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海鳥死亡真相—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科研人員正在鳥腿上系識別標籤。圖片來源:Malkolm Boothroyd

在加拿大北部南安普頓島,4名生物學家持槍走下一架直升機。他們一邊警惕地掃視地平線留意著北極熊,一邊穿著高筒防水靴開始在延伸至哈德遜灣冰封海岸的苔原凍土地帶跋涉。

直升機每小時的使用價格近2000美元,研究人員在地面上僅有90分鐘的時間計算在北極圈附近荒野上覓食的海鳥數量。遷徙對這些鳥兒來說成本同樣高。磯鷸、啄木鳥和紅腹濱鷸都是從熱帶和南半球的遙遠地方飛到這裡。它們每年都要進行這種史詩般的往返遷徙,一些鳥兒一生中飛行的距離超過月地之間的距離。

然而,這些鳥兒不能逃脫飛行路上的威脅。自1973年以來,北美的海鳥數量估計平均下降了70%,其中那些在北極繁育的物種遭受的打擊最大。這種數量下降對全世界的海鳥物種來說都非常普遍。野生動物保護機構和科學家警告,如果不採取行動,一些物種可能會滅絕。研究人員還表示,現在了解北極環境正在如何改變鳥類的繁育和生存比以往都更加迫切。

銳減的海鳥

加拿大國家野生動物研究中心科學家Paul Smith走出島上的大本營,就像走出矽谷的實驗室——除了肩上扛著一桿槍。現在,Smith負責東海灣——運行時間最長的北極海鳥研究營地之一 ——12平方公裡範圍內的一些研究項目。他還是加拿大和美國合作的一個名為北極地區和國際海鳥監測項目(北極 PRISM)的共同領導人。該項目於2002年啟動,已經向從阿拉斯加到加拿大東部巴芬島等2000多個地點派遣了人員,以觀察在北美北極地區繁育的26種海鳥物種。Smith及其加拿大共同領導人Jennie Rausch的研究覆蓋了北極中部和東部,且第一輪大規模PRISM調查即將完成。

對鳥類和生物學家來說,這都是個非常短暫的季節。距離樹木生長線以北數百公裡的東海灣研究場每年6月就會煥發出生氣,十多種海鳥在那裡交配,並發出爭奪領地的鳴叫聲。其中包括類似知更鳥大小的來自南美洲最南端的紅腹濱鷸,若干種珩科鳥和鷸,還有在拉丁美洲和南美洲過冬的翻石鷸。

一些海鳥通過4條主要遷徙路徑飛往北美和歐亞大陸,但很多物種正處於威脅之中。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聯合公布的《2016年北美鳥類狀態報告》描述了40多年來海鳥數量的大幅下降。紅腹濱鷸在多個大陸均受到威脅。在加拿大基地繁育的一個紅腹濱鷸亞種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數量已經下降了75%,其在加拿大已被列為瀕危物種。該亞種的主要威脅據認為來自南部3000公裡的地方。在它們從南美遷徙而來的過程中,這些鳥會在德拉華灣停下來食用馬蹄蟹產的富含能量的卵。研究人員表示,由於馬蹄蟹被過度捕撈,導致這些鳥兒失去了所需要的食物。

在其他情況下,氣候變化還可能是主要的問題。但就東海灣的海鳥數量下降來說,Smith表示,「還有比氣候變化更加直接的威脅」。雪雁是他高度懷疑的對象。它們的數量在北美呈現爆炸式增長,導致哈德遜灣的海濱溼地退化,那裡是數以百萬計的遷徙海鳥的另一個加油站。而且,雪雁還出現在海鳥的繁育領地內,它們會破壞海鳥用來保護巢穴的草。Smith說,可能更具威脅性的是,雪雁會引來以海鳥蛋和幼鳥為食的狐狸和其他捕食者。

隱藏的鳥巢

2016年6月末的一天,生物學家Lisa Kennedy在調查東海灣研究基地時發出警告。「小心你的腳!」她一面說一面扶住一塊更大的巖石,以防弄碎一隻珩科鳥帶有斑點的蛋。Kennedy是特倫特大學的博士後,去年夏季他帶領6人團隊到處尋找鳥巢。

這些生物學家每天在苔原和融池中跋涉10~15公裡,搜尋和監測鳥巢。他們還花費了大量時間一動不動地躺在潮溼的地上等待被驚嚇的海鳥返巢。有時,他們還會花費數天時間定位十分隱蔽的鳥巢:一些鳥在地面上挖出了杯狀的圓形巢穴,一些鳥則是把地上的草、苔蘚和奇怪的羽毛堆在一起築巢。

研究人員測量了這些鳥和鳥蛋的重量,並做了記錄,同時讓鳥窩處於監測之下。他們還給很多鳥貼上了閃亮的標籤:在腿上系標籤或是在羽翼豐滿的背上粘貼珍珠大小的納米標籤。「你得非常小心,別把自己粘在鳥兒的身上。」Kennedy說,她拿著一個納米標籤貼在一隻半蹼濱鷸身上直到膠水凝固。

