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白巖松:新聞也是講故事

2021-01-10 淼淼久愛

白巖松明白「說話可不是件好玩的事」。作為用嘴說話的新聞人,他知道自己是用嘴活著,同時,也活在了別人的嘴裡。

在網際網路時代就更強化了這種概念,今天為你點讚,明天為你點殺,落差大到可以發電,無處可躲。

話說錯了,自然在劫難逃;話沒說錯,也有相關的群體帶著不滿衝你過來。面對困擾,不如保持沉默。所以,他堅持不開微博,不用微信。

01很多年後,讀到胡適在喧譁的時代,把範仲淹的八個字拿給自己也給青年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白巖松深以為然。所以,就有了這本《白說》。他說只為依然有熱血有夢的人敲一兩下鼓,撥三兩聲弦,用新聞的力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些。

白巖松說新聞寫作傳播,就是一個寫故事和講故事的過程。新聞也是講故事,真實的故事也需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傳播。

新聞的核心是人,先有對「人」的關注,才有對新聞的關注。講一千道一萬人類所有文化產品的實質,都是在描寫人和人性,從來沒有偏離過。

狼圖騰出版10周年的研討會,這本書10年前的首發式,白巖松也在場,他是內蒙人,書裡寫的也是內蒙發生的故事。

10年之後,怎麼去看這本書呢?這本書表面上寫的是狼,其實是真的在寫狼嗎?

如果僅僅寫狼,它能暢銷10年嗎?其實寫狼是從另一個角度寫人,歸根到底還是講述人性的故事。只不過,作者用狼性當鏡子來照人,照中國人,照此時此刻的中國人。

對於新聞也是如此,我們要用個體的人去化解宏大命題。通過具體人物表達宏大世界,沒有主人公就沒有世界,就會讓新聞可信度尤其是吸引力下降。

跟所有人打交道最容易達成共識,引起共鳴的是什麼?是人。光講事件,聽的人一會兒就困了。講某件事,人們可能有距離感。

但是把「人」的元素放進故事裡就不一樣了,只要選對了「人」聽著就會感同身受,就會以相同的情態沉浸在你的故事中。

千百年來,全世界的文學實踐,音樂世界,包括近代的新聞事件,都在證明同一個道理,所有的故事最後都要回歸到「人」的主題。

02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同樣的笑話,有的人講就特好笑,有的人講就不好笑;同樣的故事,有的人講就特好聽,有的人講就不好聽,為什麼?就是因為沒有講好。

白巖松在《白說》中說:傳播,歸根結底就是給別人講一個好故事。那麼講好一個故事的核心是什麼呢?

1.懸念:與「當下」距離最近的問題。對於新聞人,講好一個故事的重要手段就是尋找跟今天最有關聯的話題。

新聞人和受眾之間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故事的精彩與否決定的。

你慢條斯理地去講,觀眾沒興趣,可聽可不聽,再說你以為觀眾不能從其他渠道獲知這條資訊嗎?

但當你找出「當下」最新的新聞性,馬上就有了懸念,自然引起受眾的興趣,這才是新聞人提供的價值。

2.邏輯:站在受眾的角度思考。要講好新聞故事,第一個準則就是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反過來站在自己的角度。但在我們的新聞隊伍當中,恰好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後者,那怎麼可能把故事講得好聽呢?

而且現在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對故事的心態和審美不一樣了,同樣是半小時,過去你可以慢條斯裡地講一個長故事。

現在卻可能,要把長故事分解成好幾個完整的短故事,再組合在一起,比如《舌尖上的中國》你任何時候打開電視,都能跟著他的故事走。

受眾的需求發生了變化,講故事的人必須適應這種變化。要從現在開始培育一種潛意識,知道怎麼講故事別人才愛聽。

3.細節:直指人心的力量。一個好故事從內容層面上看,有人和人性,懸念和邏輯,還有很重要的一項就是「細節」。

新聞人應該培養這樣一種習慣,無論做什麼樣的選題,首先考慮人物,其次尋找細節。

我們常說一篇文章寫得有血有肉,細節就是文章的血肉。好的細節會在聆聽者產生倦怠的時候,將他再次帶入故事。被細節牽引著的人,聆聽的狀態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大家平時一聽到「主旋律」這三個字就頭疼,話題太大!如果把大話題轉化成故事,再引入一些細節呢?

