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言為心聲」,一個孩子的說話方式,藏著他的教養與素質。
——鹿媽
作者 | 妙黛
前幾天,去親戚家吃飯。
幾家人團聚的場合,孩子們聚在一起玩著遊戲,大人們談天說地,氣氛和諧而美好。
就只有我的小外甥,總能因為「口無遮攔」引起別人的注意。
別的小朋友都安靜玩玩具、討論遊戲,只有他「語出驚人」,髒話不斷。
因為我是有些微胖的身材,而我的老公是那種「吃得多不長肉」的體型,吃飯的時候,我倆的身材問題就成了他的笑柄。
「小姨,你是不是把家裡的好東西都吃了,天天餓著我小姨夫?」「小姨夫,你知道嗎,你要是在豬圈啊,就是那種沒良心的豬,怎麼餵都不能出籠!」「小姨,這個糖醋裡脊是高糖的,你都這樣了,還好意思吃甜的啊。」
我們兩個成年人,都被他說得有些尷尬,礙於面子只能默默一笑,把「堵心」的感覺吃進肚子裡。
席間小外甥除了攻擊我們,還會嘲笑化妝的女性,說什麼「卸了妝會不會嚇到自己」;嘲笑用低端手機的親戚,「我淘汰的手機都比你這個高級」。
他的父母總是慈祥地看著他,還驕傲地說,現在的孩子,懂得真多啊。
那天從見到小外甥起,他說的幾乎每一句話都是帶著諷刺挖苦的意味。
都說童言無忌,可是語言對人的傷害與難堪,並不會因為說話人的年齡小而減少。
不會好好說話的孩子,一開口就輸了。
別人甚至不用細聽他們的內容,只要通過他們的語氣和姿態,就知道他們難以掩飾的惡意。
好好說話,待人以禮,體現了一個孩子的情商,也彰顯著他的修養。
好好說話,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變形記》中也有過一個「嘴欠」的男孩,他就是杜華的兒子趙楚萇。
由於媽媽工作忙,趙楚萇從小跟姥姥一起長大。
姥姥的溺愛縱容,讓他變成了一個說話沒大沒小的孩子。
他玩iPad的時候,躺在床上一個姿勢,一玩就是三個小時。
姥姥進來叫他,他用一句「你聽不懂人話啊」就把姥姥懟了出去。
變形開始後,他和另外幾位嘉賓小朋友一起到了農村。
幾個人一起去山上砍柴時,他像個小霸王一樣指揮著別人幹活。
「我想回家了,你們快砍,砍吶!」
氣得別人直接把斧頭丟給他,讓他自己砍。
其實,這個男孩未必真的這麼「討厭」,他身上也有屬於他的閃光點。
只不過,在他尖酸的嘴巴背後,很多優點都黯然失色。
語言是他人認識你的窗戶,你說話的內容、語氣,都是你的名片。
疫情期間,曾看過一則視頻《湖北人再也不想看到的4種菜》,印象深刻。
一個小女孩,舉著各種各樣的菜不停地吐槽:
「包菜我們不吃,土豆我們不要,大白菜我們不吃,白蘿蔔我再也不想見到你。」
這則視頻引起了網友的激烈討論,許多人紛紛表示:
「這孩子,說話也太讓捐贈者難受了。」「特殊時期,有得吃就不錯了,還挑三揀四,什麼家教!」「家長沒腦子嗎?教孩子這樣說話,不好好說話的孩子以後影響可太大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說話禮貌、談吐得體的孩子,人緣一定很好。
惡語傷人六月寒,口無遮攔、出口成髒的孩子,到哪裡都會讓人心生厭惡。
好好說話,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更是人際交往之道。
孩子的「童言」裡,藏著家庭的教養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則視頻。
一個小男孩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我想當一個太空人,帶我姥姥去太空遨遊。
「等你長大了,姥姥就在土裡睡覺了。」「不會的,我爸爸經常說,我姥姥是老不死的。」
這像是一個段子,卻也透露了教育最扎心的真相。
你怎麼說話,孩子就怎麼說話。孩子的言語裡,藏著一個家庭的教養。
教育學家木村久一說:
「有小孩的父母,即使對家畜等,也不可使用粗野的語言。」
父母的言行,會在孩子的內心積累攻擊性,也會讓孩子有樣學樣,學會用語言傷害別人。
電視劇《虎媽貓爸》中,小女孩茜茜也是一個說話尖酸的小朋友。
而她的背後,站著比她更尖酸的人,那就是從小帶著她長大的奶奶。
他們一家人去拜訪奶奶在鄉下的朋友,朋友跟他們炫耀自家孫女一面牆的獎狀時,奶奶不僅沒有讚美,還說了一句「這又不能當飯吃」。
茜茜又是怎麼對待小朋友的呢?
