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對災後兒童常見行為問題的建議

2020-11-28 中國教育新聞網

  重大的災難事件往往超出兒童的認知和理解範圍,無論身處災區,還是坐在電視機前,他們的身心都可能在悄然變化。有些行為表現令教師、家長束手無策,有些心理問題難以察覺卻影響深遠,因此,對兒童的關注應該是長久而持續的。

 

孩子變了,我該怎麼辦

 

——美國專家對災後兒童常見行為問題的建議

 

 

  孩子們經歷並記住了一切 法迪爾·艾哈麥德·卡瑪爾(印度尼西亞13歲)繪 摘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網站

 

  中國四川「5·12」大地震後,美國國家兒童創傷應激中心和美國國家傷後應激障礙研究中心授權美中心理治療研究院,翻譯其積累多年經驗而成的《心理急救現場操作指南(第二版)》。短短24小時之內,美中心理治療研究院的應徵信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華人應徵者,150多頁的翻譯任務一掃而光。不到一周時間,中文版的操作指南誕生了。這份操作指南特別強調家長及其他關係密切的成年人在兒童心理重建中的作用,我們從中概括歸納了15種兒童在災後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專家建議。


  發怒、暴躁、常常大叫


  專家指出,即使沒有發生災難,小孩子也會發怒,這是很普通的一種反應。孩子確實需要用哭、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和關係密切的成人常常成為孩子遷怒的對象,他們會說,「走開,我恨你」,「這都是你的錯」。


  家長和其他成人應該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此刻所經受的困難,可以說:「現在的情況確實很糟,我們經歷了可怕的事情,現在所有的玩具都沒有了,所以你很生氣。」成人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發火,用愛去回應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大哭大叫,成人要和孩子呆在一起,並且告訴他「我一直都在你身邊」。如果孩子發怒的頻率很高,或情緒表達相當激烈,那麼成人需要給他一些限制。


  支持孩子表達憤怒,但慢慢地成人可將這種憤怒歸咎到災難上去,例如,「你現在很難受,我也很難受,我同樣希望一切都沒有發生,但媽媽也沒有辦法讓地震不要來」。


  打人和其他攻擊性行為


  對兒童來說,打人是表達憤怒的手段之一。當兒童沒有安全感時,會產生攻擊成人的行為。這種舉動也可能從別人的行為中觀察習得。


  每次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周圍的成人都要告訴他這是不對的。緊握他的手讓他坐下,這樣他就不能繼續打人。可以對孩子說:「打人是不對的,很危險。如果你打了人,就必須坐下來冷靜一下。」


  如果孩子的年齡夠大,可以教他如何表達或告訴他應該怎樣做,告訴他「有需要的時候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幫助孩子用別的方式表達憤怒,比如玩耍、交談、畫畫。如果家長和其他成人發生衝突,請單獨解決,不要讓孩子看到或聽到。


  吃不下飯或吃得太多


  壓力對孩子的胃口影響很大,吃得健康很重要,但是太重視飲食可能導致家長和孩子的關係緊張。這種反應尤其常見於嬰幼兒,他們很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會體現在行為之中。


  家長和其他成人應該讓孩子放鬆,不要勉強進食,壓力越少,孩子吃東西越正常。和孩子一起吃,讓吃飯的過程變得快樂和輕鬆。給孩子一些健康的零食,幼兒經常邊走邊吃東西。如果家長擔心孩子飯量減少或出現體重急劇下降,應該帶孩子去看醫生。


  無助和消極


  學齡前兒童一般不具備照顧和保護自己的能力,面對災難,他們會感到更加無助,他們希望父母能保證其安全。幼兒可能會用出奇的安靜或不安來表達其內心的無助。


  此時,父母或其他成人可以做的事情包括,說一些使孩子感到安慰的話,讓孩子得到休息,為他們提供食物和水,讓孩子進行遊戲、畫畫等輕鬆的活動。如果孩子的畫或遊戲是有關意外事故的,最好在主題中加入讓他們感到更加安全和健康的元素。同時,告訴孩子無論什麼情況大人都會保護他們,打消孩子的疑慮。給孩子更多的擁抱,握住雙手或把他們抱在膝上。確保孩子玩耍的地方是安全的並且能得到監護。


