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紅白喜事,肯定要有村民來幫忙。這個幫忙,體現在紅白喜事的各種儀式中,也體現在餐飲服務中。說白了,紅白喜事,就是順利地舉行完各種儀式,再就是進行一次宴請。說白了,紅事,就是在歡樂的氣氛中吃一頓飯,白事是在肅穆的氣氛中吃一頓飯,如此而已。這位朋友提出,村民來幫忙都是玩,說這是奇葩怪現象,那我就不明白了,難道紅白喜事是打牆造屋,讓村民們來幫忙挑泥上磚?說白了,是你對風俗的不理解,是真正的小見多怪!
人的生命都有一個過程,生命的各個過程,都會有一些節點。這些節點,有大眾化的,全民參與的,那就是一年中的歲時節日,大家都有著相同的時間節點;而有些節點,是因人而異的,雖然風俗相同,但節點的時間各不相同。比如人都有出生、成長、結婚、做壽、死亡等各個環節,這些環節的時間因人而異,但都遵從著當地基本統一的禮俗,這就叫人生禮儀。無論是結婚還是喪葬,都是人生中的重要節點,都有著基本的禮儀。
紅白喜事的禮儀,都是許多人參與,為一個人來進行慶祝或者弔唁。而這些活動,充滿著儀式感,要由一步一步的步驟串連起來,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多人參與,單靠一個家庭,無法完成這些神聖或者歡快的步驟,這就需要有人幫忙,於是,農村的老街舊鄰居、親戚朋友,自然都來參與了。
應該說,農村紅白喜事的參與者,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就是來參加活動,或者來慶賀,或者來祭弔;而另一部分,便是來幫忙的,通常就稱為幫忙的。比如紅事,有來幫著包餃子的,有來接新娘的,也有夾氈去迎新娘的,有幫著去抬嫁妝的,有來掛門帘念喜歌的,甚至有專門陪客的;而白事,有幫忙開曠的,有幫忙抬棺的,有主持儀式的,有抬祭桌的,有填墳的。無論紅事還是白事,幫忙的都不是重體力活,特別是紅事,根本就沒有體力活。並且,儀式的每人步驟,時間都比較短,參與幫忙的,都不用費多長時間。因此,看起來,這些幫忙的人並不緊張,用題目的話來說,「幫忙都是玩」!
但是,如果沒有這些人來「玩」,一是儀式根本進行不下去,二是儀式也顯得冷冷清清,缺乏了基本的儀式感動,喜事沒有喜慶,喪事沒有莊重,這樣的紅白喜事還有什麼意義?家裡沒了老人,能自己把老人背到山裡埋掉完事?家裡要結婚迎親,自己去把媳婦領來家上炕睡了那就叫結婚了?舊社會再窮,也要請鄉裡鄉親喝碗薄酒是不是?
所以,農村紅白喜事,來幫忙的人多,並且幫忙得看起來不忙,比較悠閒,最後吃一頓飯,這不是奇葩,是正常的風俗禮儀。現在許多地方紅白喜事,餐飲服務這一套基本都是僱用專門餐飲服務的,所以用來幫忙的親戚朋友或鄰居更輕鬆了,看起來更像玩了。但是,遇有紅白喜事,為了儀式的莊重,一起吃頓飯,那還是必須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