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做屋尋壪壪,墳葬山嘴間」,到底有何深意呢?

2021-01-16 歷史有點萌

民間俗語:「做屋尋壪壪,墳葬山嘴間」,到底有何深意呢?

眾所周知,俗語的發展壯大得益於龐大的勞動人民。然而在古代,由於人民文化水平有限,經驗的總結與傳承只能以通俗易懂、直白精煉為前提,所以具有口語化等特點的俗語,更容易被大眾廣泛流傳與銘記。從文化特點來看,俗語雖說不免粗俗之嫌,但包含的智慧卻很深遠,哪怕放到今時今日,依然廣接地氣,處處人情練達,發人深省。

而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俗語,恰是有關房屋與墳墓選址的講究。據說古人往往對此深信不疑,並將這些說法賦予了多種解讀,甚至還關乎著家族興旺大計。當然了,這些俗語聽著多少有些迷信色彩,但若認真琢磨其中道理,想來也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科學探索吧。

「做屋尋壪壪,墳葬山嘴間」

在古代,人們總是對風水格外的注重,或許源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因此古人常常不惜人力物力,也要讓自己的房屋與祖墳順應「天時地利人和」之說。

其實,這句俗語很容易理解,首先來看,「尋壪壪」說的是山溝中的平坦地區,據說這裡可以藏龍臥鳳,聚集興旺之氣。從科學角度,如果我們在地形複雜的山區選址,絕不可把房屋蓋在高處,因為高處風大雨水衝刷嚴重,搞不好就成了危房。反觀山溝裡的房屋,背陰藏風,取水方便,可謂一舉兩得!再者,若是身處平原地區的話,開墾也會非常容易,畢竟有了自然環境支持,古人就可以自給自足,不斷繁衍壯大。

接下來說說後半句,「墳葬山嘴間」這裡的「山嘴」指的是山體延伸的盡頭,因其位置突出形如雞喙,故有「山嘴」、「山梁」之稱。古人之所以青睞這裡,是因為他們相信這是龍脈的結點,也是龍氣匯集之地,所以在此埋葬先人,子嗣多有能人輩出,家族長盛不衰。不可置疑,這點純屬迷信之談,如果非說有何好處的話,那也只能因為山嘴地勢高聳,通常不會產生積水損壞墓穴罷了。