  比如,和一個四歲的孩子玩遊戲,模擬颶風來了,牆上的磚被風吹得搖晃不止的情形,家長可以問:「怎樣才能不讓風把牆吹動呢?」孩子很快會將「牆壁」加厚一層,並且說:「這下大風吹不到我們了!」這時家長可以回應說:「這堵牆肯定很堅固,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來確保我們的安全。」


  害怕


  看到、聽到或親身經歷不可理解的災難後,兒童可能會變得害怕獨處,不敢一個人去廁所或獨自睡覺,他們也害怕與父母分開。以前不讓孩子感到害怕的事情,現在卻開始害怕,比如下雨、救護車、叫喊聲和家長的某些表情。


  此時,成人應該認識到,孩子的這種反應不是家長或孩子自己的過錯,而是災難的緣故。與孩子在一起時儘可能保持鎮靜,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恐慌。讓兒童重拾父母不會離去並會保護他們的信心,告訴孩子有很多人正在為保護他們的家園而工作,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會挺身而出。


  如果父母暫時離開,一定要肯定地告訴孩子你會回來,告訴孩子一個他們可以理解的時間。同時,記著要準時回來。確保孩子感到害怕時能馬上聯繫到你。


  成人需要注意,在打電話或與別人談話時,不要讓孩子聽到你所表達出來的恐慌。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們已經遠離災難了,人們正在努力確保我們安全。如果你開始感到害怕,過來抓緊我的手,這樣我就會知道你有話告訴我了。」


  對已發生的危險產生錯覺


  幼兒可能從成人或稍大的孩子那裡無意中聽到一些事情或從電視上看到有關災難的畫面,他們可能想像災難一直在發生。即使災難發生在很遠的地方,他們也會認為災難就在其附近。


  此時,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重複一些簡單的解釋,要保證孩子能夠聽懂你所說的話。了解孩子所聽到的關於災難的信息,並對錯誤之處進行澄清。如果發生災難的地點離你們很遠,告知孩子災難遠離你們是很重要的。


  成人可以給孩子畫地圖,或直接在地圖上標出發生災難的地點,告訴孩子災難離你們有多遠。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看,災難在那裡發生,而我們在這裡,這個地方很安全。」


  不言不語


  災難過後,兒童可能會保持沉默或沒辦法說出是什麼在困擾他們。此時,父母要做到:

 

  說出一些常見的感覺,比如憤怒、悲傷、擔心家人的安全等,以便幫助孩子用詞語表達自己的感覺。不要強迫孩子說話,但是要讓他們知道,他隨時可以與你說話。


  父母可以在紙上畫出不同的表情,並給每種表情配一個簡短的故事,比如,「記得水湧進家裡時,你的臉上就是這種很擔憂的樣子」。父母可以通過藝術或遊戲幫助幼兒表達他們的情感,之後運用描述情感的詞語核實孩子的實際感受。比如,「這是一幅令人驚慌的圖畫,當你看到倒塌的房屋時感到驚慌嗎」?


  擔心災難會重來


  一些被看見、聽見或用其他方式感覺到的事情,會被孩子當成災害的提示物。


  這時,成人一方面要給兒童講清楚災難本身和災難的提示物之間是有區別的,另一方面要儘可能使孩子遠離這些能夠讓他們想起災難的提示物。


  例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儘管現在有餘震,但不會帶來太大的破壞」,「下雨並不意味著颶風來臨,暴風雨不會像颶風那樣破壞東西」。同時,父母要儘量避免幼兒看電視、聽廣播和上網瀏覽,因為這有可能再次引發孩子對災難的恐懼。父母可以說:「看電視會讓你更難受,因為他們不斷重播當時的畫面。把電視關了好不好?」


  睡眠問題


  低齡兒童可能晚上害怕一個人睡覺,可能從噩夢中驚醒,醒來後感到恐懼。


  此時,父母應做到,告訴孩子他是安全的,在他睡前花比以前更多的時間安靜地陪伴孩子。讓孩子在微弱的燈光下入睡或讓孩子和家長一起睡一段時間。給孩子解釋夢境和現實的區別,有些孩子能夠明白。


  在睡覺前讓孩子從事一些平靜的活動,講一些孩子喜歡聽的並且有安慰性的故事。父母還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今天,你可以和我們一起睡,但明天你要自己睡」,「做惡夢是由於我們的內心恐懼造成的,而不是真的發生了災難」。


