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第一份有關長江「健康」狀況的報告。這部名為《長江發展與保護》的報告由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長江水利委員會等單位共同完成,並於昨天正式發布。報告指出,受氣候變化、汙染等因素的影響,保護長江已經迫在眉睫。
今後,《長江發展與保護》每兩年更新一次。
報告的主編、南京地理與湖泊所所長楊桂山表示,這份報告採用無主題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在有效回收的111份問卷中,確定了長江面臨的九大問題,包括水體汙染、水土流失、長江流域氣候變化和洪水問題、三峽庫區生態與環境問題,生物多樣性等問題。
洪水
長江流域心腹之患
楊桂山告訴記者,長江自古以來水患不斷,且發生頻率呈增多趨勢,歷史文獻記載的大小洪水發生頻率,18世紀平均為3.5年一次,19世紀約3年一次,20世紀增加到約1.6年一次,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洪水災害幾乎年年發生。近50年來,長江流域氣溫明顯升高,導致流域大部分地區夏季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尤其是極端降水佔總降水量比重顯著增加,未來氣候變暖對長江洪水災害影響不容忽視。三峽工程作為長江防洪治理的關鍵工程,工程建成後將大大緩解洪水危害最嚴重的中遊地區防洪壓力。但長江中下遊河道洩洪能力與湖泊調蓄能力仍顯不足,蓄滯洪區建設嚴重滯後,而且三峽工程運行後將引起中下遊河道衝淤變動與江湖蓄洩關係等發生新的變化,長江防洪形勢仍十分嚴峻。
汙染
長江不能承受之重
去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在農業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下,相關機構邀請了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和瑞士等國的鯨類專家,進行了「2006長江豚類考察」。
長江豚類處於長江生命鏈條的頂端,對長江生命系統的變化非常敏感,例如各種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以及重金屬等很容易沿著水生食物鏈在豚類體內逐級積累,因此豚類被認為是淡水水體汙染物的「放大鏡」,對於淡水水體環境監測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然而,令所有參與此次考察的科學家尷尬的是,這次歷時6周的考察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跡,同時,長江江豚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數量僅為上世紀90年代早期的一半,種群下降的速度十分驚人。
楊桂山說,長江豚的消失,也表明長江流域整體水質仍呈惡化趨勢,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狀態。流域廢汙水排放量逐年增長,汙染加劇的原因除各類點源和面源汙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外,重大工程建設導致的水文情勢變化和水資源管理體制不完善也值得重視。
湖泊
江湖連通修復生態
楊桂山告訴記者,長江中下遊地區湖泊密布,歷史上均與長江自然連通,形成了自然的江湖複合生態系統幾十年來,大規模圍墾、修堤和建壩等不合理人類活動與江湖關係自然演變過程相疊加,導致長江中下遊絕大部分湖泊失去了與長江的水力聯繫。目前全國只有洞庭湖、鄱陽湖、南京的石臼湖與長江通連。
楊桂山說,湖泊阻隔在一定歷史時期對穩定湖泊水位、減輕湖區防洪壓力、控制湖區血吸蟲疾病和改善湖泊圍墾養殖條件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江湖阻隔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凸顯出來,湖泊阻隔導致湖泊水流不暢、淤積加重、面積萎縮,調蓄洪水能力下降,加劇湖泊水質惡化、沼澤化和富營養化,天然魚類等水生生物資源衰退,物種生物多樣性下降。目前,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明顯喪失,例如,國寶白鰭豚難覓蹤跡,長江鰣魚不見多年,中華鱘、白鱘數量急劇減少,巖原鯉、長身鰍等10多種魚類已列入易危品種,鮮美的長江河蟹只能依賴人工繁殖。楊桂山透露,目前專家們正在探討江湖關係連通的可能性,提倡閘口生態的調度,打開新的生物通道,修復破碎的江湖複合生態自淨系統,恢復魚類洄遊通道,還鳥類棲息家園。快報記者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