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田鋪大壪,秋色正濃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更生
大別山青龍嶺山下,距許世友將軍故裡7.5公裡,有一個知名村莊新縣田鋪大壪,總面積4.6平方公裡,有村民82戶304人。村中房屋大多始建於民國初期,為典型的豫南民居,中原文化、楚文化與徽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先後入選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景觀村落、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試點。
六年前,這裡環境破舊不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這裡的真實寫照,貧瘠的土地不足以養家餬口,大多青壯勞力背井離鄉,外出務工維持生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窮窩窩」空心村」,守著綠水青山,卻找不到飯碗。2014年,新縣啟動美麗鄉村建設,確定田鋪大壪為美麗鄉村建設試點項目實施地,經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綜合整治,他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樹、不大拆大建,最大程度保留歷史風貌,傳承優秀農耕文明,讓鳥回來、讓人回來、讓民俗回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他們探索實施「黨支部+合作社+運營公司+農戶」發展模式,先後成立了三色農耕園藝合作社和種養合作社,與上海蔓鄉文化旅遊發展集團合作運營,成功打造河南省首個創客小鎮,成為河南省第一個以「創客」為主題的新型美麗鄉村示範點。
為推動田鋪大壪更好地發展,他們以「鄉村創客」為主題,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將創客平臺與鄉村旅遊相結合,逐漸走出一條鄉村旅遊促脫貧的新路子。吸引20餘名大學生到田鋪大壪投資置業,先後開設愛蓮說餐廳、花音年代咖啡廳、匠心工坊、蔓鄉託幼院、時光小院、80後童年體驗、碰瓷兒、不期而遇、兒童閱覽室、伴手禮、創客空間等創客小店。通過創客小店的示範引領,他們積極鼓勵本地群眾參與發展建設,帶動本地村民先後創辦了春臨農家、近水樓臺、英子飯店、歲月小築、小巷人家、南山下、東籬小院、壹玖捌貳、九·一六、山裡村居等特色小店。隨著田鋪大壪知名度的持續攀升,大批外出務工人員看到商機,紛紛返鄉投資支持家鄉發展,相繼創辦老家寒舍、外婆家、良棲小院、夢裡老家、田園小居、歸園田居等民宿小店,掀起了新一輪返鄉創業熱潮。目前,田鋪大壪共有特色創客小店24家,民宿20家,農家樂8家,吸納265戶農戶入股合作社,輻射帶動周邊193戶貧困戶穩定脫貧,實現了從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的嬗變。
今日的田鋪大壪,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處處洋溢著和諧幸福的生活氣息,已成為大別山裡一個充滿活力和魅力的幸福山村。
創客小鎮,從愛出發
匠心工坊是個備受關注的創客小店,是豫南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田鋪大壪的故事就此展開
通過幾年的不斷努力,田鋪大壪取得了翻天覆地地變化。2014年,田鋪大壪的遊客量及旅遊綜合收入基本為零,人均純收入僅為8073元,而到了2019年,田鋪大壪遊客接待量已達百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85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8624元。
風光優美的水上人家
敞開窗口迎八方賓客
田鋪大壪住戶家的牛欄,成為農耕文化的標本,留駐鄉愁
小鎮設立了遊客託兒所
特色店鋪「草娃娃」
遊客如潮,暢享山村之美
幸福童年在這裡的回憶
傳統手編演繹大別山群眾的脫貧故事
燒烤小店讓當地群眾走上富裕路
創客小店留著那段愛的故事
在創客小鎮過生日的城裡女孩,為生活在幸福的祖國自豪
美麗山村奔跑的少年
自然資源優勢延續了當地人民傳統生活習慣
古樸的農家小院
生活的路光明又平坦,民宿笑迎遊客
老屋裝扮的是現代文明
朝陽中笑對生活,美好的瞬間任性地迎著鏡頭定格
樸實的村民韓光月在河邊侍弄菜地,他說兒子在北京開了一家大理髮店,他家日子過得好幸福
留下精彩瞬間,遊客要永遠記住生活的美好
勞動就有收穫,這金燦燦的稻穀就是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