隨後,這些鳥兒被放飛了,標籤上毛髮一樣的觸鬚會釋放出電子脈衝,並被營地小屋上的接收站捕捉到。這是運動跟蹤系統的一部分,這個由大約300個接收塔構成的網絡正在南北美洲繼續擴張。這種納米標籤重量不足0.3克,可被體型最小的海鳥及其幼鳥負荷。當海鳥位於接收站15公裡範圍內時,它們的信號會被捕捉到。

Smith在他的電腦上曾觀測到紅腹濱鷸在3天內從美國海岸的德拉華灣飛到北極。「當它們撞擊接收塔時,會發出『叮叮叮』的聲音。」他說。

在動物王國中,海鳥的遷徙路程最遠。一隻腿上繫著B95號標籤的紅腹濱鷸20多年來一直在從南美洲最南端到北極圈內的漫長旅途上遷徙。

Smith團隊在北極使用的納米標籤正在幫助填補這場「超級馬拉松」的細節。納米標籤對於繁育地來說也極有價值,因為它們確保Smith團隊監測成鳥在巢穴內停留多長時間,剛孵化的幼鳥會走多遠覓食昆蟲,這是受到雪雁影響的多個變量中的兩個。築巢繁育的海鳥會防止食草雪雁破壞鳥巢,保護它們的卵和幼鳥免遭狐狸和其他捕食鳥類的攻擊。

為飛行而戰

維吉尼亞州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服務署海鳥保護計劃國家海鳥協調官Brad Andres說,目前迫切需要了解不同的威脅和擾亂會如何影響海鳥的生存,包括加拿大極地雪雁、阿拉斯加以及俄羅斯昆蟲猖獗和熱帶及中緯度地區沿海開發導致的能量補給被切斷等。研究人員正在建造模型精確描述最大的危險,並幫助管理人員開發最有效的保護措施。「但這是個對數據要求極高的系統。」Andres說,「所以除非我們擁有信息來源,否則將很難開展。」

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所生態學家、研究俄羅斯北極圈繁育的涉水紅腹濱鷸的Jan van Gils 也強調了找到驅動海鳥數量下降機制的迫切性,考慮到北極史無前例的變暖速率,他認為未來這一數量下降還會更加嚴重。「對於鷸來說,它們處於全球最北端,已經無路可逃。」van Gils說,他預測很多鷸的亞種未來50年可能會因為氣候變暖和營養不匹配而衰落。

現在,海鳥已經回歸到沐浴著陽光的南半球,棲息在飽受遊客、捕蝦者和狩獵者侵擾的海濱和溼地。Rausch和Smith已經掛起了他們的高筒水靴回到了書桌前,為今年6月再一次到北極駐營紮寨、用飛機調查海鳥做計劃。

其中的一大要事是向哈德遜灣西北部的查爾斯王子島派遣搜尋鳥巢的人員,該島在20世紀90年代考察時有著各種各樣的海鳥。Rausch和Smith 曾在2016年7月末飛到那裡為研究營地選址,然而當飛機著陸時,他們看到了一種不希望看到的物種,Smith說:「島上遍地是正在繁育的雪雁。」(晉楠編譯)

