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的災難事件往往超出兒童的認知和理解範圍,無論身處災區,還是坐在電視機前,他們的身心都可能在悄然變化。有些行為表現令教師、家長束手無策,有些心理問題難以察覺卻影響深遠,因此,對兒童的關注應該是長久而持續的。
孩子變了,我該怎麼辦
——美國專家對災後兒童常見行為問題的建議
孩子們經歷並記住了一切 法迪爾·艾哈麥德·卡瑪爾(印度尼西亞13歲)繪 摘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網站
中國四川「5·12」大地震後,美國國家兒童創傷應激中心和美國國家傷後應激障礙研究中心授權美中心理治療研究院,翻譯其積累多年經驗而成的《心理急救現場操作指南(第二版)》。短短24小時之內,美中心理治療研究院的應徵信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華人應徵者,150多頁的翻譯任務一掃而光。不到一周時間,中文版的操作指南誕生了。這份操作指南特別強調家長及其他關係密切的成年人在兒童心理重建中的作用,我們從中概括歸納了15種兒童在災後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專家建議。
發怒、暴躁、常常大叫
專家指出,即使沒有發生災難,小孩子也會發怒,這是很普通的一種反應。孩子確實需要用哭、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和關係密切的成人常常成為孩子遷怒的對象,他們會說,「走開,我恨你」,「這都是你的錯」。
家長和其他成人應該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此刻所經受的困難,可以說:「現在的情況確實很糟,我們經歷了可怕的事情,現在所有的玩具都沒有了,所以你很生氣。」成人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發火,用愛去回應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大哭大叫,成人要和孩子呆在一起,並且告訴他「我一直都在你身邊」。如果孩子發怒的頻率很高,或情緒表達相當激烈,那麼成人需要給他一些限制。
支持孩子表達憤怒,但慢慢地成人可將這種憤怒歸咎到災難上去,例如,「你現在很難受,我也很難受,我同樣希望一切都沒有發生,但媽媽也沒有辦法讓地震不要來」。
打人和其他攻擊性行為
對兒童來說,打人是表達憤怒的手段之一。當兒童沒有安全感時,會產生攻擊成人的行為。這種舉動也可能從別人的行為中觀察習得。
每次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周圍的成人都要告訴他這是不對的。緊握他的手讓他坐下,這樣他就不能繼續打人。可以對孩子說:「打人是不對的,很危險。如果你打了人,就必須坐下來冷靜一下。」
如果孩子的年齡夠大,可以教他如何表達或告訴他應該怎樣做,告訴他「有需要的時候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幫助孩子用別的方式表達憤怒,比如玩耍、交談、畫畫。如果家長和其他成人發生衝突,請單獨解決,不要讓孩子看到或聽到。
吃不下飯或吃得太多
壓力對孩子的胃口影響很大,吃得健康很重要,但是太重視飲食可能導致家長和孩子的關係緊張。這種反應尤其常見於嬰幼兒,他們很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會體現在行為之中。