無錫有兩大家族:榮氏和錢氏。榮氏家族出了榮毅仁這的國家副主席,錢氏家族出了錢穆這樣的大學者。

錢穆有個侄子,1931年考上了清華大學,語文、歷史都是第一名雙百。他的名字叫錢偉長。錢偉長進了清華以後,陳寅恪希望他學歷史,聞一多和朱自清希望他學文學。

可是入學第二天,就爆發了「九一八事變,錢偉長夜不能寐,覺得學歷史、學文學都無法拯救民族命運。他左思右想,跟同學探討交流,只有學造坦克,強 大自己的實力,國家的前途才能慢慢變好。 造坦克就得學物理。

第二天,錢偉長跟學校說,我要學物理!老師打開成績單一看,樂了:中文和歷史都是100分,物理5分,數學加化學一共20分。考成這樣,您敢學物理?

要說那時清華也牛,這樣的學生也敢招,現在算總分,連三本」都進不去。因為錢偉長態度很堅決,學校跟他達成了一個協議:在物理系試讀如果一年後,物理成績能達到70分,就續學,達不到就回中文系。

錢偉長答應了。他畢業的時候,成績是物理系第一名。幾乎所有人聽完這個故事都熱淚盈眶。

這是不是主旋律?當然是!但這裡沒有標語、沒有口號,只有人、只有故事、只有細節。這樣的故事可以抓住人嗎?當然能,有多少人會去挖掘這樣的細節,沒有這樣的東西,你的故事怎麼會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呢?

4.節奏:講故事的核心技術。假如規定一個命題,只給你一分鐘時間,怎樣才能把它說明白,兩分鐘怎麼去說?三分鐘又該怎麼去說?

或者給你一個故事,怎麼才能在最短的時間裡用最恰當的語言把人抓住?這就涉及講故事的技術核心「節奏」。

節奏就是合理布局,如何將你所擁有的素材合理分配,讓故事講得更精彩。節奏這個東西,沒辦法說究竟怎樣是對的,怎樣是好的,因為不同的時長,不同的故事需要不同的節奏。

寫文章不分段,一定沒有節奏,但是今天有很多文章,從頭到尾都是一句一句獨立成段,節奏也不好。

過去我們稱宋詞為長短句,長短句的節奏是好的,該舒緩的時候舒緩,該緊湊的時候緊湊,寫文章如此,做電視也是如此。

所謂布局合理,就好比一位廚師出門採購食材,因為今晚要請6個人吃飯,他在腦子裡必須時時裝著6個人。

才會買到與這6個人相對應的好東西,把菜譜安排得恰到好處,這個過程中需要做加法,也需要做減法。

做一個10分鐘的節目,就要按照10分鐘的體量做採訪,如果過度開採,做成一個100分鐘節目的採訪量了,後期就很難再做減法。

可是一個20分鐘的節目,採回來的素材只能支撐5分鐘,剩下的15分鐘怎麼辦?注水嗎?