  行為動作變得幼稚


  受到災難影響的兒童可能出現行為的退化,像更小的孩子那樣咬手指、尿床、兒語、纏著父母不放。


  孩子的這些行為在災後可能持續一段時間,家長和其他成人要客觀地看待問題。如果孩子開始尿床,父母應該不加評論地為孩子換上衣服和床單,千萬不要讓任何人因此批評或羞辱孩子。


  無法理解死亡


  學齡前兒童可能無法理解死亡是不可逆轉的,他們會有「魔法似的想法」,他們相信是由於其想法導致了死亡,因此一隻寵物的死去都會令他們很難過。


  對於死亡的現實,成人應給孩子一些適合他們年齡的解釋,但不要給他們不切實際的希望。當幼兒失去心愛的寵物或特別的玩具時,父母不要壓抑他們的情感。試圖了解孩子想知道的東西,簡單地回答他的問題並詢問他是否還有其他的問題要問。


  具體來說,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文化性和宗教性的哀悼儀式;幫助孩子找到他們自己的方式,對消失的事物說再見,比如畫出美好的記憶、點亮蠟燭或祈禱等。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是的,歡歡不會回來了。但是我們可以思念它和談論它,並且記住它曾經是一隻多麼可愛的小狗」,「消防員說沒有人能夠解救歡歡,這不是你的錯,我知道你很想念它」。


  感到羞愧和自責


  很多年齡稍大的孩子會出現對於災害負有責任的感覺,他們會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以為他們能做一些事情來改變災難。這種責任感進而可能發展成羞愧和罪惡感,但在他人面前孩子可能不願透露這些心事。


  成人應該告訴孩子,他們的感受是很普遍的,不要過度自責,不要讓他們用「本來可以怎麼做」這類的思維來責備自己。家長可以這樣說:「很多小朋友,包括大人都跟你一樣想,責怪自己為什麼不能做得更好。可是你確實沒有錯,就連消防隊員、解放軍叔叔都說沒有辦法了」。如果孩子要做些什麼,可以幫助他們尋找適合他們年紀的救災行動。


  人際交往突然改變


  在災難中,一些兒童可能十幾歲就被迫離開父母、家庭、朋友,在危機中,他們可能會對別人的舉動作出強烈回應。


  家長及成人應該解釋說,人們之間緊密的關係是值得期待的。強調在恢復期每個人都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鼓勵容忍家庭成員走不同的恢復之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感情負責。


  家庭成員可花更多時間談談每個人該如何去做。比如,「我們依然彼此擁有」,「我很欣賞昨晚弟弟尖叫時你表現出的冷靜,我知道他也吵醒了你」,「我為昨天的急躁向你道歉,我會努力使自己平靜」。


  希望過早進入成年


  災後,一些青少年可能希望離開學校,通過工作、結婚使自己儘早開始扮演成年人的角色。這時,家長、教師和其他重要的成年人應該鼓勵他推遲重要的生活決定,尋找其他方式使他感到自己的力量,感到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可以對他說:「我知道你正在想放棄上學,想找份工作幫助我們克服當前的困難。但現在重要的不是作一個重大決定,危機時刻不是作重大改變的時候。」


  譁眾取寵的行為


  一些青少年可能在災後開始吸菸、飲酒、過早開始性行為和做出冒險舉動。成人此時應該幫助他了解,用這些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是很危險的。禁止他們接觸煙、酒精和毒品。在一段時間內多關注他們去哪裡,做什麼。


  成人可以這樣說,「許多青少年,包括成年人,在這樣的災難後都會覺得憤怒和失控,他們以為喝酒或吸菸會感覺好一點,這種感覺很正常,但這種舉動很糟糕」。還可以說,「在這樣的時候我尤其需要知道你在哪裡,怎麼才能找到你」。(本報記者 高靚 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高靜)

 