家長和其他成人應該讓孩子放鬆,不要勉強進食,壓力越少,孩子吃東西越正常。和孩子一起吃,讓吃飯的過程變得快樂和輕鬆。給孩子一些健康的零食,幼兒經常邊走邊吃東西。如果家長擔心孩子飯量減少或出現體重急劇下降,應該帶孩子去看醫生。
無助和消極
學齡前兒童一般不具備照顧和保護自己的能力,面對災難,他們會感到更加無助,他們希望父母能保證其安全。幼兒可能會用出奇的安靜或不安來表達其內心的無助。
此時,父母或其他成人可以做的事情包括,說一些使孩子感到安慰的話,讓孩子得到休息,為他們提供食物和水,讓孩子進行遊戲、畫畫等輕鬆的活動。如果孩子的畫或遊戲是有關意外事故的,最好在主題中加入讓他們感到更加安全和健康的元素。同時,告訴孩子無論什麼情況大人都會保護他們,打消孩子的疑慮。給孩子更多的擁抱,握住雙手或把他們抱在膝上。確保孩子玩耍的地方是安全的並且能得到監護。
比如,和一個四歲的孩子玩遊戲,模擬颶風來了,牆上的磚被風吹得搖晃不止的情形,家長可以問:「怎樣才能不讓風把牆吹動呢?」孩子很快會將「牆壁」加厚一層,並且說:「這下大風吹不到我們了!」這時家長可以回應說:「這堵牆肯定很堅固,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來確保我們的安全。」
害怕
看到、聽到或親身經歷不可理解的災難後,兒童可能會變得害怕獨處,不敢一個人去廁所或獨自睡覺,他們也害怕與父母分開。以前不讓孩子感到害怕的事情,現在卻開始害怕,比如下雨、救護車、叫喊聲和家長的某些表情。
此時,成人應該認識到,孩子的這種反應不是家長或孩子自己的過錯,而是災難的緣故。與孩子在一起時儘可能保持鎮靜,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恐慌。讓兒童重拾父母不會離去並會保護他們的信心,告訴孩子有很多人正在為保護他們的家園而工作,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會挺身而出。
如果父母暫時離開,一定要肯定地告訴孩子你會回來,告訴孩子一個他們可以理解的時間。同時,記著要準時回來。確保孩子感到害怕時能馬上聯繫到你。
成人需要注意,在打電話或與別人談話時,不要讓孩子聽到你所表達出來的恐慌。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們已經遠離災難了,人們正在努力確保我們安全。如果你開始感到害怕,過來抓緊我的手,這樣我就會知道你有話告訴我了。」
對已發生的危險產生錯覺
幼兒可能從成人或稍大的孩子那裡無意中聽到一些事情或從電視上看到有關災難的畫面,他們可能想像災難一直在發生。即使災難發生在很遠的地方,他們也會認為災難就在其附近。
此時,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重複一些簡單的解釋,要保證孩子能夠聽懂你所說的話。了解孩子所聽到的關於災難的信息,並對錯誤之處進行澄清。如果發生災難的地點離你們很遠,告知孩子災難遠離你們是很重要的。
成人可以給孩子畫地圖,或直接在地圖上標出發生災難的地點,告訴孩子災難離你們有多遠。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看,災難在那裡發生,而我們在這裡,這個地方很安全。」
不言不語
災難過後,兒童可能會保持沉默或沒辦法說出是什麼在困擾他們。此時,父母要做到:
說出一些常見的感覺,比如憤怒、悲傷、擔心家人的安全等,以便幫助孩子用詞語表達自己的感覺。不要強迫孩子說話,但是要讓他們知道,他隨時可以與你說話。
父母可以在紙上畫出不同的表情,並給每種表情配一個簡短的故事,比如,「記得水湧進家裡時,你的臉上就是這種很擔憂的樣子」。父母可以通過藝術或遊戲幫助幼兒表達他們的情感,之後運用描述情感的詞語核實孩子的實際感受。比如,「這是一幅令人驚慌的圖畫,當你看到倒塌的房屋時感到驚慌嗎」?