所以,幹我們這行的永遠要思考一個奶粉和水的問題,全是奶粉太濃,全是水,就是假冒偽劣,什麼情況下最好喝?得調配合適的比例。

說評說也好,說相聲也好,凡是高手,節奏都把握得好,馬三立的單口,用他的節奏把你繞進去,一個小紙包打開一層又一層,打開一層又一層,最後告訴你「撓撓」,所有人都樂了。

做內容的人,只有對於版面和節目時長充分了解,才會有節奏上的把握,除了常規因素,還有很多非常規因素。

比如三分鐘的節目,理論上能容納900字的內容,文字轉化成語言的時候,還會無形中添加很多非文字因素,所以仔細算下來,三分鐘的節目只能容納大約八百字。

這些都需要長期訓練才得知的,你要經常長期的訓練,那麼你對容量邏輯和節奏就非常清楚了。長篇大論是相對容易的,收不住反倒是能力不足的表現。

新聞就是講故事,人是最重要的,把握好邏輯,細節和節奏。這些規律應該成為新聞人或者是內容製作者一生的習慣。

03

新聞寫作傳播。就是一個寫故事和講故事的過程,不要在故事和虛構之間劃等號。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

我們在對外對內的宣傳當中有相當多的失敗,就是因為不會講故事,花了很多錢,出了很多力,卻沒有好的效果。

時任國務委員的戴秉國有一場在美國的演講也該被更多地傳播。當時,世界上越來越大的聲音,認為中國已不是發展中國家,而是已經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因此,自然要承擔很多中國還無法承擔的義務。 要說服美國人,怎麼辦?

在慶祝中美建交三十周年的一次演講中,戴秉國讓美國人看了一張自己和初中時的同學合影,五十多人中有一半已不在人世。說這話時的戴秉國不過才六十七歲,他的六個兄弟姐妹,在農村的三個都已離世。

原因不複雜,戴秉國出生並成長於經濟並不發達的貴州,生活條件艱苦是悲劇的原因。 還有什麼比這更能說明「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呢?現場的淚光、沉默與之後的掌聲肯定著戴秉國的演講。

看來,不管多大的政治或多小的交流,講故事,將心比心,以人與人面對面的方式走進心靈,都是真正有效果的。但願我們不僅感動,也都能有所感悟。

在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裡,或許可以再改一下魯迅先生的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說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相關焦點

