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做屋尋壪壪,墳葬山嘴間」,到底有何深意呢?
眾所周知,俗語的發展壯大得益於龐大的勞動人民。然而在古代,由於人民文化水平有限,經驗的總結與傳承只能以通俗易懂、直白精煉為前提,所以具有口語化等特點的俗語,更容易被大眾廣泛流傳與銘記。從文化特點來看,俗語雖說不免粗俗之嫌,但包含的智慧卻很深遠,哪怕放到今時今日,依然廣接地氣,處處人情練達,發人深省。
而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俗語,恰是有關房屋與墳墓選址的講究。據說古人往往對此深信不疑,並將這些說法賦予了多種解讀,甚至還關乎著家族興旺大計。當然了,這些俗語聽著多少有些迷信色彩,但若認真琢磨其中道理,想來也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科學探索吧。
「做屋尋壪壪,墳葬山嘴間」
在古代,人們總是對風水格外的注重,或許源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因此古人常常不惜人力物力,也要讓自己的房屋與祖墳順應「天時地利人和」之說。
其實,這句俗語很容易理解,首先來看,「尋壪壪」說的是山溝中的平坦地區,據說這裡可以藏龍臥鳳,聚集興旺之氣。從科學角度,如果我們在地形複雜的山區選址,絕不可把房屋蓋在高處,因為高處風大雨水衝刷嚴重,搞不好就成了危房。反觀山溝裡的房屋,背陰藏風,取水方便,可謂一舉兩得!再者,若是身處平原地區的話,開墾也會非常容易,畢竟有了自然環境支持,古人就可以自給自足,不斷繁衍壯大。
接下來說說後半句,「墳葬山嘴間」這裡的「山嘴」指的是山體延伸的盡頭,因其位置突出形如雞喙,故有「山嘴」、「山梁」之稱。古人之所以青睞這裡,是因為他們相信這是龍脈的結點,也是龍氣匯集之地,所以在此埋葬先人,子嗣多有能人輩出,家族長盛不衰。不可置疑,這點純屬迷信之談,如果非說有何好處的話,那也只能因為山嘴地勢高聳,通常不會產生積水損壞墓穴罷了。
總而言之,不論「做屋尋壪壪」,還是「墳葬山嘴間」,都是對古人勤勞奮進的彰顯,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因為好的房址說明這家人願意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家園,那麼他們一定能夠家宅興旺;而好的墳地恰是子孫後代懂得感恩先人的付出,即便不能帶來所謂的庇佑,我想倘若後代們都能心懷孝順之情,這樣人家同樣都會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