小朋友去地裡摘瓜給茜茜吃,茜茜趾高氣揚地說:上面都是細菌,你嘴裡也都是細菌。
說完,還拿消毒紙巾塞進女孩的嘴巴。
不能好好說話的人,內心都有很多「猛獸」等待釋放。
一個孩子,如果他的父母從來不好好說話,那麼孩子內心的「猛獸」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兇猛。
所以他們一開口,「猛獸」就會跑出來傷人。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每一瞬間,你看到了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一個孩子的說話方式,是父母日常教育的折射。
那些說話溫和謙遜、有理有節的孩子,背後一定站著懂得包容、耐心教導的父母;
而那些說話暴躁無禮、大吼大叫的孩子,背後一定站的是那些態度粗暴、言語諷刺的父母。
最成功的教育
是養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泡菜效應」,意思是:
將同一種蔬菜,放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分開來煮。
結果我們會發現,煮出來的菜味道是不一樣的。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同樣的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家庭氛圍,養出來的孩子也是不一樣的。
想要養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父母應該從這些方面努力:
1、和孩子好好說話
韓國綜藝《超人回來了》娜恩可謂是人見人愛的活寶,她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能溫柔友善、語言溫和。
去餐廳吃飯的時候,由於飲料太沉,娜恩不小心弄灑了。
她沒有大哭,也沒有逃避責任,而是趕緊去找服務員幫助,「姐姐姐姐,對不起,灑到了外面,請給我紙巾。」
和服務員一起清理的時候,娜恩說,爸爸告訴我做錯事或者給人添了麻煩,要勇於承擔責任,絕不逃避或說謊。
娜恩爸爸是怎麼養出這麼暖的小女孩的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跟孩子好好說話,不用情緒或者暴力交流。
爸爸睡覺的時候,娜恩負責照顧弟弟,為了給弟弟「做飯」,她把一大包麥片倒在了地上,還想著叫爸爸一起「分享」。
看到這一切的時候,爸爸內心其實差點崩潰了。
換做一般父母,一定會脫口而出「就知道搗亂」「怎麼這點事情都做不好」之類的話。
可是娜恩的爸爸,沒有一句指責打罵,而是輕聲細語問娜恩,你是想要給弟弟做飯嗎?
得到肯定的回答後,爸爸誇娜恩,幹得不錯。
娜恩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趕忙跟爸爸說「我幫爸爸一起收拾」。
我們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亂發脾氣,說話謙和有禮,卻總是忘了觀察別人家的父母,是如何與孩子交流的。
2、多使用禮貌用語
我在小區裡經常會聽到有位媽媽抱怨:
「你說我家孩子什麼都好,成績不錯,長相不錯,怎麼就是不會好好說話呢?
一說話就嗆人,老師和同學都不怎麼喜歡她,真是拿孩子沒辦法。」
有一次,恰好在一家餐廳碰見了她和孩子。
周末人多,菜難免上的有點慢,她把服務員叫來一通罵:
「你們沒看見我們坐在這兒這麼久了嗎?」
桌子上餐巾紙沒了,她又是對服務員指手畫腳:
「你怎麼當服務員的?」
......
我終於明白了,那個不會好好說話的人,不是她女兒,而是她自己。
如果父母待人接物都沒有基本的禮貌,又怎麼要求孩子好好說話呢?
父母對他人是輕聲細語還是惡語相向,這些都會原封不動地流入孩子的耳朵,最後變成孩子的語言。
一個時常出現「請」、「麻煩了」、「謝謝」等話語的家庭背後,才能養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
3、當孩子說錯話時,及時引導
不讓童言無忌演變成「毫無教養」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及時的糾正和引導。
記得女兒小時候,見到一個胖胖的小女孩,她就指著喊「媽媽你看她好胖」。
當時我非常認真地告訴她: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漂亮,寶寶也喜歡聽別人誇自己對不對?就像別人說你黑你會傷心一樣,你說她胖她也會很傷心的。」
後來遇到一個小朋友,總是笑別人愛流鼻涕。
女兒拉著她,很認真地告訴那個小朋友,「媽媽說這樣不禮貌,你不要當著面說他愛流鼻涕,不然他會很不開心的。」
如果孩子說錯了話,或者把話說得難聽了,父母一定不要拿「還是個孩子」做掩護。
及時地告訴孩子,什麼話不能說,什麼話不禮貌,必要的時候也要教會孩子道歉。
一個人的嘴,就是一個人的風水。
謙和有禮的小淑女,永遠比盛氣凌人的小霸王,更值得人尊重。
一個懂得好好說話,能恰到好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孩子,不管走到哪裡都能獲得掌聲。
培養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才是一個家庭最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