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42天沒發現長江白鰭豚

2021-01-16 搜狐網

  這是中國第一份有關長江「健康」狀況的報告。這部名為《長江發展與保護》的報告由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長江水利委員會等單位共同完成,並於昨天正式發布。報告指出,受氣候變化、汙染等因素的影響,保護長江已經迫在眉睫。

今後,《長江發展與保護》每兩年更新一次。

  報告的主編、南京地理與湖泊所所長楊桂山表示,這份報告採用無主題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在有效回收的111份問卷中,確定了長江面臨的九大問題,包括水體汙染、水土流失、長江流域氣候變化和洪水問題、三峽庫區生態與環境問題,生物多樣性等問題。

  洪水

  長江流域心腹之患

  楊桂山告訴記者,長江自古以來水患不斷,且發生頻率呈增多趨勢,歷史文獻記載的大小洪水發生頻率,18世紀平均為3.5年一次,19世紀約3年一次,20世紀增加到約1.6年一次,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洪水災害幾乎年年發生。近50年來,長江流域氣溫明顯升高,導致流域大部分地區夏季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尤其是極端降水佔總降水量比重顯著增加,未來氣候變暖對長江洪水災害影響不容忽視。三峽工程作為長江防洪治理的關鍵工程,工程建成後將大大緩解洪水危害最嚴重的中遊地區防洪壓力。但長江中下遊河道洩洪能力與湖泊調蓄能力仍顯不足,蓄滯洪區建設嚴重滯後,而且三峽工程運行後將引起中下遊河道衝淤變動與江湖蓄洩關係等發生新的變化,長江防洪形勢仍十分嚴峻。

  汙染

  長江不能承受之重

  去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在農業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下,相關機構邀請了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和瑞士等國的鯨類專家,進行了「2006長江豚類考察」。

  長江豚類處於長江生命鏈條的頂端,對長江生命系統的變化非常敏感,例如各種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以及重金屬等很容易沿著水生食物鏈在豚類體內逐級積累,因此豚類被認為是淡水水體汙染物的「放大鏡」,對於淡水水體環境監測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然而,令所有參與此次考察的科學家尷尬的是,這次歷時6周的考察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跡,同時,長江江豚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數量僅為上世紀90年代早期的一半,種群下降的速度十分驚人。

  楊桂山說,長江豚的消失,也表明長江流域整體水質仍呈惡化趨勢,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狀態。流域廢汙水排放量逐年增長,汙染加劇的原因除各類點源和面源汙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外,重大工程建設導致的水文情勢變化和水資源管理體制不完善也值得重視。

  湖泊

  江湖連通修復生態

  楊桂山告訴記者,長江中下遊地區湖泊密布,歷史上均與長江自然連通,形成了自然的江湖複合生態系統幾十年來,大規模圍墾、修堤和建壩等不合理人類活動與江湖關係自然演變過程相疊加,導致長江中下遊絕大部分湖泊失去了與長江的水力聯繫。目前全國只有洞庭湖、鄱陽湖、南京的石臼湖與長江通連。

  楊桂山說,湖泊阻隔在一定歷史時期對穩定湖泊水位、減輕湖區防洪壓力、控制湖區血吸蟲疾病和改善湖泊圍墾養殖條件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江湖阻隔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凸顯出來,湖泊阻隔導致湖泊水流不暢、淤積加重、面積萎縮,調蓄洪水能力下降,加劇湖泊水質惡化、沼澤化和富營養化,天然魚類等水生生物資源衰退,物種生物多樣性下降。目前,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明顯喪失,例如,國寶白鰭豚難覓蹤跡,長江鰣魚不見多年,中華鱘、白鱘數量急劇減少,巖原鯉、長身鰍等10多種魚類已列入易危品種,鮮美的長江河蟹只能依賴人工繁殖。楊桂山透露,目前專家們正在探討江湖關係連通的可能性,提倡閘口生態的調度,打開新的生物通道,修復破碎的江湖複合生態自淨系統,恢復魚類洄遊通道,還鳥類棲息家園。快報記者安瑩