  • 故事小主播|徐鼎雯:是誰在門外(愛聽故事,也愛講故事)
    在她的公眾號裡(ID:xiaolijianggushi),每天都會更新一個故事音頻,分享育兒故事,已經吸引了百萬媽媽關注。小莉點評這是鼎雯小朋友第一次給小主播投來自己的作品,這個故事講得很不錯,雖然講的時候有一點點小緊張,但整個故事聽下來覺得很生動,也挺有感染力。鼎雯小朋友平時不僅很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自己講故事,是小莉阿姨的忠實小粉絲!
  • 鳳姐都當主筆講故事了,講故事必殺技你還沒Get到?
    突發新聞、段子、明星、潮品……沒有什麼能再那麼輕易地讓我們注意、在意和記憶。 ——除了故事,有血有肉的故事。 二、為什麼講故事 有人說,「故事太假,數據才真。」「事實勝於雄辯。在強大的數據面前,再動聽的宣傳都是忽悠。」「以手機為例,不服?咱跑分!」 持這種態度的人,不在少數。
  • 《故事思維》教你學會講六種故事,並掌握七項講故事的技巧
    當你想影響一些人時,對方的腦子裡總是會最先冒出一個問題,就是:這個人是誰啊?你要回答好這個問題,才可能使他們明白,你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關於「我是誰」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就是講自己的親身經歷。剛才我們聽到的斯基普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再來看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個剛上任的經理,給員工開會時說,他曾在原來的管理崗位上獨斷專行,非常苛刻,最後逼得大夥奮起反抗。
  • 讓女人為你動情的好方法:「有文化」「上標籤」「講故事」
    讓女人為你動情的好方法:「有文化」「上標籤」「講故事」。01.有文化作家馮驥才身上,發生過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視機還很值錢。這個馮老師家裡,不但有電視機,還有很多字畫和文物。但忽然有一天,馮老師家裡來了一個小偷。有人告訴馮老師,你家裡來了小偷。馮老師說:慘了,我的字畫,我的文物啊!
  • 會講道理的爸媽很多,會講故事的卻很少
    //「媽媽,我要繼續聽,你接著講藍色小鳥和紅色小小鳥的故事」,Joshua繼續堅持。「好的」,我說,那天晚上我靜靜地抱著他,和他講了很多關於藍色小鳥和紅色小小鳥的故事。同時做到這兩點,才能加深講故事的影響力。
  • 一個會講故事的人:講故事不僅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思維方式
    講故事不僅是一種技巧,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藉助故事可以更有效地激勵、說服與影響。但是,故事不僅僅是營銷工具。人們不斷地強調大數據,強調批判性思考,重視感情表現的故事性思考,漸漸地排斥於團隊之外。今天,第一管理學派就給大家分享一本書——《你的團隊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 講故事勝於講道理,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
    俗話說:聽故事勝於聽道理;講故事也勝於講道理。故事,本身有其巨大的魅力。可是,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簡單來說,故事應該講述發生的事情是如何影響某個人,而這個人正力圖實現一個困難的目標,最終這個人是如何變化的。也就是說一個故事包括某個人、發生什麼事、遇見什麼困難、有何變化和作者的觀點這五個方面。
  • 小豬溜溜講故事
    溜溜是一個愛聽故事的豬寶寶。這天晚上,他又纏著媽媽講《青蛙王子》的故事了。豬媽媽說:「寶貝兒,媽媽已經給你講了好多故事啦。今晚,你給媽媽講故事,好嗎?」溜溜想了想,就點頭同意了。他轉著眼珠,繪聲繪色地講了起來:「在很久很久以前……」可溜溜說完了這句,就不說話了。
  • 託爾金:我想對世界,講一個故事
    小時候,我要用很長時間,才能睡著…那年頭,工作累,收入低,家務多,筋疲力盡的父母,沒時間坐在床頭給孩子講童話故事…夜深人靜,我望著天花板的光影斑駁,那是我的睡前故事:影子有時候會變成妖魔鬼怪,有時候會化作刀槍劍戟,有時候又是千裡走單騎的關雲長…對於想像力過剩的孩子來說,萬事萬物,都是故事。1893年,南非,布隆泉。
  • 大嘴鳥大嘴│小麥姐姐講故事:NO.129
    小時候經常聽母親和老師說故事,耳濡目染的大衛,長大後也喜歡說故事給朋友聽,尤其在藝術學院當學生的時候,常常自己編故事。當他發現「繪本」這種藝術創作形式的時候,便很自然地踏上了創作之路。他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出許多有趣的角色,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花格子大象艾瑪》系列,這套童書迄今已轉譯為二十多種語言,深受世界各地兒童喜愛。另外,他也為電視公司製作了許多兒童節目。
