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最近又改版啦,為了讓大家能第一時間瀏覽,
請大家點擊上方 「老闆學習會」 → 點擊右上角「...」 → iPhone的朋友點選「設為星標 ★ 」(安卓的朋友點選「置頂公眾號」)感謝支持。
亞里斯多德建議商業領袖要「像智者一樣思考,像普通人一樣說話」,可是我們現在的商業環境中到處充斥著像普通人一樣思考,像智者一樣說話的人。
作為領導,與其說著故弄玄虛的大話、空話,還不如講個故事有助於溝通。
如果你從來沒聽過這個說法,或者從來沒想過領導為什麼需要講故事,估計你在職場生涯中所接觸的領導大都是命令型的——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也不給下屬做什麼解釋。
這種領導風格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裡是有跡可循的。《論語》裡有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人認為,其大意是要讓老百姓按照領袖指引的道路走,沒必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樣的領導方式在2000多年前可能是行得通的,但是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就行不通了,更不要說年輕的一代了。
每一個領導都需要知道,當你在上面講話的時候,聽的人腦子裡一直有這三個字 ——「憑什麼?」,如果你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那你的溝通就是無效的。
當你新官上任的時候——憑什麼會是你?
當你發號施令的時候——憑什麼聽你的?
當你激勵員工的時候——憑什麼信你的?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搞清你是誰。你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作為領導,你的內在動力是什麼。
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領導?你又想要把你的團隊帶向哪兒?如果這些都搞不清還想領導他人,那你還是先領導領導自己吧。
通過講故事影響下屬的前提是你要搞明白自己的故事。
領導要講的故事很多,但是最重要的3個故事就是回答傳達室大爺問你的3個問題:你是誰?來幹什麼?要去哪兒?
「我是誰」的故事作為領導,每次你開口之前都要問問自己,要講的是領導的故事,還是領導力的故事?
領導的故事是「想當年,我×××」的自我陶醉的故事,而領導力的故事,一定是為了激發他人,影響他人,讓他人興奮起來的故事。
在講「我是誰」的故事的時候,我們的目的就是贏得他人信任,讓他們心甘情願做事。
然而,我看到的領導在講我是誰的故事時經常會陷入兩個誤區:一個是「只有我牛才能證明我行」,另一個是「只有我行才能證明我值得信任」。
領導力培養是一場旅程。既然是旅程,就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而且總是在不斷變化的。
好的領導者通常熱衷於分享他的過去給聽眾,因為那是塑造他生命、職業生涯和成功的禮物。對任何一個人來講,只有理解了你的過去,才能理解你的現在,也才能理解你的決策。
我的現在=我的過去+我的改變
我的未來=我的現在+團隊願景
「我為什麼來到這兒」的故事對於團隊領導,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故事是—「我為什麼來到這兒」。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就是要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團隊知道你被提拔或空降,不是因為你有關係,也不是因為你顏值高,而是因為你的奮鬥和別人的幫助。
你需要講一個「我本來有個夢想,但英雄之旅很艱難,做了這、學了那,還是經常失誤,後來我的老領導給我指點迷津,才讓我有了方向,能往前衝,今天才能到這兒」的故事。這其實也是「我希望我能成為受你尊敬的領導」的故事。
記得有一次,一個學員請我幫她看看她的述職演講,請教還需要增加什麼內容。她剛從設計院的基層被提拔到一個大的項目團隊當總負責人,需要在老領導、新領導和新團隊面前做一個十幾分鐘的演講。
我看了一眼她發來的稿子,雖然內容很多,但總體感覺還是比較假大空的,尤其是感謝領導的那部分。而且作為空降的新團隊的領導,雖然她有很多表決心的話,但大都是祈使句,我要如何如何,我希望大家怎樣怎樣,聽起來更像是強行表態。雖然我能理解有些話是必須要說的,但這並不代表除此之外,我們不能做一些更有情感的溝通。
後來,我幫她捋了一下她從基層成長到團隊領導的過程,包括這中間她曾經參與的項目,她是如何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大學生一步一步走上來的。
用英雄之旅的故事模型幫她重塑了她的蛻變故事。讓她的團隊成員理解,原來領導也是人,領導也是這樣一步步從「狗熊」變成「英雄」的。這樣講非常有助於和新下屬建立信任。
脆弱的力量—失敗的故事如果你仔細研究馬雲的演講,就會發現不同於其他的中國商界領袖,馬雲經常講失敗故事。比如,他當年開翻譯社的時候怎麼賠本賺吆喝,後來做「中國黃頁」又是怎麼失敗的。為什麼馬雲經常講失敗故事呢?這就是他精明的地方。
首先是讓別人對你產生好奇。看電影的時候,當你看到主人公失敗了,你會認為電影結束了嗎?當然不會!反而你會自然而然地想知道主人公後來是怎麼克服困難、擺脫困境的。所以,生活中的失敗和失敗故事裡的失敗不是一個概念。