相關焦點

  • 長江科考隊39天未發現白鰭豚 是否滅絕成懸案
    千裡追尋 白鰭豚是否滅絕成懸案  長江淡水豚科考船返漢,專家呼籲停止一切不利於長江生態保護的行為  本報訊(記者 姚德春)昨日12點31分,2006長江淡水豚中外聯合考察船在漢江水生所的碼頭靠岸,在經歷了39天的航行後回到了武漢,這也標誌著此次由六國科學家聯合開展的科考活動正式結束
  • [視頻]長江安徽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進入[新聞60分]>>     CCTV.com消息(新聞60分):生活在長江裡的白鰭豚已經被宣布為功能性滅絕物種,不過近日,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白鰭豚,並用帶有DV功能的數位相機把白鰭豚拍攝下來。
  • 長江銅陵段未發現白鰭豚
    新華社合肥12月10日電(記者程士華)記者從銅陵縣獲悉,中、美、日等六國聯合考察隊近日在對長江銅陵段考察結束後未發現白鰭豚,連搜尋到的長江江豚也不到10頭。  11月24日,聯合考察隊抵達銅陵,對銅陵江段水質、地理環境進行了認真考察,並在銅陵江段進行了仔細搜尋。
  • 中國科學院專家認定 長江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長江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鑑定,安徽一市民在長江銅陵段所拍攝到的水生動物為白鰭豚。專家稱,這說明目前長江內還有白鰭豚存在。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欣喜地說,經仔細鑑定,錄像中的水生動物確為白鰭豚。「這打破了白鰭豚滅絕說,證明長江中還存在白鰭豚。」2006年底,中、美、日、德、英和瑞士六國25名專家組成的考察隊,在長江宜昌至上海段,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監測儀器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為期38天,行程3400公裡的野外考察,整個過程沒有發現一頭白鰭豚,因此有人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由於「珍珍」當時未成年,科學家們就把她放進「淇淇」隔壁的一個池子裡,兩個池子中間有一個有水的過道,以便讓兩頭豚在裡面可以相互熟悉、交換信息……但遺憾的是,在人工飼養的狀態下,「珍珍」和父親都沒活幾天就分別鬱悶而亡,「淇淇」的「初戀」就此結束。後來,科研人員想盡了一切辦法,希望能再得到一條白鰭豚,即使是雄性的,也算是給「淇淇」找了個兄弟或夥伴,但這個想法一直未能實現。
  • 白鰭豚驚現長江?(組圖)
    新華社記者熊潤頻  白鰭豚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淡水哺乳動物,為我國獨有,享有「長江女神」的美譽。不久前,被國內外專家斷言「滅絕」的白鰭豚,又現身長江安徽銅陵段,並被當地市民用數位相機拍下。  當地市民所拍的白鰭豚身影是真是假?各方專家是如何進行判斷的?結論如何?
  • 長江白鰭豚可能已被人類滅絕-
    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由6個國家組成的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公裡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  據介紹,如果長江不能支撐白鰭豚的生存,也意味著不遠的將來不能支撐人類的生存。人類必須從白鰭豚的瀕危現狀中吸取教訓,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及時開展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 六國聯合考察隊在長江銅陵江段未發現白鰭豚
    新華網合肥12月10日電(記者程士華)記者從安徽省銅陵縣獲悉,中、美、日等六國聯合考察隊近日在對長江銅陵段考察結束後未發現白鰭豚,連搜尋到的長江江豚也不到10頭。11月24日,聯合考察隊抵達銅陵,對銅陵江段水質、地理環境進行了認真考察,並在銅陵江段進行了仔細搜尋。
  • 英報:長江白鰭豚被推向滅絕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國《衛報》8月8日發表文章,題目是「長江白鰭豚被推向滅絕」,文章摘要如下。經過對長江白鰭豚天然棲息地的深入考察,這種哺乳動物被正式宣布滅絕。直到前不久它還是地球上的瀕危物種之一。長江白鰭豚身長可達8英尺,體重可達250公斤,是50年來第一種被人類活動推向滅絕的大型脊椎動物。
  • 安徽市民在長江銅陵段拍下白鰭豚活動視頻(圖)
    曾玉江說,「我以前見過白鰭豚照片,當時就懷疑。」後來,曾玉江把拍下來的DV先送到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鑑定,沒得到準確答覆,最後才送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進行鑑定。記者在這個時長不到兩分鐘的畫面中看到,這頭白鰭豚一共出水五六次,它每次出水時翻起的浪花,讓人只能看到一個個尖尖的白點。