總而言之,不論「做屋尋壪壪」,還是「墳葬山嘴間」,都是對古人勤勞奮進的彰顯,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因為好的房址說明這家人願意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家園,那麼他們一定能夠家宅興旺;而好的墳地恰是子孫後代懂得感恩先人的付出,即便不能帶來所謂的庇佑,我想倘若後代們都能心懷孝順之情,這樣人家同樣都會大有作為。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房前山屋後水,這樣的房屋難富貴」有道理嗎?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在農村,人們蓋房子、修墳墓都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情,這裡面有大講究。蓋房子既要考慮到房子的實用性,又要美觀,而修墳墓就更是得慎重。從風水的角度來說,甚至會影響到富貴榮華和子孫後代的運勢,所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今天,老農就說下農村這些關於房子、墳墓的一些風俗。
  • 李金彪‖後壪的花姐
    後壪的花姐去年的冬天很冷。在京山城郊老三家裡,我碰見從鄉下進城來的遠房親戚旺狗。旺狗說,他種30多畝農田,一年收入能有4萬多元。今天到縣城來,是想給兒子看套房。人生的一生,怎麼過才算好,應該和誰比?旺狗似乎有些滿足了。
  • 金視界丨田鋪大壪:讓鳥歸 讓人還 讓民俗紮根
    空中俯瞰田鋪大壪,秋色正濃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更生大別山青龍嶺山下,距許世友將軍故裡7.5公裡,有一個知名村莊新縣田鋪大壪,總面積4.6平方公裡,有村民82戶304人。為推動田鋪大壪更好地發展,他們以「鄉村創客」為主題,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將創客平臺與鄉村旅遊相結合,逐漸走出一條鄉村旅遊促脫貧的新路子。吸引20餘名大學生到田鋪大壪投資置業,先後開設愛蓮說餐廳、花音年代咖啡廳、匠心工坊、蔓鄉託幼院、時光小院、80後童年體驗、碰瓷兒、不期而遇、兒童閱覽室、伴手禮、創客空間等創客小店。
  • 農村俗語:「恩愛夫妻不到頭」,這句話有何深意?
    在農村很多老人對於生活都是很有經驗的,他們經過了大半輩子的體驗已經能夠從生活中總結出很多的經驗然後把他們傳給自己的子子輩輩,對於這些老人來說他們沒有讀過太多的書所以什麼大道理也不會說,但是他們卻很智慧的把這些經驗編成了順口的老話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俗語。
  • 俗語「窮不省三錢,富不進三門」有何深意?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其實古時候對於富貴與貧困的思考,古人也總結出了觀點,而且還通過俗語的方式流傳下來,讓更多人受益匪淺。其實,這句話說的就是「窮不省三錢,富不進三門」,很多朋友還不清楚這其中的深意,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回味一番吧。
  • 清明俗語:「房墳相望,兒孫無人,」是何講究?老祖宗的警世良言
    農村俗語:「房墳相望,兒孫無人,」是何講究?老祖宗的警世良言在我們這片中華大地上,民族眾多,百裡的風俗不同,喪葬的習俗也各不相同。回到那個時候不僅去世的人是要進棺材裡安眠,還要圈出一塊大面積的風水寶地,來供養逝者在凡間的軀殼。
  • 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古人在經過各種社會實踐後,將一些道理總結成俗語,流傳至今。有些俗語聽起來是一些非常顯而易見的道理,而有些俗語或者一些習俗,則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含義。比如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 俗語「有錢難買天降雨,雨雪臨墳出貴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實際上,幾千年前的人類就知道洪災的危害,並且創造了這條俗語——「有錢難買天降雨,雨雪臨墳出貴人」。相信很多人沒有聽說過,恐怕只有在農村地區生活過的才會懂。02先來說說這前半句,其實很好理解,說的就是錢和大自然的關係。
  • 「男怕嘆氣,女怕託腮」,廣為流傳的一句話,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男怕嘆氣,女怕託腮」,廣為流傳的一句話,背後究竟有何深意?文|空山有雪相待吖我國的俗語文化,那是燦若星辰,每一個俗語都以頑強的生命力,經過歲月的沉澱歷久彌香。小編要說的這句俗語就很有意思,「男怕嘆氣,女怕託腮」。都市男女,農村鄉姑,對此都不會陌生。
  • 農村俗語「門前老墳住千年,屋後水坑早搬家」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自古以來農民對蓋房子這件事情就特別重視,因為一座房子的蓋成不僅要花費一家人大半生的心血和精力,房子寄託了全家人的希望,所以人們在蓋房子時,從選址到建成,處處有很多講究,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就是關於房子選址的禁忌:門前老墳住千年,屋後有水早搬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在理嗎?
  • 農村俗語「樓上樓騎樓房,不敗也得亡」,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農村俗語「樓上樓騎樓房,不敗也得亡」,什麼意思,有何講究?過去在農村,人們的經濟條件有限,一般都居住在土屋裡。這些年,農村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收入高了,也開始追尋更好的生活!因此,很多人也對房屋的建造更加的講究!
  • 在農村,俗語「墳後有坑絕人丁,白虎垂頭少男愁」,啥意思?
    文/豬友巴巴在農村,俗語「墳後有坑絕人丁,白虎垂頭少男愁」,啥意思?近年來,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的變化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不斷發展的科技文化中,很多農村固有的傳統也在不斷地適應著新時期而變化!其中,喪葬習俗也在移風易俗中,逐漸的摒棄落後習俗,為農民減負不少!
  • 民間俗語「抬頭老婆低頭漢」是啥意思,出自何處,有何用意?
    民間很多俗語有道理,但「抬頭老婆低頭漢」卻並非全部是真理我國古代傳到現在,民間流行很多俗語,有的俗語出自典故,有的俗語很粗俗,有的則很文雅。但這些俗語都有很多用意,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一些經驗或者說法。有的俗語帶有對自然的認識,對人的看法,以及民間總結。有些俗語講的很有道理,但有些俗語在現實生活並不一定很準確。
  • ...致廣大丨黃桷坪、黃桷園、黃桷壪、黃桷堡……誰是最美黃桷樹...
    上遊新聞 記者 楊新宇 攝老重慶城有黃桷街、黃桷居街,主城內還有黃桷坪、黃桷園、黃桷壪、黃桷堡……走出主城區,以黃桷命名的地方就更多了,每個區縣都有,多的甚至有幾十個。重慶人對黃桷樹有著特殊的感情。地名為何多「黃桷」?黃桷樹為何會有「半入暮春半入秋」的奇特景觀?昨日,重慶地名研究專家李正權接受重慶晨報記者採訪時進行了解讀。
  • 俗語「雪壓新墳出貴人,雨澆棺材人財疏」,古人的道理,你家有嗎
    俗語「雪壓新墳出貴人,雨澆棺材人財疏」,古人的道理,你家有嗎文/宋宋俗語至今已經流傳了上千年,同時它也是包羅萬象的,除了一些人情世故,人的吃穿住行外,也包括了當時的一些人文習俗。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傳統禮教的國家,尤其是老人的喪葬。
  • 俗語:「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這話有何道理?
    因為長大以後,我們就成為了「大人」,可以做很多孩子都做不到的事,也不用再受家長的氣。但當我們不知不覺真成為當年自己想成為的「大人」時,卻發現這根本不是我們所想要的。曾流逝緩慢的時光驟然提速,從此再也沒有了無憂無慮。而為了生活及美好的未來,我們必須拼命奔跑。古人千年積累的經驗正告訴我們:「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聳人聽聞?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
  • 民間俗語:「男不養貓,女不養狗」,啥意思?背後有何歷史淵源
    文/六六民間俗語:「男不養貓,女不養狗」,啥意思?背後有何歷史淵源當你穿梭在大街小巷時,有沒有被各種微笑天使所俘獲?我所說的微笑天使並不是人,而是比如柴犬、薩摩耶這類笑起來有治癒人心力量的寵物。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年輕人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車貸、房貸都讓他們喘不過氣來,而子女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父母又很是孤單。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就造就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找感情寄託——寵物。比如貓狗,它們雖然不會言語,卻能陪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覺得不再那麼孤單。
  • 民間俗語:「狗肉上不了桌」,為何不能上桌?背後到底有啥說法?
    民間俗語:「狗肉上不了桌」,為何不能上桌?背後到底有啥說法?文/人文歷史新浪潮中國擁有著悠久的文化傳承,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不管是的朗朗上口的民間俗語,還是繁多複雜的禮儀規矩,都共同組成了我們獨特的文明,不同地區因為地理位置、生活習慣等的不同,造就了不一樣的風景。但是大部分地區都有一個共同的規矩,那就是「狗肉上不了桌」。中國對美食的追求可謂是不知疲倦,水裡遊的,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樹上爬的,都是我們的菜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