  • 講道理的人從來不缺,缺的是講故事的人
    我因為上課總喜歡講故事,就老問我的同學,你們上課喜歡我什麼東西,我以為他們想說的是喜歡哪個知識點,結果人家說特別喜歡我上課講的故事、段子。我沒事幹就把這個段子發到了網上,結果發著發著就紅了。有一個編輯當時私信我,他說我的文字寫得太好了,想讓我出本書。我那年23、24,才二十多歲不想寫回憶錄。幾經推託,他說可以先給我結算4萬塊錢的稿費,斟酌了一下還是決定試試。
  • 為什麼不會講故事的領導不是好領導?
    領導要講的故事很多,但是最重要的3個故事就是回答傳達室大爺問你的3個問題:你是誰?來幹什麼?要去哪兒?領導的故事是「想當年,我×××」的自我陶醉的故事,而領導力的故事,一定是為了激發他人,影響他人,讓他人興奮起來的故事。在講「我是誰」的故事的時候,我們的目的就是贏得他人信任,讓他們心甘情願做事。然而,我看到的領導在講我是誰的故事時經常會陷入兩個誤區:一個是「只有我牛才能證明我行」,另一個是「只有我行才能證明我值得信任」。
  • 有誰能懂柏拉圖式的愛情?
    而現階段的我,我的愛情觀仍然執著於柏拉圖式的愛情觀,可又有誰懂呢?5.自由柏拉圖式的愛情是一種自由的愛情觀。愛是需要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愛不是犧牲,也不是佔有。擁有愛情的時候,要讓對方自由;失去愛情的時候,更要讓對方自由。沒有自由的愛情,也會慢慢趨向自然死亡。愛需要自由,就像人需要呼吸一樣的道理。
  • 寫作方面:遵循主持人大賽提高講故事能力
    當你感到命運不好時,他們一直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他們是誰?他們是中央電視臺……的玩家在第10期主持人大賽新聞比賽中,我認為最精彩的故事講述是她,康輝給了她很高的評價:「讓我們再次看到了一個優秀而且成熟的記者,當走進這些新聞記者,您的態度,你的表述,這五分鐘非常完整,我非常滿意。」player王佳寧對她的評價:「太牛了,無可挑剔,完美選題,完美表現。」
  • 「向世界講好山東故事——歐亞國家新聞官員與記者山東行」 感受...
    為促進中國與歐亞國家新聞領域交流與合作,向世界講好山東故事,傳播山東聲音,6月30日,中國外文局與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舉辦的「向世界講好山東故事——歐亞國家新聞官員與記者山東行」集中採訪活動拉開帷幕。
  • 故事:王婆婆講鬼故事
    有那麼一段時間,這些婆婆嬸嬸似乎是迷上了講鬼故事。每天晚上都講一些離奇的鬼故事,而且是有板有眼,指地名點人名,為了讓聽故事的人能確定故事的真實性,她們還非得給故事的主角串上一兩個溝前坡後的親戚,而這個「親戚」恰好有一兩個聽眾認識。所以她們講的每一個玄而又玄的故事讓小小年紀的我都認為是確實發生的。有一個經常講故事的主角姓王,按輩分我得管她叫婆婆。
  • 晨曦媽媽講故事——傳播愛與希望
    小時候每到晚上總喜歡躺在床上,撒嬌地說著「媽媽,媽媽,講故事……」,就算媽媽這天講的又是《小紅帽》,還是會充滿期待的聽完。每次講到故事裡的大灰狼時,自己就捂緊被子,生怕大灰狼進來…… 隨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先後出生,我也成了一位全職媽媽,兩個孩子都特別的喜歡聽故事,雖然他們有著五歲的年齡差,但只要是媽媽講的故事,兩個孩子總能聽的津津有味,聽完還不忘讚美媽媽講的故事好聽!
  • 白巖松這樣說...
    新聞傳播教育和主持人才培養要更重視內容「現在的傳播教育對於新技術的到來過於焦慮了」「我經常看見年輕的同行在講著一級甲等的流暢的廢話」……白巖松直言現今高校口語傳播人才培養的弊端。「教育的核心是要有你的核心力量」,白巖松認為,大學只有圍繞著自身核心力量的建設才能夠從容應對一輪又一輪新的挑戰。
  • 孩子從只想「聽故事」到自己「講故事」,我用了兩個小技巧!
    這個提議我是雙手贊同的,且不說那些虛妄的大道理,單從孩子即將面臨的現實問題來說,輸出也是個迫在眉睫的鍛鍊項。比如,孩子幼升小要面試吧,現如今稍微好點的民辦小學面試競爭有多白熱化,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80%的面試裡都有個「講故事」環節,有的是看圖講故事,有的是根據提示講故事,形式不同內核一樣,總之,孩子得具備自己「講故事」的輸出能力。
  • 王國慶:把中國故事講好,講得讓人聽得懂、聽得進
    新華網人民大會堂3月2日電 2016年3月2日15:00,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一樓新聞發布廳舉行,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向中外媒體介紹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