石宇(孔侑飾)動機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活下去,至少也要讓女兒活下去。
《釜山行1》中,男主和女兒坐上了一輛滿是喪屍的列車
但是到了《半島》,男主角韓政錫的動機就不那麼容易明了。
也許,韓政錫回去韓半島的直接動機是替麥高芬找回2000萬美金,回報是自己和同伴每人可以得到250萬美金。但是僅僅是貪財,是說不過去的,因為就在下一幕,面對熱炒攤的食客、老闆的歧視,韓政錫可說買單買得非常瀟灑。
(《釜山行2:半島》中,韓國半島因喪屍淪陷,男主韓政錫和姐夫一開始便逃出,流落香港。他在受辱之後,老闆叫他走,他卻執意將飯錢付清,並摔碎酒杯)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劇本設定自相矛盾的地方。一個人怎麼可能一面視金錢如糞土,一面又為了區區250萬美金去韓半島送死?
但是影片一直暗示我們,韓政錫的動機不止於此。
我們不妨回想影片開頭的故事。
韓政錫一直耿耿於懷的有兩件事。一是在逃難的路上拒絕了求救的一家人;二是上船後,沒能保護姐姐和侄子免受喪屍的侵襲。
狠心拒載,並沒有讓韓政錫保護妥當親人的平安。他既丟失了親人,也丟失了做人的尊嚴。
這兩件事交疊在一起,在韓政錫的心裡揮之不去。
韓政錫通過夢境再次回返令他備感挫折的場景。他一遍又一遍地無視抱著小孩求救的敏晶,開車駛過,而車裡的姐姐對他說了句:「政錫,為什麼你還活著,而我們死了?」
死去的姐姐成為了他的夢魘
這實際上也是韓政錫在無意識中一遍遍問自己的問題,為什麼我活著,而其他人都死了?
這個問題換一種說法就是,他本來可以救的人都死了,他活著也沒有了意義。
這樣看來,韓政錫返回韓半島恐怕就不是為了錢這麼簡單——他甚至不是在求生,而是在求死。
無法拯救自己的親人和敏晶一家,相同的場景一遍遍地出現在他的夢境中,如同精神創傷的原初場景。
韓政錫或許認為,只要自己還能回到韓半島,自己就有可能解救親人和敏晶一家。用他的姐夫哲敏的話來說,韓政錫自己才是受折磨的人,這是因為是他自己選擇了拋下別人。
也就是說,真正折磨著韓政錫不是他沒有能力救人,而是他選擇了不去伸出援手。正是這個選擇,讓韓政錫一遍一遍感到羞恥、折磨。
在失去了親人後,姐夫哲敏自然就成了韓政錫的全部寄託。於是,韓政錫的求死就不能簡單理解為是想要擺脫揮之不去的記憶,此外,也許有一絲是想要成全姐夫哲敏,為他的人生冒一回死的風險。
250萬美金對於哲敏的意義遠大於韓政錫。
我們已經知道韓政錫可以為了尊嚴輕視金錢,那麼他要回半島找錢最可能的目的,就只能是為了讓姐夫哲敏得到佣金。我們甚至可以設想,韓政錫會把自己的那份佣金留給哲敏。畢竟他沒有保護好哲敏的妻兒,怎樣補償都不為過。
即使在血緣上連結他們的兩個親人都已被災難吞沒,但是兩人的關係卻讓麥高芬誤以為他們是「親兄弟」。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當麥高芬讓大家考慮一下的時候,韓政錫是若有所思地望著哲敏。因為他從哲敏躲閃的眼神中看出,哲敏需要這筆錢。
但那時韓政錫還沒有完全下定決心,到了熱炒攤還在說,這個時候回韓國一定是「瘋了」。但這也不是因為政錫自己怕死,而是他害怕再失去哲敏。
直到哲敏提醒政錫,他當初根本沒有真的想要救姐姐和侄子,韓政錫才意識到他需要用行動來尋求救贖。
迫在眉睫的就是要幫助敏哲拿到佣金。
即使250萬美金並不算多,但是只有讓敏哲獲得這筆錢,才能緩解韓政錫心中罪咎感。這才是韓政錫不惜求死的目的。
爛片的道德哲學
不過,延尚昊要表達的並不是求死比求生偉大,而是只有為了他人,生或死才有意義。
影片的結尾,敏晶也曾求死。
她被喪屍圍困在卡車的駕駛座裡,無處可逃。眼看喪屍即將破窗而入,敏晶決定開槍自殺。在聯合國救援隊的簡(Jane)看來,在這種情況下自殺都是「非常合理的決定」。
但是聽到女兒的呼喊,她準備扣動扳機的手鬆開了。
敏晶最終選擇為了孩子奮力一搏,殺出重圍。
導演延尚昊,在這裡再次明確了電影的道德寓言寓意。
為了自己而活或為了自己而死都不值得,活著的意義和死亡的意義都是來自於他人。
但是,敏晶殺出了一條血路,卻毫髮無損,這讓所有的觀眾都大翻白眼。
更不用說,整場電影男主角韓政錫除了臉上添了幾道耍帥的傷痕,竟然不曾被一個喪屍咬過。
大圓滿得脫離正常邏輯,主角們老套而神奇地安全撤退
導演延尚昊似乎已經不在乎影片的合理性,而完全將影片寓言化了。他急於要讓影片的道德寓意凸顯出來,卻犧牲了真正能夠讓觀眾產生共鳴的細節。
實際上,「求生」與「求死」的道德思考在《釜山行1》中已經有所表露。