《中國科學報》 (2017-02-07 第3版 國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海鳥死亡肚子裡全是塑料
    最近一檔綜藝節目「你好生活」中,主持人王冠提到海鳥死亡肚子裡全是塑料,誤食下的塑料,讓海鳥脫水、飢餓、胃穿孔而死。這樣的現象早已存在。同樣的2019年的一檔綜藝節目「奇遇人生」中,阿雅和蘇有朋去往澳大利亞探索塑料汙染問題。
  • 科學網—揭秘櫛水母動物門演化史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單位
  • 聯合用藥幫助小鼠抵抗多種蛇毒—新聞—科學網
    鼓腹噝蝰(Bitis arietans)是非洲最令人聞風喪膽的毒蛇之一,每年造成數以千計的死亡和殘疾。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亞和東南亞、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農村地區,蛇咬傷每年約造成13.8萬例死亡。蛇毒的構成差異意味著基於抗體的抗蛇毒素一般只對特定蛇種的咬傷有效。 英國利物浦熱帶醫學院的Nicholas Casewell和同事探索了聯合使用小分子毒素抑制劑作為廣譜蛇毒解藥的潛力。
  • X射線給古動物木乃伊拍快照—新聞—科學網
    這項技術有助於研究人員深入了解這些動物的飼養條件、複雜的木乃伊化過程及其可能的死亡原因,同時不會對標本造成損害。8月20日,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報告》。 英國斯旺西大學的Richard Johnston及同事,利用非侵入性X射線顯微成像技術,揭示了這隻貓的頭骨約為木乃伊外部包裹物的一半大小。其形態表明,該遺骸很可能屬於一隻埃及家貓。
  • 大黃蜂愛吃低脂食物—新聞—科學網
    「因此,蜜蜂的死亡會影響人類的食物供應。」研究植物與昆蟲相互作用的專家Sara Leonhardt說。全世界有兩萬多種蜜蜂需要被考慮,其中除了著名的蜜蜂外,大黃蜂還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蜜蜂的大部分營養來自花蜜和花粉。雖然花蜜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但花粉含有大多數其他必要的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
  • 基因幫助貓糞寄生蟲在體內潛伏—新聞—科學網
    全球約1/4人口長期感染一種不活躍的剛地弓形蟲,這種寄生蟲活躍時可導致失明甚至死亡。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基因「開關」,可以幫助弓形蟲躲避免疫系統,並在體內存活一輩子。   受感染的貓便和未煮熟的食物都會傳播弓形蟲。
  • 食人魔蜘蛛的「耳朵」在腿上—新聞—科學網
    為了進一步弄清真相,研究人員在卸下的蜘蛛腿中植入微小的電極,確定四肢上的振動感應受體是否能檢測到聲音。然後研究人員再將電極植入其他腿部完好的蜘蛛的大腦,以查看蜘蛛是否對聲音做出反應。 然後研究者將蜘蛛和卸下的腿放在一個隔間,隔間下方消除了各種可能的振動,研究人員在隔間2米以外的地方發出不同聲音。
  • 送書|《海鳥的哭泣》:海鳥滅絕的真相,它們悲慘的現在就是人類的未來
    |推薦理由|透過海鳥的眼睛,能看到世界最好與最壞的模樣。 《海鳥的哭泣》是一部傑出的自然主義非虛構作品,榮獲英國自然與旅行寫作至高獎——溫賴特獎,入選《泰晤士報》《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11000種左右的鳥中,只有350種飛向了海洋——海鳥是海上與風中的⼤師,是唯⼀能在陸地、海洋與天空都⾃在⽣活的⽣物,它們在艱難環境中成長,在地球上存活長達⼀億多年,但如今數量正在直線下滑。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動物鳴叫源自黑暗—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4356-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一工作使人們對於OPA1在線粒體損傷中的作用有了一個嶄新並全面的認識:當線粒體通過社交得到外援而功能恢復,OPA1不含外顯子4b的剪接體發揮了「情商」的決定作用;當線粒體自我功能恢復,OPA1含外顯子4b的剪接體發揮了啟動作用;當線粒體損傷嚴重將導致細胞死亡,OPA1則驟然「心碎」 釋放內嵴的細胞色素c引發凋亡。
  • 華東師大揭示KRAS突變肺腺癌代謝特徵—新聞—科學網
    HG106能在濃度和時間上依賴性地降低細胞內胱氨酸和穀胱甘肽水平,升高胞內氧化壓力,降低線粒體膜電勢,誘發KRAS突變細胞特異性死亡。研究人員最後利用KRAS突變腫瘤細胞異種移植模型、人源肺腺癌組織異種移植瘤模型以及LSL-KrasG12D/+;Trp53flox/flox小鼠肺癌模型評價HG106的體內抗腫瘤活性。研究發現,HG106能有效抑制KRAS肺腺癌的生長,延長荷瘤鼠生存期。
  • 廢棄塑料垃圾不僅進入了海鳥胃裡,還大量出現在海鳥的巢穴中
    廢棄塑料垃圾不僅進入了海鳥胃裡,還大量出現在海鳥的巢穴中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實習生 何青怡 2020-08-03 08:47 來源:澎湃新聞
  • 古代海洋爬行動物吞食巨大獵物—新聞—科學網
    這表明魚龍吞下它後幾乎立即死亡。 Motani說,這隻海龍可能異常巨大。其他興義新普龍個體和相關物種較小,只有1到2米長。也許這隻魚龍沒有意識到它的獵物有多大。 現代也有捕食者誤判獵物的例子,比如海豚被它試圖吃掉的巨型章魚窒息而死。化石能讓我們如此詳細地一窺動物的生死,這是極其罕見的。已知的僅有幾個其他實例。 該研究近日發表於iScience。
  • 鱂魚胚胎假死偷生—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aaw260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甜辣椒新品種走上餐桌—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海龜愛吃臭塑料—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16/j.cub.2020.01.07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西部大猩猩:我的地盤我做主 —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0504-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日本「詭異歪頭姐」照片真相揭秘,真相原來只是在賣萌?
    大家好,我是你們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間車爆胎的小編風尚車,今天人見人愛的小編就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日本「詭異歪頭姐」照片真相揭秘,真相原來只是在賣萌?喜歡小編的文章就請用你們那發財的小手關注小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