  《中國教育報》2008年6月27日第8版



相關焦點

  • 兒童期常見的情緒和行為問題
    兒童少年時期的情緒行為問題常以焦慮、恐懼、抑鬱、多動、衝動、違拗為主要表現,發生率較高,女孩的情緒問題明顯高於男孩,而男孩的行為問題高於女孩。   兒童在心理髮育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有自身的素質、家庭環境、幼兒園和學校環境、社會環境。
  • 學習行為出問題兒童早期找原因
    在中華預防醫學會婦女保健分會和兒童保健分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首都兒科研究所及美國強生兒科研究院日前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國際婦幼保健學術大會」上,國內婦幼保健領域權威的兒科專家、公共醫學專家,就成年後身體素質與兒童早期發展的關係問題展開了充分的討論。
  • 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全解析
    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供父母們作為參考。1.咬指甲 2.吮吸手指3.屏氣發作4.口吃5.言語發育延遲......1.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
  • 九大問題全面解析兒童精神分裂症「專家觀點」
    雖然兒童的診斷標準與成人相同,但在精神病特徵的臨床表現上仍存在一些關鍵的區別。 在本文中,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家Abhijit Ramanujam醫學博士討論了兒童精神分裂症的臨床相關問題。 1、精神分裂症在18歲以下兒童中有多普遍?
  • 學前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和心理疾患有哪些?這些預防措施最實用
    學前兒童生理、病理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不良影響都會阻礙學前兒童的心理的正常發展,從而導致他們產生問題行為。學前兒童的問題行為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特有的。例如學前兒童會產生情感或者行為方面的問題。問題行為在學前兒童中表現的比較嚴重,持續的時間也很長。
  • 兒童近視能用雷射治療嗎?眼科專家答疑常見4問題
    受訪專家:樊雲葳,北京兒童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北京兒童醫院集團保定兒童醫院分院眼科主任麥粒腫一般不需要手術,多數抗感染治療後可自愈。  如果霰粒腫保守治療無效,還不及時地為孩子進行手術治療,霰粒腫會進行性加重,一旦發展為皮膚面霰粒腫,則需要從皮膚面做切口進行整形手術治療,否則會遺留不規則的瘢痕,甚至引起瞼外翻或者眼型的改變,既影響外表的美觀,也會對眼表造成影響,比如形成乾眼等。  兒童近視能用雷射治療嗎?
  • 嬰幼兒睡眠問題行為幹預家長小組招募
    >寶寶睡不好專家來指導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育行為兒科睡眠門診中,最常見的就是嬰幼兒行為性睡眠問題:晝夜顛倒,哄睡困難,夜醒哭吵一站式解決寶寶睡眠問題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育行為兒科睡眠專家團隊將依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免費為寶寶提供詳細的睡眠、氣質類型、認知發育及社會-情緒發展評估,並開展行為幹預的家長小組指導,一站式解決寶寶睡眠問題!
  • 了解幼兒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
    了解幼兒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2008-06-03 09:24 作者:佚名 來源: 錄入:mohuaming   收藏本文導讀:吮拇指和咬指甲:嘴唇是嬰兒最敏感的部位。了解幼兒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  家長為制止兒童吮指或咬指甲的習慣常採用打罵、諷刺,手指上塗抹苦藥等懲罰方法,而沒有考慮小兒的需求,反而給兒童更大的壓力,使之產生自卑心理。家長應積極尋找原因,給孩子更多的愛和安全感。
  • 如果我的孩子被稱為「問題孩子」,引起問題行為的兒童如何處理
    尤其是指在人格和行為方面有問題的孩子>但是,「問題兒童」一詞聽起來像是孩子的人格問題,需要引起注意,因此在各個領域中都考慮使用「引起問題行為的兒童」。有問題行為的學生的特徵是什麼?專門導致問題行為的孩子是哪種孩子?
  • 夏至後小兒高燒40度怎麼辦 專家建議合理使用退熱藥物」
    專家表示,盛夏來臨,夏季發熱性疾病高發,家長們要引起警惕並加以預防。有家長看到孩子發燒,不測量體溫就急忙奔往醫院;有些家長認為體溫下降後不利於醫生診斷,帶著藥也不給孩子服用;還有一些家長排斥藥物,堅持讓高燒孩子「自愈」;一些媽媽焦慮不安給孩子混服各類藥物以求快速降溫……專家指出這些方式都極為不妥。  首先,發熱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是機體與感染進行對抗的一種表現。
  • 美國小網紅帶貨垃圾食品 專家呼籲家長鬚對兒童網絡節目保持戒心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美國小網紅帶貨垃圾食品,專家呼籲家長鬚對兒童網絡節目保持戒心【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美國一項最新社會調研顯示,「適宜兒童觀看」的網絡節目「帶貨」現象普遍,且垃圾食品、含糖飲料的網絡營銷佔據絕對比重。