  • 「長江女神」白鰭豚疑似現身 被宣布「功能性滅絕」近10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後的第九年,有人在長江蕪湖段或再次看見了白鰭豚的蹤跡。據安徽衛視稱,10月4日,一支由民間愛好者的考察隊在長江安徽蕪湖黑沙洲附近的水域看到了疑似白鰭豚。考察隊將發現通報給了位於武漢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已經派出科研人員已前往調查。
  • 長江白鰭豚功能性滅絕後江豚也瀕臨滅絕邊緣
    早報記者 徐曉林 圖一個「皮膚好」、一個「笑容好」,在長江的動物研究者眼中,長江僅有的鯨類有著兩種美,「皮膚好」指的是已經功能性滅絕的白鰭豚,「笑容好」則是指長江江豚(以下簡稱江豚),因為江豚上翹的嘴形配上小小的眼睛,看起來總是一副笑眯眯憨態可掬的樣子。如今皮膚好的白鰭豚早已功能性滅絕,多年來未見蹤跡。而另一個笑容可掬的江豚,現在也步入白鰭豚的後塵,瀕臨滅絕的邊緣。
  • 洪湖漁民打魚時發現白鰭豚幼仔戲水長江新螺江面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 記者劉暢、通訊員李愛平報導:27日,長江新螺白鰭豚國家級保護區管理處豚類專家經過仔細考證,認為3位漁民發現的兩頭水生動物確係長江白鰭豚。  16日晨7時20分許,洪湖市烏林鎮四屋門村漁民王際文、王國銀、王平階,在長江烏林段梅壇一帶捕魚時,發現離北岸約150米的江中有兩頭豚類一前一後向上慢行,大豚在前,小豚隨後,兩豚頭尾相接,相繼出水換氣並相互嬉戲,約30分鐘後消失在茫茫江水之中。20日,三位漁民來到管理處報告此事。  接到報料後,該處迅速安排技術員趕赴現場,組織全天候監測。
  • 白鰭豚快絕種了!
    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訊 :  六國科考隊昨宣布未在長江裡發現白鰭豚 它可能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類物種  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千米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1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2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3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編者按]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而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詳細]·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 白鰭豚檔案
    1950年:長江中尚可見到較大群體。約有1000多頭白鰭豚。1974年春節前夕:航運部門爆破清理航道,造成兩對白鰭豚喪生,令人痛惜的是,在兩個雌豚的肚子裡各發現一個胎兒。1978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鰭豚研究組,正式開始白鰭豚的科學研究。國務院頒布了《水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關於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通令》,都把白鰭豚列為重點保護對象。
  • 功能性滅絕的「長江女神-白鰭豚」 11年後再現南京夾江?
    近年來,在我省對江豚採取保護措施後,江豚的數量有所回升,儘管回升的速度很緩慢,但市民已經常常可以在長江上看到成群結隊的江豚戲水。最近,一位志願者在長江南京三岔河段,拍攝到了一頭疑似已經被公布為功能性滅絕的「白鰭豚」。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曾經科考38天未見白鰭豚   今年4月,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組長王丁研究員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供的照片,來源於今年45歲的焦少文。   作為一名曾在西藏服役的老兵,焦少文退伍後成了生態攝影師,擅長拍鳥。今年春天,他在長江安徽銅陵至蕪湖段參加了一次民間考察活動。
  • 在長江流域白鰭豚保護區內電拖網捕魚,這夥人栽了!
    明知長江新螺段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常年禁捕區,漁民肖某海等六人仍受僱頻繁以電拖網捕魚方式在上述水域大肆非法捕撈,單次捕撈漁獲物最高達1.8噸。2020年9月、12月,經武漢市江漢區檢察院依法以非法捕撈水產品罪提起公訴,法院兩次開庭審理此案。