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杭州幼升小第一輪搖號結束了。
作為有幸參加首屆搖號的選手,我……沒搖中……
遺憾嘛,肯定是有的(我先哭會兒),好在,對搖號這事我沒有太大的執念,因為我比較早就想清楚:
能遇到好學校、好老師是幸運,但學習這事兒,歸根到底還是要靠自己。比起學校,家庭的作用是更大的。
所以,佛系搖號的同時,我也稍微,對,稍微的,做了一些幼小銜接的準備。這些準備是為了幫助年糕,以及家人們的心理上做好這個過渡。
畢竟,小學了嘛,聽起來還是挺那麼回事兒的。
「陪作業」,練的是家長心態
首先,咱們當家長的要清楚,這孩子要上小學了,需要適應課業變化的,除了孩子還有我們。
畢竟「陪作業」這種高級技能,考驗的不只是知識儲備,更是耐心和心理素質。
這個準備要是不做好,「氣出心梗」的新聞搞不好很快輪到自己。
所以今年年初,我就開始堅持陪年糕做一套思維邏輯題了。題本身並不算太難,我們也不是做的太多,主要是「演習」一下。
陪了半年下來,才發現這事真沒那麼容易——
有時候我覺得很簡單的一些題目,怎麼解釋年糕都不明白。
更可氣的是,我這邊還耐著性子一遍遍解釋,他倒先不耐煩了,丟下一句「我不想做了」就甩臉跑了。
老母親稀碎的心啊,只能捶胸頓足地問蒼天問大地: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蠢???
而且,別看小孩對做題這事不開竅,但挑肥揀瘦起來什麼時候都一毛一樣。
做題經常挑著簡單的、自己會做的題目去做,難一點的更是不想去碰。
剛開始我也會有點上火,後來跟糕爸聊了幾次也就想明白了:
之前小班中班我沒有要求過年糕一定要學會什麼;現在學習方式變了,對他的要求也轉變了。
新的情況、新的問題面前,別說孩子了,大人也難免有畏難情緒呀。
將心比心,就覺得指責和訓斥沒啥用,還是得耐著性子給孩子更多鼓勵。以及,給自己更多的鼓勵……
我一邊告訴年糕:「你已經六周歲了,要從探索式學習向掌握式學習轉變。有些題你不想做,也還是要做的。」
另一邊,我也會真誠地和他分享自己工作中的困難,比如告訴他,我今天學到什麼新的知識,明天又聊起一個視頻拍攝的技巧。
我想讓他知道:就算是媽媽這麼大的人,也需要新的知識,媽媽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
更重要的是,陪作業的過程也幫我完成了心態的調整,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他有擅長的、也有不擅長的。
作業,也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
入學「軟實力」的準備
家長都希望給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好的學習習慣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生活習慣。
這一點,我們之前做的不算好。
首先是自理能力。這對孩子未來克服對作業的畏難心理是很有幫助的,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掌控權,孩子會更自信一些。
年糕大班之前,生活上很多時候是家裡老人在照顧。有了他們的包辦,年糕對大人的依賴感很難消除。
以前我工作的晚了,第二天早上也想睡個懶覺;早上起來,也會先忙著照顧小發糕。
現在每天都會儘量早起,參與到年糕起床的全流程。因為只有我接管早間流程,才能要求年糕獨立完成起床、穿衣、洗臉各種事情,管理好自己的時間、養成好的習慣。
其次,是參與家庭事務。
今年正好遇到了疫情,有更多的時間在家裡,我會讓年糕跟我們一起做家務,比如打掃衛生、收拾玩具、準備晚餐。
這些瑣碎、日常的家務,能讓孩子慢慢理解生活的真相。而克服懶惰,不正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嘛。
愛生活、會生活,這是成為一個小學生最重要的預備課。
第三,是讓他有充分的體育鍛鍊。
到了周末,我們會帶年糕去戶外騎自行車、爬山。同時,也讓他在學習網球和足球。
體能運動能鍛鍊空間感受能力和平衡感,激活孩子用來學習的大腦細胞,對大腦記憶力、信息處理速度都很有幫助。
我之前看到過美國加州這樣一個研究結果:體能好的孩子,數學和閱讀的平均成績,比體能差的要高出 30%!
這也是我今天很想再強調一遍的:運動也是一種智商,甚至能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我們從小聽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根本上就是錯的,「四肢發達,頭腦更發達」才是真相。
除了這些軟性準備,我也帶年糕做了一些對幼升小準備有幫助的小遊戲。
這兩個遊戲,推薦給大家帶孩子玩玩看:
幫助孩子適應學習的兩個小練習
①劃消訓練
上小學後,課文、老師的板書都是從左往右逐行書寫的。
經典的劃消訓練可以幫孩子更快的養成這樣的閱讀習慣,進而更好的理解老師和課本講授的內容。
劃消訓練做起來也很簡單:像這樣的一張圖,上面有整齊排列的各種蔬果。
一開始,讓孩子以第一個圖作為目標,依次往後看,找到一樣的就把它劃掉。
年糕最開始玩的時候,還需要一個個去對;現在基本看一眼就能記住第一個圖形,完成訓練的速度越來越快了。
②點陣圖
第 2 個小遊戲就有點難了。
一眼看過去,這張圖上的各種幾何圖形是不是還是蠻複雜的?
孩子要做的,就是把它們一個個用線連起來、描在下面的,這能幫助孩子鍛鍊觀察能力、空間感知能力和手部運筆的精細動作鍛鍊,對以後寫作業很有用。
講了這麼多,你們可能還想問一個問題:幼小銜接班到底要不要上?
在我看來,可以上,但不是最重要。
幼小銜接班的意義,更多在於讓孩子提前感受一下,小學課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升學前那個暑假臨時抱個佛腳就足夠了。但沒有必要提前很久開始上。
好了,以上這些,就是我的獨門「幼升小」秘籍,看起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對不對?
是的,在我看來,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在為未來的學習、生活做準備。專注力也好,學習習慣也好,抗挫力也好,都不是一日之功,都反應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裡。
孩子小的時候,多陪他讀讀書,多帶他做運動,樹立基本的規則意識,學習做人的基本道理,這些都是不會變、不會錯的事情。不如放下焦慮,趁著還沒功課的壓力多帶他出去玩玩。
在童年時期得到足夠的陪伴和愛的孩子,長大了一定不會差的,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