  • 中國兒童維生素A、D專家共識權威發布,建議收藏!
    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專家組討論並制定的《中國兒童維生素A、維生素D臨床應用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也在本次大會權威發布,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近二十年來,我國採取的維生素A、D預防性幹預措施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此次會議中上海市婦幼保健中心彭詠梅教授對共識的內容作了詳細的解讀,針對兒童保健醫生和兒童家長們最為關心的維生素A、D營養現狀、缺乏原因及危害、防治措施及安全性等問題做了詳細的講解,也給出了明確的推薦建議。本文就共識的內容做一梳理,方便有重點地閱讀。
  • 專家呼籲家長鬚對兒童網絡節目保持戒心
    ,「適宜兒童觀看」的網絡節目「帶貨」現象普遍,且垃圾食品、含糖飲料的網絡營銷佔據絕對比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6日報導稱,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對Youtube視頻網站上去年5個最受少兒追捧的小網紅髮布的視頻進行調研,這些小網紅年齡在3歲到14歲之間。研究發現,在418期節目中,有多達179個視頻出現了食物或飲料的營銷痕跡,且在90%的情況下不屬於健康餐飲範疇,而這些視頻傳播範圍極其廣泛,總觀看次數已超過10億次。
  • 自閉症兒童一些問題行為改善方法參考
    總是有很多與眾不同的行為,我們都不知道怎麼辦了?在這裡大家需要了解的是:問題行為是孤獨症兒童常見的功能障礙,在兒童出現問題行為時,我們應該找尋適當的方法去糾正與解決。下面給大家總結一些常見的問題行為及解決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孩子挑食怎麼辦?
  • 常見的兒童抽動症有哪幾種?
    抽動症是一種兒童時期多發的行為障礙性疾病,該病對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一、簡單聲音抽動:表現為單調快速無意義的重複,如不停的咳嗽、清嗓子、發出不自主的尖叫聲等;二、複雜聲音抽動:發出有意義的短句或者較複雜的句子,還有的表現為重複刻板的句子,甚至汙言穢語等言語上的兒童抽動症表現;三、簡單運動抽動:如孩子經常出現眨眼睛、挑眉毛、皺鼻子、伸舌頭、聳肩、彈手指等交替發生現象;四、複雜運動抽動:表現比較完整緩慢的抽動,比如轉動眼球
  • 地震專家分析:災後72小時為關鍵救援時間
    專家分析 災後72小時為關鍵救援時間  本報訊(記者呂建歧)「災後72小時是關鍵救援時間,一般埋壓後立即救援為最好。」石家莊地震局總工程師、省青聯委員梁貴平表示。  梁貴平總工程師說,災後第一時間救援,被埋壓者成活希望最大,現在救援人員正在爭分奪秒進行救援就是為此。據介紹,在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後,災後最初的72小時是能否成功解救被困人員的最佳時間。  「隨著時間不斷推移,被壓埋者體力透支、心情絕望,生存希望變得渺茫,在地震救援中,搶救生命,具體說來就是『和時間賽跑』。」 梁貴平這樣形容災後救援緊張情形。
  • 2019年上半年中國流感病例超過去4年總和,專家建議學齡前兒童優先...
    專家認為,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及其併發症的最有效手段,鼓勵嬰幼兒、老年人、6月齡以下嬰兒的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等群體優先接種疫苗。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每年可引起季節性流行。當病毒由呼吸系統逐漸滲透進肺部時,便越來越危險,甚至會引起肺炎、呼吸衰竭、休克等多種威脅生命的嚴重併發症。
  • 我國3000萬兒童青少年有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記者朱玉)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來臨之際,記者從衛生部獲悉:我國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狀況令人堪憂。在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如果再加上28歲或35歲以下青年人的情況,這個數字將更加觸目驚心。
  • 日本四成民眾恐患創傷後壓力症 兒童稱不喜歡屋
    18日,在宮城縣大船渡一個避難所,幾個孩子災後第一次洗熱水澡,屬於孩子的笑容又回到他們臉上。  新快報訊 繁華日本瞬間慘遭生靈塗炭,受災民眾心理素質成為災後首要關注的問題。他們的心理難免會大起大落,容易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 兒童是否適用三伏貼?專家:不建議3歲以下兒童使用
    專家:不建議3歲以下兒童使用 2019-07-24 11:00:21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嚴慧芳 | 字號:A+ | A- 近日,江西省兒童醫院三伏貼致多名兒童出現灼傷等不良反應的事件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