導演想要表達顯然不是因果報應的道德觀,不是為別人著想,幫助了別人,自己就一定能活下來。但是如果只是為了自己,活著或死了都將失去意義。
老姐妹中的妹妹目睹了同車廂的人把從喪屍堆裡闖出來的倖存者拒之門外,姐姐沒有來得及獲救,成為了喪屍一員。她呆坐一旁,失神地喃喃自語:「為什麼要活得那麼辛苦?」她最終打開了車廂門,讓喪屍吞沒了自己和那些自私的「人渣」。
《釜山行1》劇照,「姐姐你辛苦了」
這是影片中讓人既解氣又心碎的一幕。
解氣是因為妹妹替姐姐和大叔尹相華報了仇;心碎是因為妹妹失去了姐姐,餘生的日子只能活在悲痛中,與姐姐一起變成喪屍反而成了一種解脫。
如果他人變成了地獄,活著是沒有意義的。
這一幕實在要比《半島》結尾,徐大尉猛踩油門,將喪屍放入船上的情節更加耐人咀嚼。因為徐大尉只不過是不甘遭「人渣」算計,決心同歸於盡。
回顧延尚昊以往的作品,從《豬玀之王》到《半島》,都有相同底色的人世作為背景。
在延尚昊的鏡頭審視下,人世有很多黑暗與醜惡,活在這樣的人世所感受的絕望或許只有通過死亡才能擺脫。
在喪屍動畫《首爾站》中,延尚昊就用了很多篇幅刻畫了瀰漫在社會底層的絕望。受傷的流浪老人無人關心,幫老人求助的朋友四處碰壁,最後還被變成喪屍的老人咬死。
喪屍動畫《首爾站》劇照。導演也是延尚昊
在《半島》中,一行人剛踏上荒廢了的韓半島,就看到雜草從生的橋面上有一行粉筆字——「上帝遺忘了所有人」。
再次登錄韓半島時,地上的粉筆字(註:上圖翻譯略有不同)
這行字再準確不過地表達了導演對於人世的失望。
另一方面,在經歷了一場喪屍浩劫之後,人的尊嚴已經跌入塵埃,倖存者永遠活在已經成為行屍走肉的「他者」的陰影下。
這些曾經是親人好友,現在卻變成了喪屍,靈魂也得不到救贖。
這些喪屍是人類永恆的恥辱,因為他們靠著吞噬他人的生命維持這種半死不活的狀態。觀看喪屍影片最痛苦的,是看到自己平日熟識的人有一天變成了六親不認的怪物,這種轉化所帶給人的震撼遠遠超過喪屍本身的恐怖。
《釜山行1》裡的棒球隊隊員閔英國看到了自己的隊友變成了喪屍,呆若木雞。他沒有辦法接受從人到怪物的轉變,棒球棍遲遲不肯落下。
但是到了《半島》,這種衝擊感已經消失不見,喪屍變成了絕對的怪物。人們也對此感到麻木,只要有人被咬,就毫不留情的被處死。
同一個導演,為何差這麼多
延尚昊著迷於喪屍的題材,顯然不只是因為喪屍片可以賺票房。他把喪屍當作現代人的隱喻。
《釜山行1》中,大叔尹相華在得知石宇是證券公司基金管理人後,把石宇稱作「吸別人血過活的傢伙」,而石宇的女兒聽後竟習以為常,因為「反正大家都那麼覺得」。這意味著,延尚昊眼中的喪屍,恰恰是社會中人的存在狀態。
人人都在為了自己的生計而利用和壓榨別人。人們已經生活在喪屍的社會而渾然不察,這正如同失去意識,見人就撲上去撕咬的喪屍。
延尚昊似乎想要用喪屍的恐怖形象,刺激人的神經,以達到喚醒觀眾的目的。
我們也由此可以理解,導演一直想要凸顯的,是活著的人遠比失去意識的喪屍要可怕。
在《釜山行1》中,營運長容錫為了阻擋有可能感染「瘋狂」的人進入列車車廂,死活不讓人打開車廂門的眼神,要比喪屍空洞的眼神可怖百倍。
「恐怖的活人」的形象在《半島》中變得更加明顯。
留守韓半島的631部隊也許是導演能夠想像的最為殘忍的一群人。他們把半島的倖存者稱作「野狗」,在倖存者身上塗寫編號,丟進「鬥獸場」任由堆積如山的喪屍撕咬,而這些軍人則以看他們逃亡取樂。
這些人最終也成為了韓政錫、敏晶等人逃離半島的最大阻礙。
631部隊的殘忍和《釜山行1》中容錫的殘忍完全不在一個級別。容錫犧牲他人是為了自己活下去,甚至還有不可原諒但可以理解的理由,也就是回家找自己的母親。而631部隊把活人投入鬥獸場只是為了取樂。
但問題在於,鬥獸場的瘋狂場面,泛濫的追車和槍戰徒然使人感官疲勞,卻不如《釜山行》中容錫一個眼神給觀眾造成的震撼,因為631部隊的形象已經與喪屍的形象混雜在一起。
觀眾無法進入導演想要營造的殘忍氛圍,而只會想,他們與我有什麼關係?
令人出戲的不止631部隊,電影裡幾乎每一個活人都缺乏個性,包括主角們。
儘管《半島》在人物、故事和情感上都存在非常多的漏洞,但是它仍然是很有延尚昊特色的喪屍片。
這種特色體現為延尚昊對道德抉擇的思考和對現代社會的隱喻。
很多在《釜山行1》中出現的橋段也變換了方式出現在《半島》,只不過在呈現上遠不如《釜山行1》細膩和動人。
但是延尚昊獨特的關切,也讓他在喪屍這個題材上不再有太多發揮的餘地。
他絕不會去關心影片中喪屍病毒的來源為何,又是否方法能夠防止病毒擴展,或者治好已經感染的人,因為喪屍對他來說僅僅是一種隱喻,他更為關心的是人的生與死的意義。
文字:王悅
編輯:何焰
排版:季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