擔心災難會重來
一些被看見、聽見或用其他方式感覺到的事情,會被孩子當成災害的提示物。
這時,成人一方面要給兒童講清楚災難本身和災難的提示物之間是有區別的,另一方面要儘可能使孩子遠離這些能夠讓他們想起災難的提示物。
例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儘管現在有餘震,但不會帶來太大的破壞」,「下雨並不意味著颶風來臨,暴風雨不會像颶風那樣破壞東西」。同時,父母要儘量避免幼兒看電視、聽廣播和上網瀏覽,因為這有可能再次引發孩子對災難的恐懼。父母可以說:「看電視會讓你更難受,因為他們不斷重播當時的畫面。把電視關了好不好?」
睡眠問題
低齡兒童可能晚上害怕一個人睡覺,可能從噩夢中驚醒,醒來後感到恐懼。
此時,父母應做到,告訴孩子他是安全的,在他睡前花比以前更多的時間安靜地陪伴孩子。讓孩子在微弱的燈光下入睡或讓孩子和家長一起睡一段時間。給孩子解釋夢境和現實的區別,有些孩子能夠明白。
在睡覺前讓孩子從事一些平靜的活動,講一些孩子喜歡聽的並且有安慰性的故事。父母還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今天,你可以和我們一起睡,但明天你要自己睡」,「做惡夢是由於我們的內心恐懼造成的,而不是真的發生了災難」。
行為動作變得幼稚
受到災難影響的兒童可能出現行為的退化,像更小的孩子那樣咬手指、尿床、兒語、纏著父母不放。
孩子的這些行為在災後可能持續一段時間,家長和其他成人要客觀地看待問題。如果孩子開始尿床,父母應該不加評論地為孩子換上衣服和床單,千萬不要讓任何人因此批評或羞辱孩子。
無法理解死亡
學齡前兒童可能無法理解死亡是不可逆轉的,他們會有「魔法似的想法」,他們相信是由於其想法導致了死亡,因此一隻寵物的死去都會令他們很難過。
對於死亡的現實,成人應給孩子一些適合他們年齡的解釋,但不要給他們不切實際的希望。當幼兒失去心愛的寵物或特別的玩具時,父母不要壓抑他們的情感。試圖了解孩子想知道的東西,簡單地回答他的問題並詢問他是否還有其他的問題要問。
具體來說,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文化性和宗教性的哀悼儀式;幫助孩子找到他們自己的方式,對消失的事物說再見,比如畫出美好的記憶、點亮蠟燭或祈禱等。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是的,歡歡不會回來了。但是我們可以思念它和談論它,並且記住它曾經是一隻多麼可愛的小狗」,「消防員說沒有人能夠解救歡歡,這不是你的錯,我知道你很想念它」。
感到羞愧和自責
很多年齡稍大的孩子會出現對於災害負有責任的感覺,他們會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以為他們能做一些事情來改變災難。這種責任感進而可能發展成羞愧和罪惡感,但在他人面前孩子可能不願透露這些心事。
成人應該告訴孩子,他們的感受是很普遍的,不要過度自責,不要讓他們用「本來可以怎麼做」這類的思維來責備自己。家長可以這樣說:「很多小朋友,包括大人都跟你一樣想,責怪自己為什麼不能做得更好。可是你確實沒有錯,就連消防隊員、解放軍叔叔都說沒有辦法了」。如果孩子要做些什麼,可以幫助他們尋找適合他們年紀的救災行動。
人際交往突然改變
在災難中,一些兒童可能十幾歲就被迫離開父母、家庭、朋友,在危機中,他們可能會對別人的舉動作出強烈回應。
家長及成人應該解釋說,人們之間緊密的關係是值得期待的。強調在恢復期每個人都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鼓勵容忍家庭成員走不同的恢復之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感情負責。
家庭成員可花更多時間談談每個人該如何去做。比如,「我們依然彼此擁有」,「我很欣賞昨晚弟弟尖叫時你表現出的冷靜,我知道他也吵醒了你」,「我為昨天的急躁向你道歉,我會努力使自己平靜」。
希望過早進入成年
災後,一些青少年可能希望離開學校,通過工作、結婚使自己儘早開始扮演成年人的角色。這時,家長、教師和其他重要的成年人應該鼓勵他推遲重要的生活決定,尋找其他方式使他感到自己的力量,感到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可以對他說:「我知道你正在想放棄上學,想找份工作幫助我們克服當前的困難。但現在重要的不是作一個重大決定,危機時刻不是作重大改變的時候。」
譁眾取寵的行為
一些青少年可能在災後開始吸菸、飲酒、過早開始性行為和做出冒險舉動。成人此時應該幫助他了解,用這些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是很危險的。禁止他們接觸煙、酒精和毒品。在一段時間內多關注他們去哪裡,做什麼。
成人可以這樣說,「許多青少年,包括成年人,在這樣的災難後都會覺得憤怒和失控,他們以為喝酒或吸菸會感覺好一點,這種感覺很正常,但這種舉動很糟糕」。還可以說,「在這樣的時候我尤其需要知道你在哪裡,怎麼才能找到你」。(本報記者 高靚 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高靜)
《中國教育報》2008年6月27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