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張麗華 美國麻薩諸塞州布魯克蘭高中(Brookline High School, MA)中文教師
作為外語老師,除了教授語言,當然更希望學生們能夠通過學習不同的語言去了解不同的文化,擴展觀察世界的視角。在小學,多才多藝的漢語老師們會安排很多手工藝、節慶活動讓小朋友們從感官上體驗中國文化, 初步認識中國,培養對中國的興趣。
在高中,學生的認知能力、接受能力、和創造能力都達到了較高水平,所以,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感悟也就更深入,而且能夠進行中西文化比較。而這時候,作為老師的我,也可以從學生身上吸取到很多不同文化的養分,有時候會收穫很多意想不到的樂趣。
每逢中秋佳節,我們這些漢語老師必定會準備月餅與孩子們共享好時光,同時也安撫我們自己的思鄉之情。無論離鄉多久,對家鄉、對親人、對故友的眷戀在這一天顯得特別濃鬱。
在品嘗香甜可口的月餅時,學生們通過視頻了解「嫦娥奔月」的傳說和中秋佳節的喜慶活動。
記得很多年前,我第一次跟學生們講述完「嫦娥奔月」這個悽美的傳說時,有一學生用略帶同情的口吻問我:「Weren’t you disappointed when the astronauts declared that they didn’t find any trace of human life on the moon(當年太空人宣稱在月球上沒有找到任何人類生命的跡象時,你是不是很失望)?」
另一個叫Josh的學生特別善良、善解人意,也特別擅長全方位考慮問題,他分析說:「The astronauts landed on one side of the moon. Maybe Chang E was on the other side(太空人在月球的一端登陸,可能嫦娥在月球的另一端)。」
除了月餅和偶爾引起爭議的「嫦娥奔月」的傳說,高年級的漢語班學生們會通過中秋節去了解中國人對月亮的美好寄託、對自然景觀獨特的解讀 。
對中國人而言,皎潔的圓月代表思念、團圓,闔家安康,是人間美好的象徵;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對圓月的聯想就沒有那般浪漫、溫暖、充滿詩情畫意了。
在這裡的孩子心目中,圓月讓他們聯想到的是電影《暮光之城》的荒郊野外、鬼哭狼嚎,一片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悽涼、兇險的景象。所以,中國人對月亮的美好寄託讓孩子們領悟到: 同一的自然景觀會引發人們完全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詮釋。這樣的領悟開拓了學生們的眼界。
李白的《靜夜思》是我們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漢語,也可能是他們人生第一次接觸原汁原味的外國文學。對莎士比亞依然一知半解的學生們無法想像自己能夠讀懂一首1400多年前外國人寫的詩,美國學生對人類五百多年前的歷史沒有參照物,用他們的話來說:那時候美國還沒有被「懷孕」呢!
當他們逐字逐句地解讀了「靜夜思」後,不僅懂了,而且被深深得感動了。雖然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但是每個人都有過遠離家鄉、想念親人那種刻骨銘心的經歷,他們能夠用心靈去感受古人對家人的深深眷戀;他們的感動還來自另一種醒悟:思念親人是人類最原始的情感,沒有疆域和時光的隔閡,人心是相通的!
從《靜夜思》開始,學生們對漢語、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和欣賞,他們對月亮也有了新的認識 。他們可能依舊看不到月亮上的嫦娥和玉兔,但會記得大洋彼岸的中國人對圓月的期許,會讓他們覺得夜晚的天空多了一點溫情。
在幫助漢語三級的學生們欣賞「靜夜思」之後,我的同事張福增老師會指導學生們進一步探索唐詩、了解古人的情懷。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偏愛,選擇一首詩詞,然後把它的意境用繪畫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有趣的是,大部分的學生會選擇以月亮為主題的詩詞。
當我和福增老師把學生的佳作一一掛在教室的牆上後,面對滿壁的朗朗明月和氣度不凡的嫦娥,倆人相視一笑:孺子可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