故事裡的失敗不過就是一個在當時尚未解決的衝突。當馬雲講到他開翻譯社失敗的時候,聽眾就想知道「那後來他是怎麼解決的呢?」「賠了多少錢?」這些問題激發了聽眾的好奇心。
其次是不讓人感覺被說教。沒人喜歡被說教,當說教的人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時,聽的人,除非是你的忠實粉絲,否則多少會有些牴觸。
當你分享自己失敗或者失落的故事時,得把自己的姿態拉低,從而迅速和他人達成共鳴:你看,我也失敗過,敗的比你還慘呢!我也焦慮過,所以你還焦慮什麼呢?當你有了這個親和力,後面的陳述和教導就沒有威脅感了。
第三點是建立信任。有一位投資人朋友跟我說過,他從來不投沒有失敗過的創業者。在他看來,只有輸得起的人才能幹大事。很多人以為只有講自己成功的案例才能證明自己有多牛,卻不知道只有「失敗」才能凸顯你的學習和成長。只有經歷過磨難而形成的性格才是真實的,而且很多人生命的轉折點都是來自一次刻骨銘心的失敗。
每個人都經歷過一些失敗,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故事,正是這些失敗和無助的經歷塑造了我們現在看世界的方式。很多成功人士之前認為的至暗時刻成就了他們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正是他們在至暗時刻的渴望,成就了他們的成功,讓他們走出了艱難的局面。渴望往往來自挫折、痛苦或者欲望。
我認為講好一個故事需要左腦、右腦和勇氣。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領導,左腦發達,右腦欠佳,勇氣缺乏。在表達的時候充滿邏輯性,但是缺乏情感的表露,更沒有勇氣去展示真實的自己。
真正有勇氣的領導從來不諱談過去的失敗、不堪、轉變和成長,他們抓住每一個機會,將其作為和聽眾建立更深的情感聯結的階梯。因為當你有勇氣去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時,你就能迅速和他人建立連接,而不只是高高在上地說教。
你可能會說,大家不都嚮往成功和幸福嗎?既然這樣,為什麼要講失敗的故事呢?要知道「嚮往」和「共鳴」是兩碼事,正如好萊塢劇作家羅伯特·麥基所說:「人們對權力毫無共鳴。人們尊重權力,依賴權力的庇護,反抗權力,崇拜權力,但不會和權力產生共情……失敗者的感覺要比其他一切都更能讓人產生共鳴。世間對成功人士是難以共情的。」
那難道成功人士就永遠無法和他人產生共鳴了嗎?倒也不是,我們會和夜深人靜獨自躺在床上的那個成功人士共鳴,因為當一切光環褪去,他也會和我們一樣感到孤獨,甚至自卑。
正因為此,羅伯特·麥基建議:「請以優雅的謙卑姿態做營銷。」無論是在推銷自己、推銷觀點,還是在推銷產品,沒有什麼比高高在上的樣子更讓人討厭的了。
激勵團隊的故事做領導少不了要給員工打雞血,激勵他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繼續努力實現目標。這個時候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用鞭子抽,用績效壓或是用獎金砸,而是講故事。
我們在企業裡做過多年的管理者,深知員工日常工作的動力都是圍繞著自己的。也許這是外在動力,是跟物質、社會標準掛鈎的目標,要想激發這樣的外在動力,用工資、獎金和公開的認可就可以實現。
此時不需要講故事,直接畫大餅就行。就好像我跟我的團隊說,今年業務如果翻番,我們就去海外團建,這一句話就夠了。
然而大餅偶爾畫一畫還行,但對於員工在工作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比如完不成銷售業績,有畏難情緒,不自信,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等行為和信念上的問題,餅畫得再大也解不了近渴。此時最重要的就是要通過激勵員工幫助他們實現內在成長。
激勵的目的就是在「是什麼」和「可以成為什麼」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激勵他人的故事的實質就是讓別人從「現在是誰」聯想到「可以成為誰」。如果你的故事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就贏了!
但是在講這個故事之前,你必須搞明白,你的團隊當前是缺乏動力還是缺乏能力?對於這兩個問題,要講的故事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像吃補藥,你得先搞明白自己要補什麼,不能隨便補。
多講自己的個人故事,多表達自己的感受,能夠讓你更好地和員工產生聯結和信任,讓員工知道:我的老闆不僅僅是老闆,還是一個和我一樣的普通人。
多講自己的失敗故事,展示你脆弱的力量,一方面可以讓自己坦然面對曾經的失敗和挫折,另一方面,也讓自己從失敗中學到的道理成為鼓勵員工成長的那一道光。
多講自己和企業「為什麼」的故事,讓員工感受到,我做的不只是一份掙錢的工作,而是一份真正有意義,能為社會帶來價值的工作。
老闆學習會 向企業家致敬!
讓天下的生意不再難做
作為老闆,如果你存在如下問題:
1、業績遇到瓶頸,無法突破;
2、自己每天太忙太累,沒時間休息、陪家人;
3、員工管理不好,不監督就不幹活;
4、人才招不來,來了留不住;
5、企業突然陷入危機,不知道怎麼處理;
6、員工抱怨,家庭抱怨,搞得團隊支離破碎。
…
不妨使用以下管理機制:
「識別」下方二維碼添加主編微信,回復」學習「,即可免費獲得以上資料學習權限,只為幫助一心想把企業做大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